目送读后感800字,目送读后感800字高中!

人生况味似云烟?

——读者评论(二)

几年下来,写了100万字的散文、随笔,辑印了八本文集,写乡村旧事,写友情乡情,写历史故事,评不良现象,有长有短,有叙有议。水平有限,写得不好,读者的评论,实有过奖。把读者的评论集中在这里,以表感激之情。

2022年10月9日

独特的赵金海分享

作者:范振民

现在人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因为睁开眼就打开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发的新鲜事和文章。有分享天气的,有分享美食的,还有分享各种风景和美景,美不胜收。

有一位名副其实资深的高级记者赵金海。他每天发的文章和分享,能让很多人学习。也让很多人知道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还包括有很多社会公德。

反正我觉得他每天有分享,咱就每天看,看了所闻,看了所学。尤其是他分享的他的文章和有些作家的文章,还有很多官员的评论,让人耳目一新。

赵金海,赵老师分享的东西。能给朋友和乡亲带来很多认识和乐趣。能在乐趣中学习,也是展现自我思想,值得点赞,值得敬佩。

有的人不知道学习,不知道看,还说发点这干啥?你如果仔细阅读他的文章和分享,深不可测。

有作家评论“山西赵树理,邯郸赵金海”一说。他写的文章让人清醒,让人沸腾,让人感动。赵金海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

2019年4月14日

范振民,鸡泽县人,我的老家乡亲,爱好写作,他的乡土散文、诗歌,受到人们喜爱。

读后感

作者:王春法

读罢赵金海同志这本散文集(第三本),感到作品有水平,都写得好,连标题在内,新颖、坦诚、自然。文章大都简明扼要,篇幅不长,个别的仅有百八十来个字。如《童真》《俺是农民》《秘书当官》等,而内容则善于截取社会时局、时政中的一个横断面,让人耳目一新,耐人回味。如《农妇有冤跪“包公”》《低指标四两关》等。

《母亲留下的织布梭》像篇通讯,详细叙述了纺花、织布的全过程和珍爱母亲留下的织布梭。散文看似写事、写物,实则写人,写怀念逝去的母亲,写勤劳、善良母亲的一生。

赵金海同志也属一名高手记者,文章有份量,获得过50多篇国家、省级好新闻奖。

读罢这本散文集,掩卷思考,本人认同新闻界泰斗李文海所言,赵金海的文章匠心独到,很有特点,形成了“赵氏品牌和风格”。

自己较早离开新闻战线,看到赵金海的散文、随笔作品,感觉他的新闻业务功底深厚,文字功底深厚,看问题视角独特,文章读来亲切感人,给人教益。

2018年12月29日

作者王春法,临城县人,1934年出生,1971年至1979年曾任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组记者、副组长。

读金海的文章明事理

王维新

疫情无情。宅在家里,正好有时间品读河北电台驻邯郸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赵金海的第五本散文、随笔集,再次受到精神洗礼。我与金海认识多年,和金海是老友。文如其人,一点不假,金海不仅文章写的好,人品也很好。

金海是鸡泽县人,农家出身。进城当记者多年没有半点傲气。一直是个很朴素、很勤奋、很谦虚、很用功上进的人。我每次读金海的文章时,脑子里总能闪现出他采访时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挎着个破书包那副朴实模样。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喜欢这种本色。

记者,要到有新闻的地方去。金海做到了。

涉县的一次采访,时隔多年,令我难忘。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各路记者纷纷赶到涉县。追悼大会那天,到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采访的记者,只有我和赵杰金海三人。那时刚过春节,涉县招待所还没接待客人,吃住都不方便。头天下午,我是在街上碰到金海的,问他去不去,也把前几天去时吃住情况说了,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去!

