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某某篇章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某某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阶段与新使命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也是某某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释放以及RCEP全面实施,某某正从内陆边缘地区转变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某某省战略性支柱产业,肩负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国家周边外交的重任。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蓝图,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战略指引。
二、“十四五”时期某某文旅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四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省接待游客数量突破9亿人次,文旅总收入超过1.8万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9.6%,较“十三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支柱地位更加巩固。特别是今年以来,旅居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仅西双版纳州曼贺纳古村落一地,年接待旅居客就达8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
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我们成功创建玉龙雪山-虎跳峡、苍山洱海等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新增5A级旅游景区3家、4A级旅游景区82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成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省在文化景观类遗产领域的空白。跨境旅游取得突破,中老铁路休闲之旅、中缅胞波情谊之旅等3条跨境旅游走廊建设稳步推进,磨憨、瑞丽等口岸文旅功能持续提升。
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全省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87个,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230个,推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乡愁旅游带7条。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4亿人次,收入超过28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6名、非遗工坊79个,推动“金木土石布”民族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精品。
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们创新塑造“有一种叫某某的生活”文旅IP,通过新媒体矩阵全球传播,话题阅读量突破86亿次,使某某成为国内热度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七彩某某·旅游天堂”、“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等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某某在全球旅游版图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
三、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十五五”时期,某某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从国际看,全球旅游重心加速东移,健康旅居、生态旅游、数字文旅成为新增长点;从国内看,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游客需求从观光向深度体验、旅居生活转变;从省内看,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亟需文旅产业发挥更大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滇中、滇西地区文旅发展水平较高,而滇东南、滇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全省旅游资源丰度差异显著,普洱市虽为面积最大州市,但旅游资源丰度仅列全省第11位,缺乏5A级景区和高知名度旅游吸引物。部分边境县市虽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但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观光产品仍占主导,度假旅居、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部分非遗项目展示仍停留在表层,未能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旅游消费链条较短,“游多购少”问题突出,文旅商品研发和产销体系不完善,游客人均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全省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尚未有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中国旅游集团20强”行列。中小微文旅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创新发展动力不足。旅行社“小散弱”问题突出,年营收超亿元的旅行社不足20家。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明显:部分重点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旅游交通无缝衔接不足。智慧文旅建设滞后,数据孤岛现象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度不高。多语种服务体系不完善,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程度低,外币兑换、国际信用卡受理等配套不足。
资源保护压力持续增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矛盾显现。普洱景迈山等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四、“十五五”时期某某文旅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任务
基于对发展基础、机遇挑战的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为引领,深入实施“3815”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让“有一种叫某某的生活”成为全球旅居生活新范式,把某某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主要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省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3亿人次,文化和旅游总收入达到3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2%;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5个以上,新增5A级旅游景区8-10家;培育年营收超50亿元的文旅龙头企业5家以上;游客满意度指数进入全国前三;文旅产业就业人数突破350万人。
(一)构建“一圈两带三区”空间新格局
国际康养旅居生活圈:以昆明为中心,辐射玉溪、楚雄、曲靖等滇中城市群,突出高原湖泊与康养气候优势,打造集国际医疗、高原康养、会议会展、都市休闲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康养旅居生活圈。重点推进昆明“平急两用”旅居酒店群建设,打造环滇池艺术走廊,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等新业态。
沿边跨境文旅开放带:依托4000余公里边境线,建设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合作试验区。重点打造三条跨境旅游走廊:昆明—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热带风情走廊、昆明—越南海防人文体验走廊、昆明—缅甸仰光生态探险走廊。创新实施“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双区联动,完善磨憨、瑞丽、河口等口岸文旅功能,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商品流通自由化。
