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分析当前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和市住建局等单位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对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辅导,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发展工程。近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8%,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主要流域、小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三个100%达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持续奋斗的成果,也是我们冲击更高目标的底气所在。我们拥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基地3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更有XX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创建永无止境。面对新一轮的创建周期,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工作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思想,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是测评体系的“指挥棒”变了。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瘦身”与“提质”。考核指标从过去的180项精简到140项,部分领域的测评标准甚至不到过去的一半。这绝不意味着要求降低了,而是标准更高了、导向更明了。它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在从“材料创建”向“实效创建”转变,从“被动迎检”向“主动作为”转变。以往那种依赖堆砌网上申报材料的“题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央文明办将更多地采用随机调看城市视频监控、回访核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结满意度等信息化、常态化手段进行测评。这种“不打招呼”的飞行检查,考验的是我们平时工作的真功夫、硬实力。
其次,是测评重心的“聚光灯”变了。新的测评体系,大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权重,将“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到市民文明素质、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这些“软件”上。这意味着,一条整洁的街道、一个有序的交通路口、一次暖心的志愿服务、一个满意的投诉回复,其在测评中的分量可能比一项大型工程更重。像过去不太起眼的道德讲堂、文明餐桌、公益广告、网络文明传播等工作,如今都被提升为重点测评内容。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反观我们自身,差距依然不容忽视。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上,一些同志的管理观念、方式方法仍然滞后,习惯于“粗放式”管理。在基础设施方面,老旧城区排水系统陈旧、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乱停乱放、部分集贸市场容量饱和引发占道经营等“城市病”依然突出。在工作作风上,个别单位和干部中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创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认识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抓工作时紧时松,缺乏“赶早不赶迟”的劲头和“一抓到底”的韧劲。这些短板和弱项,都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决定创建成败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立即警醒起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面对新考题、新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打法,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要聚力城市治理,在精细化管理上实现新突破。文明城市的“面子”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比拼在于城市治理的“里子”。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管理城市。一是要在补齐硬件短板上再提速。要对照创建标准,系统梳理我们在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的欠账。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空中“蜘蛛网”线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要确保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比例达到18%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等硬性指标全面达标。二是要在创新治理模式上求实效。要积极推广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在库区治理中形成的依靠群众、聚力攻坚的“枫桥经验”XX样板;XX社区通过“海绵化”改造和居民自治实现绿色升级的案例;XX县运用“数智枫桥”平台高效化解矛盾纠分的探索。这些都是我们深化城市治理的宝贵财富。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推广“党建引领、红色管家”等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向社区、小区下沉,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要在提升智慧水平上做文章。要充分利用好“数字XX”建设的成果,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效能,确保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按期办结率稳定在98%以上。要特别重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这个“城市客服”的作用,建立健全“双闭环”回访机制,确保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办理,力争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第二,要聚力价值引领,在文明风尚培育上展现新作为。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了城市的文明高度。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一是要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要持续深化“路长制”管理,发挥沿街单位“门前三包”的作用,让文明创建的责任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要持续开展“一月一主题”的道德讲堂观摩和道德模范巡讲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崇德向善在XX大地蔚然成风。要加强对《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宣传普及,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摒弃不文明行为。二是要让文明实践遍地开花。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将其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实践点”。要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精心组织“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活动,让“红马甲”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要深化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三是要让文明激励深入肌理。要积极探索、全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制度。要建立科学的积分标准,将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行为都纳入积分范围,让群众的每一次文明善举都能被量化、被记录、被认可。要建好用好“爱心超市”,让群众可以用积分兑换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形成“小积分、大文明”的正向激励效应。各级财政要研究设立专项激励基金,为这一创新机制提供可持续的保障,真正激发全社会参与文明创建的内生动力。
第三,要聚力精准对标,在网申材料和实地迎检上做到万无一失。网申材料是展示我们创建成果的“窗口”,实地迎检是检验我们工作成色的“考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是要在网申材料上追求“零缺漏”。要深刻理解新测评体系下对材料的新要求。材料要精,更要准。特别是图片资料,必须严格把关。要确保图片要素完备,时间、地点、主题、人物清晰可辨,坚决杜绝摆拍、作假和使用往年旧照。图片内容要突出群众性、生活化,多反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