他的回答,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金海是省台记者,一个人驻站,没人管他、没人派他,全靠自觉和责任心干工作。他的话音一落,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

晚上我们住在几乎是没有暖气的房间里,冷的睡不着觉,我们仨人就分析明天的追悼会上,老区群众收看追悼大会实况;为他们敬爱的“邓政委”送行时,可能出现的悲痛场面,讨论怎么找切入点,用什么表现形式,更好的把老区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热爱和缅怀表现出来。一大早我们就赶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为了赶时间,中午我们都没吃饭,路上继续讨论稿子怎么写。最终敲定,搞成新闻特写,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去表现。我们两家用了同样的题目:《邓政委,您慢点走……》。那篇新闻还被评为省好新闻二等奖。

读着金海的文章,回想着与金海交往中的一桩桩往事,我总感到他的文章和他的人品一样,一副平和谦虚,笑哈哈的模样。别看他是省电台的高级记者,在他的针砭时弊的文章里,字里行间看不出半点打棍子,扣帽子,盛气凌人的样子。他总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慢条斯理地,和风细雨地,给你分析问题,帮你提高认识。让你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当然啦,他也不是“神仙”,他也是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常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特有的新闻敏感、政治敏感,就事论理。

金海的文章,通俗易懂,似浅亦深,且刚柔相济。比如他那篇《还是别毁青》,没有一句训斥谩骂之言,也没有一句狠话。只是说了某个县因种树,承包了农民的麦田,麦子已经拔节起身了,绿油油地长起来了,一声令下,一棵不留地把麦子全给毁掉。其实,当年栽树收麦两不误,这是谁都明白的事。金海是心疼,觉得毀掉麦子太可惜,没多少天麦子就能收割了,秋苗不再种就是了。没必要把快到嘴里的麦子铲平。我感到这就是金海撰写此文的动机所在。

说到毁青的事儿屡见不鲜。更甚者,有的人不怕造孽,也不顾天怒人怨,为了他的个人私欲,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大手一挥,嘶啦嘶啦把抽了穗的麦子就荡平了。我想,这种事金海肯定也听说过。但是你在他的文章里没有一句痛击之言。依然是像朋友一样与你交流,劝告这个事做得不妥,不能再毁青苗了。他在文章里说:“农村有句老话:有钱买种,没钱买苗……”。“麦子从种到收八个月,长到现在不容易,经过一个冬天的严寒,迎来暖阳春日的麦苗正高兴地要把大白馒头奉献给人们,你把它毁了,它也不高兴,还是不要把绿油油的青苗毁掉!”

“粮食很珍贵,一定别毁青!”

我是痛恨不顾百姓利益,随意毁青现象的。曾听人说过有的地方领导,为了造点政绩,或是修路或是造个景观什么的,一夜之间把青苗荡平了。不知道这些吃不吃粮食?他们的祖辈、父辈是否有过吃糠咽菜,或逃荒要饭的经历?孩提时是否背诵过“锄禾日当午”,工作后可曾浏览过《三国演义》中的,“割发代首”之典故?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大腹便便,吃着百姓种的粮食,祸害百姓时是多么的威风。

就毁青之事,金海以一个记者的责任心,大声疾呼。他在《见怪不怪》一文中,苦口婆心的劝告:希望那些一意孤行者,幡然醒悟。他的文章从谈论“毁青”是新闻,还是不“毁青”是新闻,引出话题,可见用心之良苦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如果某一个地方占用耕地建设项目,宁可推迟一段时间,农民种地不容易,尽量不毁青,毁青不是新闻,不毁青才是新闻。”这个道理多明白,可是,还是有人放着明白装糊涂。毅然决然地利令智昏,畜意制造毁青事件。

再如他的那篇《美丽的六方湖》,读后颇有感触。文章客观地描绘了六方湖碧波荡漾之美丽景色。六方湖在鸡泽县风正乡境内,那个地方土地肥沃,过去是粮食窝。现在良田已去,留下了个“美丽的六方湖”!文章中找不出半点儿责怪之语,看似在轻轻松松写一处美景,但说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难怪有人这样评论这篇文章说:“造孽呀!好好的粮田?好好的粮食窝、小麦窝,硬让利益熏心的人给糟蹋了”。