滇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整合大理、丽江、迪庆、怒江等优势资源,突出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特质,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升级版。重点推进苍山洱海世界级度假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带、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等标杆项目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滇东红色文旅示范区:以曲靖、文山、昭通为重点,突出红色文化与喀斯特景观特色,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某某段)示范项目。推进威信扎西会议旧址、会泽水城红军扩红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质升级,培育红色研学、地质探险、乡村旅居等特色产品。
(二)培育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集群:重点建设玉龙雪山—虎跳峡、三江并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腾冲火山热海、元阳哈尼梯田五大世界级旅游景区;提升苍山洱海、抚仙湖、亚洲象国际生态旅游区、怒江大峡谷、普者黑五个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品质。实施“一部手机游某某”升级工程,推进智慧导览、数字体验、无感支付等场景全覆盖。支持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世界茶文化旅游标杆。
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工程:推动文旅与健康融合,依托西双版纳南药园等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区,开发傣医药康养、温泉疗愈、高原体育训练等特色产品。促进文旅与农业融合,打造“茶咖果蔬”主题线路,培育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加快文旅与工业融合,开发普洱茶、某某白药、个旧锡器等特色工业旅游线路。推动文旅与教育融合,依托某某丰富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国家级研学基地50个,打造“行走的课堂”研学品牌。
创新发展旅居经济新业态:实施“旅居某某”品牌提升计划,培育八大旅居业态:乡村旅居、度假旅居、康养旅居、文化旅居、户外旅居、研学旅居、数字旅居、跨境旅居。在全省遴选100个旅居试点,推广曼贺纳“传统村落+精品民宿+文创产业”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创新旅居产品体系,开发小户型旅居房产、分时度假产权酒店、旅居主题航班等产品,推出“旅居贷”“七彩民宿贷”等金融工具。
构建全域旅游产品矩阵:提质升级传统景区,实施450家老旧景区改造计划,推动景区植绿补绿、文化植入和智慧化升级。创新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昆明老街、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等3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文旅新场景,开发沉浸式演艺、数字艺术展览、VR主题乐园等科技旅游产品。打造节庆经济,提升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等民族节庆国际影响力。
(三)实施文化赋能工程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高质量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打造世界遗产可持续利用“某某样板”。加快滇缅公路、茶马古道联合申遗进程,推进大理太和城、晋宁石寨山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名,建设非遗工坊100个,打造傣族织锦、白族扎染、彝族刺绣等非遗品牌。
深化“某某故事”创新表达:实施“文化润滇”工程,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某某元素、民族特色、国家水准的文艺精品。创新讲好聂耳和国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滇西抗战等“某某故事”。打造30台文旅融合精品剧目,实现旅游演艺州市全覆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开展“非遗三进”活动(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推动流动图书馆、非遗工坊嵌入文旅场景。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0个以上,培育年营收超亿元文化企业120家。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建设某某数字文创产业园,培育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沉浸式娱乐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金木土石布”民族工艺品产业,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打造“某某伴手礼”品牌体系。繁荣影视产业,支持打造滇西抗战、生态保护等主题影视作品,建设大理、昆明等影视拍摄基地。
(四)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某某模式”:实施“千场活动促消费”计划,结合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商旅文体融合活动超1000场,推出针对“一老一小”、青年群体的定制产品。深化“文旅+商业”融合,打造昆明南屏街、大理古城、丽江祥和广场等10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新消费场景,发展旅拍、剧本杀、国风体验等沉浸式消费,培育“滇味生活”美食地图与体验游线路。
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度: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和东盟旅游团西双版纳15天免签政策,在昆明、大理、丽江、景洪、瑞丽设立入境旅游服务中心。完善多语种服务体系,在长水机场等重点口岸实现外币支付受理全覆盖。开发“一程多站”入境线路,推出“茶马古道探秘”、“雨林秘境探险”、“七彩某某摄影”等主题产品。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联合开发跨境旅游线路,推动旅游签证便利化。
创新数字文旅消费场景:建设“某某文旅元宇宙平台”,开发数字藏品、虚拟景区、云展览等新产品。打造“一部手机游某某”3.0版,集成行程规划、智能导览、社交分享、跨境支付等功能。发展旅播经济,培育10个省级文旅直播基地,孵化100个文旅网红品牌。推进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客源市场精准画像和营销系统。
(五)推动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
实施“文旅兴边”行动:重点建设20个边境文旅示范村,完善道路、通信、厕所等基础设施。培育中缅、中老、中越边境风情旅游线路,打造国门书社、跨境民俗节等文化交往品牌。推动沿边公路旅游化改造,建设观景平台、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加强跨境文旅人才培训,培养多语种导游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深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规划建设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10条最美乡愁旅游带,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100个以上,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00个以上。推广“村民+合作社+平台企业+专业运营机构”多元发展模式,形成“景区带村”发展格局。推进滇菜创新发展,培育“茶宴花餐”特色餐饮,打造标志性美食街区。力争到203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亿人次,收入达到5000亿元。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西双版纳曼贺纳经验,通过资产入股、土地流转、就业带动等方式,保障村民共享旅游发展收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