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春桃
余仲廉诗评(43)
以诗语呼告伟大的母爱
——读仲廉兄《椿萱集·萱堂卷》有感
作者:聂祖美

作者:崔逢春
仲廉兄的《椿萱集﹒萱堂卷》无疑是一部书写母爱、纪念母亲的真情之作。在这世上,几乎每一位母亲,即使无比平凡普通,也都有她的伟大之处,尤其是在过去艰难困苦和物质十分短缺的岁月里,一位母亲身上所显示出的那种坚毅隐忍的精神,那种宽广而温护人心的慈爱,更让我们深深喟叹。以诗歌的方式吟咏一位伟大而慈爱的母亲,让她生命的坎坷与光耀昭示于这个世界,催动我们内心的情愫,从而歆享岁月的美好,这是多么快慰人心的事。仲廉兄就这么做了,以他满怀的赤诚与感恩之心。在这部集子中,我们从每一个字句间都能读到仲廉兄满含的激情和深切的思念。
仲廉兄分别以现代自由体诗歌和古代韵文体诗歌来吟咏、赞颂母亲,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及无比热爱之情。开篇《吟春晖》是一部长篇组诗,诗篇紧扣生命的主题,以十篇章展开对母亲一生的追索与回忆。一个人生命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他一生获取了多大的成功,而在于他以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式生活过,在于他经历人世的过程。
诗的第一篇章“生命的对话”,以“我”与母亲的一场人生对话,揭示了母亲一生意义的荣耀与伟大。首先,仲廉兄以在母亲生命最后的告别之时为开头,使得这场对话更加让人撕心裂肺。仲廉兄对母亲呼告:“母亲,您是妈妈我是儿子/您累了,您躺着不要动/您不息地劳作了一个世纪/今天,您就这样静静地躺着/您也不要说话,也不要睁眼睛/我今天什么事情都忙完了/准备了足够的时间与您说话/我要与您将话说个爽快/尽管我的思维和语言有限/不能把您对我的爱说尽一二/不能把您对他人的付出说尽一角/更不能把您的奉献说尽一斑/但我要从现在的零点说到东方启明”。母亲累了,理智让儿子知道,母亲“不息地劳作了一个世纪”,仅从这句,我们就可感受到这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啊!在这最后的时刻,诗人是有很多话要说给母亲听的。接下来,仲廉兄便历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给予我尘世的种种关爱,是怎样“用无比温暖温柔的手/习惯地抚摸着我的头和背”,并“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我的心田/让我在慈祥洋溢的爱中成长”。仲廉兄在追索中发现,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路里,都有母亲教导的声音;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里,都带着母亲的影子。如仲廉兄创办博昊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就是母爱的延续;深入大山走访博昊学子,他就像自己的母亲爱他那样大爱着每一位博昊学子。
第二篇章“生命的回首”再现了往日时光,那里有往昔的荣耀与欢乐,也有艰辛与泪水。在母亲眼里,这“一切运转变化尽归于上天”,使得母亲在面对人生的种种事件的时候,都有一份来自内心的豁达与坦荡。仲廉兄父母面对时代的不公,表现出的内心平静和精神上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仲廉兄,并成为他后期人生成长的财富。曾经人生不顺的笔者向仲廉兄请教,他当时引用了《尼布尔的祈祷文》中的一段话即“请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这段话告诉笔者,人生难免会遇到许多让内心难以接受的事情,只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继续保持自己的乐观向上,生命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惊喜。所以,仲廉兄还是笔者的人生导师。

摄影:春桃
第三篇章“生命的实验”,以哲理的方式思考了母亲的人生。仲廉兄由科学实验联想到人生实验,进而发出追问,“人生的实验又是为了什么呢”,以及“以什么标准进行”。仲廉兄追索母亲的人生,想到“上天老儿对您生命实验的开始了”,“上天的灾难之手就潇洒地一挥/拉开了您苦难命运的序幕/刚刚准备好人生旅行的航船/升起的帆被狂风吹折了桅杆/抛下系船的锚链被节节扯断/让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沉浮”。这些诗句都充满了一种历史的疼痛感,就像时光机器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曾经的痛苦与磨难将永久存在,不可消歇。吟咏这些诗句,我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与哲性的交织,既充满诗性的光辉,又贯彻着一种理性的疼痛。仲廉兄还由此发出了对人生的种种追问,但显然一时也不得其解,只能发出”无情的手便将美好鲜艳的花朵/一瓣一瓣地揉捏摧毁为泥尘/告知您梅花香自苦寒来/告知您破碎零乱的瓦片之中/蕴含着人生沉重苦涩的味”这样的感慨。
第四篇章“生命的抗争”,展现了一家人可贵的抗争精神,在灾难面前永不气馁,在悲伤之中永不沉沦。“靠着外公不息奋斗的抗争/保持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演奏着时间赋予的责任之曲/让生命的音符唱出呐喊之歌”,这些诗句展现出了人在世间可贵的一面。人之所以尊贵,全在于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陈然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莎士比亚说“人在理性上是多么高贵”,这些都是在讲人要有一种抗争的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仲廉兄写道:“我堂堂七尺男儿不能沉沦/我无法阻止天灾的无情降临/我无法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我可爱的孩子们的宝贵生命/我也无法阻止财富的无情离去/但我要雄起,要与命运抗争/保证家人亲人的生存权利”,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宣告,同时也是对命运、对时代的宣告;从这宣告中,读出了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的精神气概;同时,也看到人的生命在这宣告中也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章“生命的呐喊”便是由苍茫人生与母亲伟大的母爱激荡出的一股时代强流,在仲廉兄心中呼啸澎湃,最后化为铿锵诗句。所有的美好都凝聚在母亲的生命之中,被“注塑”在母亲身体的每个细胞里,然而时代的一切,仍在“猛烈地捶打碾压着您的骨髓/不断地撞击着您的心肺”,“它撕开您隐藏隐痛的保险柜/把您心灵深处冰冻的渴望/丝毫不给您留下半点痕迹/粉碎融化到自然中消失”。或许正是伤痛造就了美丽,经历过生命苦厄的母亲最后绽放了人性和美的花朵,而这艳美的花朵在惨烈的幕景前显得是如此惊心动魄。