金海的文章,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短小精练,易读易懂。我劝世人闲暇之时,读一读,收获一个清醒的头脑,收获一份淡然与宁静。当然啦,也包括我自己。

2020年2月7日

作者,广平县人,原邯郸电视台对上部主任、高级记者,河北省劳动模范。

读赵金海老师散文集有感

焦如丽

从《不走回头路》画龙点睛,朴实无华,不浮夸,如实评价序文中,可见赵老师一路走来不忘初心的记者生涯,不仅深受的老百姓喜爱,也深受读过赵老师文章各界优秀人士好评。

从我隔三差五读到的赵老师文章中感觉到赵老师心中总有一股不可阻挡的爱国正能和拿着笔杆子关心民生

写到老的坚强意志。和为民伸张正义难能可贵的精神

我赞叹赵老师笔耕不辍,文笔犀利,短小有料,直抒胸臆,不做无病呻吟的消熬精力的浪费,文如其人的爽快写作风格。赵老师每篇都能通过实事求的故事事,实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真是墨海生香,口吐芬芳,有从小窗口观看大世界效应!纵看天下记者,谁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系国家,关注民生,赵老师不亏是人民的好记者!金牌老记者一股闪闪发光的金子精神

因为我工作忙,事情多,时间紧,未能一一品读,为错过美文总觉遗憾。总想补过,就如那位先生所说,有个小空儿,不敢看,一看就忘我,怕合不住闸,扔下半截香烟似的心疼难受!

虽然我也有写作爱好,但在坚持不懈的写作上,我自叹不如赵老师持久战写作的意志力,您是我永远学习了楷模

赵老师不断新作出炉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不为实现什么作家梦的理想只为一路辛苦走来,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留下只言片语供自己回忆,也给儿孙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若能温暖他人,会更觉温馨。

作者为鸡泽作家协会会员。

2022年10月8日

读赵金海“简书”空间有感?

葛荣朝??

当今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知识便捷的同时,也总让我们感受到大量信息的纷扰。在网络搜索张福堂毛体书法时,偶然进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驻邯郸记者站站长赵金海的“简书”空间,着实被赵老师朴实、优美的的文笔所吸引,让人感觉好像进到了一个纷杂网络中的世外桃源,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清新的空气。

?赵金海老师的空间现已著述文章五百余、四十多万文字,每一篇文字读起来都让人感觉那么亲切温馨,就像邻居老大哥给我们把一个个身边事娓娓道来。文章中的配图贴切、精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擅长毛体书法的农民艺术家张福堂、喜爱旅游的河北电台副台长高级记者作家王喜民、巾帼不让须眉的河北电台记者部主任门宏冉、人民的好代表申纪兰老人、爱好摄影的曲周博物馆馆长李治山,一个个原本素未谋面的人物形象在赵金海老师细腻的笔触下鲜活起来。?

赵金海老师的文章中还记述了很多趣事、风土人情。总理大名见“抬牛”告诉了我们一个早在1966年不为人知的民间轶事;邯郸是要复兴的一文,在欣赏毛体书法之余,还道出了毛主席视察邯郸、对邯郸复兴的殷切希望;兔子井给我们描述了邯郸民间养兔的方法,很是有趣;市里的年味变淡了道出了民众过年无趣的普遍心声;县委书记熬粥喝的纪实令当年老领导激动不已。?

