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绘就县域城市发展新蓝图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的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XX县委书记,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并将其切实贯彻到我县城市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谈几点体会。
一、深学细悟,夯实城市发展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我们科学谋划XX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领悟核心要义,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管理、服务,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XX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城市建设项目更加符合群众意愿,真正做到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对标会议要求,校准城市发展“指南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在XX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XX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不断优化城市结构、转换城市动能、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赓续城市文脉、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三)顺应形势变化,开启城市发展“新征程”。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在XX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挖掘XX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聚焦重点,推动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在于行动。我们要紧密结合XX实际,聚焦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努力推动XX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优化城市体系,构建协同发展格局。一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XX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协作,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共进。加强与XX市的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XX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推进县城扩容提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县城的规划设计,塑造特色风貌,提升县城的品质形象。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二)建设创新城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一是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推进城市更新。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三是发挥枢纽作用。充分发挥XX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提高XX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一是优化空间结构。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二是构建住房新模式。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三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四)塑造美丽城市,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一是巩固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提升生物多样性。加强生物多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