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乡公共卫生进展通报暨慢性病摸排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XX乡公共卫生进展通报暨慢性病摸排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乡公共卫生进展通报暨慢性病摸排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11种重点慢性病开展筛查起底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这次会议既是一次进展通报会,更是一次问题分析会、任务攻坚会。刚才,公共卫生科的同志通报了总体进展情况,两位村医同志分享了宝贵的一线工作经验,讲得都很好,很实、很具体,体现了大家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当前的工作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自全区慢性病摸排起底工作启动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院迅速行动,协同各村卫生室,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等诸多困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乡范围内的10个筛查点位已经全面设立并投入运行,相关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全乡的筛查工作网络,排查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特别是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村医和公共卫生专干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深化对这项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慢性病是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也是导致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根源。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是推进“健康XX”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检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经验交流”。这项工作,看似是一项常规的公共卫生任务,实则是一场深刻的健康管理模式变革。它要求我们必须将工作的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战略转变。
    精准的慢性病摸排,是后续一切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精准的“健康底数”,就谈不上精准的健康管理;没有对辖区群众患病情况的全面掌握,就无法实现对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和对确诊患者的规范服务。因此,开展此次覆盖全员、不留死角的摸排起底,其目的就是要绘制一幅精准、动态、鲜活的“辖区健康地图”。这幅地图,将为我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制定科学干预策略、评价防治工作成效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数据支撑。可以说,这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我乡公共卫生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每一位群众的健康福祉。全院上下、乡村两级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精准锁定影响工作质效的短板与瓶颈
    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更不容回避。从刚才的通报和日常的督导情况来看,我们的工作虽然有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后续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最终成效。归纳起来,主要体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进展不平衡,“冷热不均”现象突出。从数据上看,有的村进度条已经过半,台账清晰、数据规范;而有的村则进展缓慢,工作尚未完全打开局面。这种“快慢不一”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抓得不紧的问题。一些同志对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消极心态,主动性、创造性不强。个别村的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未能有效动员各方力量协同作战,仍然停留在村医“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排查质量有待提高,“精细不足”问题存在。质量是排查工作的生命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影响质量的问题。比如,台账建立不规范,信息登记存在缺项、漏项,甚至逻辑错误;数据统计不精准,上报数据与原始记录存在出入,未能做到日清日结、动态更新。更有甚者,对筛查的技术标准和流程掌握不准,对高危人群的界定、确诊流程的把握存在模糊地带,这直接影响了筛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暴露出我们的培训指导还不够深入、不够精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有待加强。
    第三,群众动员不够深入,“参与度低”成为瓶颈。刚才两位村医同志分享了用“大喇叭”广播、微信群通知等很好的宣传方法,但在一些地方,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依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宣传方式单一,满足于发个通知、贴个公告,未能结合本村实际,采取更加“接地气”、更具人情味的方式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动员。二是对群众的顾虑和疑问解答不充分,没有把筛查的好处、对个人健康的意义讲清楚、说明白,导致部分群众存在“查不查都一样”“怕麻烦”等思想。三是服务细节考虑不周,比如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缺乏灵活的上门服务安排,客观上造成了他们的参与障碍。
    第四,资源统筹和协同机制不顺畅,“合力不强”制约效能。慢性病摸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乡村两级、不同岗位人员的紧密配合。当前,“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还停留在口号层面,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堵点。比如,院内包村专干的指导、复核职能如何与村医的日常排查工作更有效地结合?如何调动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解决村医“人手不足”的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制度性的安排,真正形成“全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这些问题的表象在基层一线,但根源在于我们的思想认识、责任传导和工作方法。全院上下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深挖根源,把问题清单变成整改清单、责任清单,逐一销号、逐项清零。
    三、压实责任,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慢性病摸排起底这场攻坚战
    目标已经明确,问题已经摆明。下一步,关键在于落实。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钉钉子”的精神,聚焦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在10月底前,保质保量地完成全乡所有村组的排查任务。在此,我提出五点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实现责任体系的“无缝覆盖”。要将此次慢性病摸排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院班子成员要分片包干,深入一线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包村专干要切实负起指导和复核责任,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与村医形成紧密的“战斗单元”。各村卫生室负责人是本次排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主动向村“两委”汇报工作,积极争取支持,精心组织实施。要进一步激活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将任务明确到人、责任分解到户,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闭环,确保压力传导到位,不留任何死角。
第二,必须在排查覆盖上再发力,实现目标人群的“应筛尽筛”。覆盖率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指标。要以村为单位,制定详细的“作战图”和“时间表”,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要充分借鉴先进村的经验,综合运用“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广泛动员,把政策讲透、把好处说清,营造“人人关心健康、主动参与筛查”的浓厚氛围。要特别关注行动不便的老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