总之,读赵金海老师的文章如沐春风,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乡土气息扑面袭来,那么亲切、舒适。

2018年3月31日

我和葛荣朝素不相识,他通过我朋友的微信看到了我的文章,写了这篇评论,我很感激!经打听知道,葛荣朝、衡水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感谢葛教授的评论。

读赵金海散文、随笔六

范振民

大年三十得到一本,赵金海散文随笔第六集。这本书共186页,这本书不算太厚,但是他写的这些散文内容可是沉甸甸的。

他的散文开导力强,知读以礼。看他,读他,学他,散文简单易懂易通。看似简单物所则通,读他的散文能让你学会做人,更能体会到他的人品和作为。我在他的散文和引导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悟到了很多思想。

2021年农历三十,他的一本赵金海散文随笔六集,让他的外甥送到我的手中,这份礼物很重。他的外甥赵超是邯郸高级律师,又是一个年轻有为,一表人才不可多得的帅小伙。他送这本书提前给我打了电话,约好见了面,他的微笑开口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递给我这本书的时候,两手托着送给我,很礼貌的把书交给我。从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包括开车目送他走,我的脑子里就有一个问号。人才就是靠学习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一个人要想得到自己的想要的成果,必须立志勤奋学习。

今年过年不串门,不聚集又有书看,待在家里看书学习也不错。感谢赵金海的散文随笔6集,他的语言和内容都是让你能得到所学所悟。赞 赞 赞……

2021年2月11日腊月三十

读者点评

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高级编辑杨兴盛

今天有时间认真看了金海的散文随笔集,写得非常好,文字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原邯郸市法制局局长邢春民:

概览一遍文集,美不胜收。文笔平实,独具雅风。叙事议论,多关民生。意近境远,韵味无穷。

河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史建中:

真心、用心、热心、匠心、爱心,不负一颗初心,归于一种担当。

鸡泽县原工商联主席、鸡泽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夏俊山:

金海随笔写的强,

好像大哥拉家常。

国事家事天下事,

独到见解来分享

邯郸市原农村工作委员会处长赵守增:

人间桂花落,福洒鸡泽星。

君看浮躁处,唯有金海静。

笔落惊风雨,语出道黎民。

古今多少事,谈笑复从容。

河北鸡泽县教师、鸡泽县作家协会会员焦如丽:

年老闲来笔不惰,

写尽人间苦与乐。

无畏权贵申正义,

堪称燕赵好记者。

河北鸡泽人乡土作家王荣秋:

文短意深长,

字少精中藏。

贴近读者心,

何必费时光。

赵氏风格显,

今后继发扬。

作者冀学武,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南街村人,南街书画社社长,邯郸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艺术家采风学会会员:

闲来大写正气歌,

得罪权贵奈我何?

青少不善阿谀事,

老来秉笔揭时疴。

小故事,大道理,集腋成裘;

药治病,笔示人,文章千古。

赵贵香,河北磁县人,1949年生,退休教师,喜欢文学:

赵金海给我提供了许多他的作品,我如获至宝,一口气读完了几篇,真是爱不释手。仅读过的这几篇文章就使我深受感动。

先不说赵金海的文学才华使我敬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知老师的为人。大家都知道当记者可是一项极辛苦的工作,可老师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严于律已,克己奉公,为党的新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好记者,实是钦佩!

原邯郸电视台副台长、记者、作家、影视家王志生:

人的记忆深处很像隧道,挖出那些残缺的陶片、瓦块、贝壳什么的,都是文物。能写出这些文字,想必老兄的那支钢笔很老了——黑色的笔体,粗大的笔帽,不锈钢的笔帽挎鼻儿,也有点松了。但笔尖依然坚挺!因为那是纯金的,牌子叫“金星”,与作者名字里面的金字,同出中华字典。钢笔水呈深蓝色,写出来的字遒劲有力,很有沧桑感,很老道,也很鸡泽!