作者:崔逢春
第六篇章“生命的奉献”讲述了母亲为了家庭、为了亲人在漫漶岁月中所做出的无限琐碎的付出,母亲因此而牺牲掉了自己的青春、童年。这种功德是不可计量的,但却又微茫到尘埃里去。我们有时说伟大,不是指那些轰轰烈烈的功德与荣耀,而是指这种无人知晓的卑微与琐细。而母亲却从不视这为伟大,永远觉得这是自然的事情。“当有人问您为什么这样做/您却清淡地说,遇上了/谁不会遇上困难呀/还给对方找到接受的理由”,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
第七篇章“生命的启迪”显得温婉而抒情,母亲以她丰富而善良的一生,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并给人启迪。“您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您是历经苦难而传奇的一生”,母亲用自己一生的行为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样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是受人尊敬的人生。“您把您生命的能量都融化到了/为他人的幸福和需要中去了/您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是我们儿女们永远怀念的母亲”。
第八篇章“生命的意义”再次肯定了母亲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存在的重要意义,她像一座灯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中,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而这一切,是一种源于本身的崇高责任。“外公外婆说您是世上最好的子女/爷爷奶奶说您是他们所见最好的媳妇/您的姊妹们也都在说/您是她们最好的姐姐和妹妹/无论他们怎么说您好/他们说的并不是您的全部/还有子女们说您是最好的妈妈/还有亲戚、朋友、乡亲——/说您是如何如何的好”。
第九篇章“生命的回馈”以家人对母亲的回馈,显示了一种人世间爱的互动。这也说明,一个人爱的付出不是没有成效的,他所有的行为都已在他者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进而回馈给他自己。正如佛家人所言,你所有今天获得的果,都是因为你过去种下的因。福因自有福果,母亲今天所得到的所有回馈,都是对她过去爱的善行的肯定与印证。“父亲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在年轻不曾给您买的礼物/但到了晚年的时候买回/心里却只有了您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给您买东买西/哪怕许多买回来的礼物/都是您年轻时候的希望/现已是时过境迁的非喜之物了”。
第十篇章“生命的传承”再次讲述了母亲生养我们的丰瞻与伟大,一生生养十三个子女,历经尘世的磨难,穿越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直走到现代社会的今天,如仲廉兄所说,“有多苦,无法进行自然的量化”,唯有用心灵去感知,感念那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不朽的生命,并从中领悟到人世的真谛。“越是为自己的人反失去自己”,“认认真真做个普通人/做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做一个对得起良知的普通人”。精警的智慧就蕴含在这样朴实的语言里,这样传承的就不仅仅是生命,还是一种为人的精神。
《吟春晖》全诗以呼告的语调,以饱满的热情,以深情的追思,以哲性的思辨,回顾并审视了母亲的一生,倾诉出对母亲一股浓烈的思念与赞颂之情,让人在浩瀚的时光与世间的琐细中感受一个母亲的伟大与美好。

摄影:春桃
接下来的一些诗歌继续回溯了母亲的事迹与慈爱,可以视作对上部长诗的呼应与印证。在《您是位神奇的人》中赞颂了母亲的不寻常,而这些本身又都是日常之事,但落到一个孩子的眼里,就变得神奇了起来。《一声呼唤——妈妈》则感情强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绪带动力。《我有三位敬爱的母亲》,把母亲扩展到祖国、党,将祖国、党、母亲三者并列,拓展了题材的宽度,提升了诗歌的高度。《游子梦母》以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一个游子的意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古体诗篇中最重要的应该当属《慈母诗传》。《慈母诗传》以七十个章节,每节二十句,每句四字这样整齐的形式铺陈展开,展示了母亲一生的生命历程,类似《诗经》语法,颇有古风气韵。辞藻朴实简明,音韵和谐。每章节以小标题贯之,行文脉络清晰。整体建制与上部中的长篇组诗相映照,相谐相和,既有文字体制之美,又有内容文采之实。
最后录的几首诗则在反复记梦,表达对母亲的追思,感情深沉哀婉,语语动人。如《慈母之爱》中句:“丁酉大雪夜难眠,梦回少年出相关。慈母解巾脖上围,护儿人生天涯暖。”这也是大凡为人子女者都有的人生经验,读来倍感亲切。而“慈母已随仙鹤去,却留佳酿珞珈山。莫问得失须尽饮,慰吾尘世长河间。”(《慈母珞珈酒二首·其二》)则又让人生出无限感喟。
诗中反复提到了酒,名为珞珈酒,亦是慈母酒,或是慰解人世间追思之苦的一味良药,也很是耐读。“乘风慈母上天衢,亲赐珞珈酒一壶。嘱咐开坛得处饮,人生觞举即欢娱。”若得如此,便是最好。
尽管“老佛爷”的人生遭遇难以重复,但母亲爱子女和子女爱母亲的情感应是共通的。在此,只是对仲廉兄的新诗集《椿萱集?萱堂卷》,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读者朋友们可以体会到“老佛爷”的光辉与坎坷,体会到她的慈悲和善行,体会到她对子女深深的爱意,更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缅怀。然,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尚亟读者朋友们亲身领会、亲身印证。

作者:崔逢春
(作者简介:聂祖美,湖北公安人。曾任石首市政协主席,荆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现为荆州市政协一级调研员。)

摄影:春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