2020年6月22日星期一

范村行

赵建兵

4月11日下午,我和县作协主席曹勤学、副主席王荣安相约去范村拜访赵金海老师。

赵金海,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鸡泽县范村人。退休后赋闲,多数时间住在市里,但每月都会驱车百余里,回到范村的老房子里住几天,寻找自己创作的初心和灵感。今天,他正好在老家。

汽车缓缓行驰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道路两旁,红的、粉的、黄的、紫的各色花儿竞相绽放,青青的垂柳轻柔地摇动着曼妙的身姿;田野里,经过前两天丝丝春雨的滋润,绿绿的麦苗挺直了腰杆,欢快地生长。我们半开车窗,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深情地呼吸着属于这片土地上的特殊芬芳。大约半小时后车到了范村。

赵老师正在家门口等候,只见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说话底气十足,笑声十分爽朗。他热情地寒喧着,引我们走进自家小院。

见我们进家,赵老师的爱人边打招呼边给我们倒上茶水。落座后,曹主席把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满城芬芳》送上,赵老师回赠了自己的散文、随笔集《红窝头黄窝头》。

赵老师和爱人翻看着《满城芬芳》,夸赞曹主席是鸡泽文化响当当的名片,能够深度观察社会、理性思考人生,作品立足本土、言之有物、很接地气。长篇小说《凑合》和散文集《满城芬芳》的出版更是轰动了鸡泽,轰动了邯郸文学界。

曹主席谦虚地说,作品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真诚希望赵老师多给提提意见。

接着,大家又聊到了赵老师的散文和随笔集,聊到了《邯郸日报社》原社长李文海在他的《好一个赵氏风格》中对赵老师及其作品的评价:“金海的文章很有特色,实话、直话、土话,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读者如嚼橄榄,愈嚼愈有味道。”“赵金海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在县委宣传部报道科时,曾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村,广泛地结交了农民朋友。后来又到省电台驻邯记者站当记者、当站长,长期摸爬滚打在基层一线,写过许多重量级的新闻。如今他退休了,但新闻童心不泯,激情不减,笔耕不辍,经常掂着用了多年的皮包,里边装着水杯、采访本和手机。这种作风铸就了赵氏风格。”

此外,还聊到了邯郸籍的报告文学大家李春雷、著名的小小说作家赵明宇……

赵金海老师说,树木和庄稼,只有深入泥士,才能根须发达,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写文章也是同理,记者和作家只有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才能写出老百姓喜欢、生命力持久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的创作一定要为时代和生活鼓与呼,不能无病呻吟。大家都表示赞同。

看看天色渐晚,我提议去看一下赵老师前几天聊到的范村“赵氏茔墓迁徙碑”。于是,便在其侄子占磊的带领下,沿着狭窄的田间小道,来到了范村赵家老坟前。一眼看到:坟墓之间爬满了枝枝蔓蔓的野枸杞灌木,这与我老家坟地上的十分相似。

那块记载着范村赵氏迁徙历史的墓碑立于一座坟头的南侧,字迹虽有些斑驳,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辨。墓碑下边的一些文字原来应该是被土掩埋了,现在显露了出来,但明显可见将泥土清刷过的痕迹,我猜测可能是赵老师为誊抄碑文所为。

同行的荣安弟文字功底深厚,他从头至尾将碑文读了一遍,断句清楚,字迹模糊处我们作了仔细辨认。我又用手机将墓碑从上至下逐段拍照,以便回去后再认真校对。

看完墓碑后,我们神情庄重地或磕头叩拜,或鞠躬作揖,以表示对先人的敬重之意,并希望先人谅解我们的冒昧打扰。

即将离开时,一位年约七旬的赵姓老人走了过来。向我们介绍了范村与我们砚池赵氏的渊源,以及这块墓碑的来历。我问他是多少世,他答:“十八世”,我说:“我是十九世,应该叫你叔”,他笑笑说 :“砚池赵家是我们的根,我们本是一家人!”

是啊,水有源树有根!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这或许也是“不忘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夕阳西坠,天近黄昏,五彩的云霞给盛开的油菜花海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辞别赵老师一家,我们收获满满地踏上了归程。

作者为鸡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0年4月11日

好人品出好作品

王荣秋

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就像演员一样如何提高上座率 ,这就需要下一番硬功夫,练就一身硬本领。我的好友赵金海的文章就像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很短时间内让人理解得清清楚楚。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形成自然的“赵氏风格”。长期拜读,感悟颇多。

标题提炼新。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提炼好了,吸引读者眼球,一读为快。如,《掖腰裤与旗袍秀》,《馒头吃得香村姑不要忘》《鸡泽文联干得好》《润物入心“三月雨”》《新闻写成这个样儿你让人们说啥好?》等。

內容短而精。赵金海的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矶,三到五百字的文章,二三分钟就可读完,且层次清楚,观点明确,故亊情节耐人寻味。

词语接地气。虽说赵金海是资深记者,但他的文章字里行间的词语,用的都是百姓语言,读赵金海的文章就像坐在一块儿拉家常,没有官气和官腔。接地气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有亲切感。

素材翔实生动。赵金海的文章之所以爱看,关键在于素材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假,大,空,让人读后有信任感。好人品出好作品。

2018年3月3日

作者:鸡泽人,笔名“三月雨”,《河北农民报》通讯员、县作家协会会员。

好一个“赵氏风格”

李文海

金海先后送我两本书,第一本是巜两棵丝瓜》,第二本是巜我喜欢北方的冬天》。两本都是他简书的集子,短的百字有余,长的也不过千把字。开始我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一个偶然的机会,翻开书中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来了兴趣,谁知一发而不可收,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掩卷深思,那一句老诗油然撞上心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金海的文章很有特色,实话、直话、土话,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读者如嚼橄榄,愈嚼愈有味道。这些文章好像人们所喜爱的山东哪个地方的花生,其个头不大,但特饱满,里边的仁紧撑着外边的皮。?

我称金海的文章为"赵氏风格",是感觉他的文章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短小精悍。短小不易,精悍难。短小精悍就特受人待见。新闻报道讲"倒金字塔",那是在当时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逼出来的。一个新闻事件之后,记者排着长队往编辑部发稿。电报局有规定,一个人不能超过多长时间。时间一到后边的人便取而代之,这样记者便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把最为重要的东西先发出去。资深记者赵金海深谙此道。这种简约,在互联网时代、在海量信息可供选择而人们的时间又空前宝贵的今天,也派上了用场。金海的文章没有大话空话,也没有那些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又百分之百的无用的话。他讲的都是心里话,开门见山,皮薄肉厚。?

二是与人为善,笔下有徳。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什么人没有?但仁者见仁,善者见善。金海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熟悉的事。其实写事也是写人,那些平凡的小事反映着凡人人性高尚的光芒。他善于发现人们美好的东西,善于表现人们善良的心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胸怀。有了这种境界和胸怀,不仅自己朋友多,而且自己的内心是一片欢乐世界。文如其人,由此可见一斑。?

三是娓娓道来,犹如一位邻居大哥。金海的文章,读着很舒服,如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甚感自然親切。不仰上以媚,不俯下以霸,平等而视,如切如磋。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装腔作势之态。人要是装腔作势,一般是没有真本事;文要是装腔作势,一般沒有真东西。我喜欢金海文章中的老百姓语言。也许这些有点土,但土到好处便是雅。?

四是江渚渔樵。欲知朝中事,深山问樵夫。是非曲直,老百姓体会的最为深切。金海的文章块头不大,并且大都是基层平民之事,但认真一读,却连着大事,连着政治,喜怒哀乐反映着民心所向、党心所系。?

仅举一例:他书中有一篇巜领导念个错别字很正常》,文中说,有一位领导把"滇"念成了"镇",一字之错,议论很多,我说一件事,你就知道这件事儿很正常,不奇怪。我熟悉的一位老领导工作细致认真,退下来后还十分关心时事政治。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省电视台昨晩报道了省里的一个会议,我没有全看,你知道会议的内容是什么吗?我说,我没看电视新闻,也不知道,明天上了班,我在网上查一查,告诉您。第二天上班后,我还沒来得及上网,那位领导就打来电话。他说:"昨天开会,我在电视上看到是我认识的一个熟人讲的话,我问他,你昨天在那个会上讲的啥?他说,老领导,你还不知道,一天说不清开几个会,下边写了稿,我就念一念,讲的啥,我也忘了。他没有说清楚,你还是上网给我查一查,告诉我吧!"?

试想,当领导的,跑片开会,跑片讲话,跑片应酬是常事。当领导的都忙,下边写了稿,顾不上看,念个错字,不奇怪,很正常。能跑片总比"断片"好!?

这是在"笑谈天下事",其中味并不难解。

"赵氏风格"决非一句戏言,这是实实在在的读后感。写文章贵在形成特色,特色就是品牌。鸡泽的辣椒要辣,寿光的苦瓜要苦。人们欢迎赵树理的"山药蛋",也喜欢孙犁的"荷花"清香。?

"赵氏风格"的形成,也决非一件易事。赵金海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在县委宣传部报道科待过,曾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村,广泛地结交了农民朋友。后来又到省电台驻邯记者站当记者、当站长,长期磨爬滚打在基层一线,写过许多重量级的新闻。如今他退休了,但新闻童心不泯,激情不减,笔耕不辍,经常掂着用了多年的皮包,里边装着水杯、釆访本和手机。这种作风铸就了风格。?

范敬宜讲过:人若求全,无可用之人;文若求全,无可读之章。"赵氏风格"也在不断的完善中。相信金海会不断地写下去,会给我们以更多的欢乐和启示。?

2017年10月3日

作者李文海,《邯郸日报社》原社长,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记者笔下的散文?

金书怀?

  

金海兄一年微文出了俩集子,每篇都叫好。

个人体会,他的文章有特点,通俗地说就是几多几少:1、标点多,字数少。一句话,能用仨字不用四字。2、短文多,长篇少。一篇文章,能用一百字不用二百字。3、真事多,虚话少,每写一事,都交代的清楚,事说完了,戛然而止。4、好人多,歹人少。达官贵人,市井草民,在他笔下,你看到的,都是正能量。5、记实多,评论少。把现象写完,不置评,但读后能感觉到观点,并被激活自己的观点。6、文章多,框框少。一天一两篇,有时千把字,有时三五句话,说不准啥文体,但言之有物。

?大概一年前,他曾在微信上问我:你看看我写的这算啥(文体)?我也不懂,就胡诌,说你写的是记者笔下的散文。其实文体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爱读,能读,敢读,读后有所得,就是好文章。?

   2017年10月16日

作者鸡泽人,我的老友、文友,学者型官员。他爱好文学、摄影,爱好户外骑行。他创作过多部影视剧本,小说、散文、诗歌常常见诸报端。

  

金海还在不停地写?

张志军

金海兄确如东汇所言,笔耕不辍,宝刀不老。我知道金海站长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邯郸日报》上,凡是报道鸡泽县的新闻,最后大都署名赵金海。当时他在鸡泽县委报道科,任报道科长。我同时期在肥乡县报道组,后改为新闻报道科,也当科长。后来知道金海兄荣调河北电台驻邯郸站,先当记者,后任站长。

1988年初我和东汇等先后选调到地区电台,因之前已熟识金海兄,住单身晚上没啥事就经常到记者站找金海兄讨教业务、聊天开心。他是以站为家,吃住在站,工作不分昼夜,写稿废寑忘食。因为出身农家、来自基层,金海兄非常刻苦,作风更是扎实。经常骑个自行车,车把上挂一个黑色包,里边装着采访机、采访本和里面装着个大水杯。常年跑基层,天天采发稿,一直名列省电台各驻记者站发稿量前茅,被评为全省优秀驻站记者、站长,省台曾作出决定,号召全台记者、编辑学习赵金海。他是河北电台几十位驻站记者中,第一个评上的高级记者职称,也是河北电台从1953年向地方派驻记者以来的第一个高级记者。?

如今他已退休离岗,但心没退、笔不休,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继续发光发热。

2017年10月13日

   作者为原邯郸电台台长、高级记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