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義”字,已写过两篇小文。一篇,说到简化为“义”,是借用了同音“乂”的俗字;另一篇,讲甲骨文中“義”的唯一含义,是一个重要的要塞地名——以戈拒羌。
这一篇,来说说至于周代,“義”字的第一个转义是“威仪”之“仪”;用于“仁义”之“义”,是汉代的事情。
《说文》:“義,己之威義也。从我,从羊。”
许慎说,“義”是个合体字,从我从羊,是为自己的威義。

许老先生无缘见到甲骨文。
其实,甲骨文中,“我”字本义与“戈”相同,然后才引申为商族的自称。
“義”字上面是“羊”,可看作是“羌”之省;若说下面的“我”为商族自称,也说得通——“義”这个军事要塞,是商族与羌族的“分界点”。不过,事实上,“義”这个军事要塞的南边,还有商朝在外服领地设置的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宁(泞)奠”。
所以,从专门为一个军事要塞其名为“義”,将下面的“我”解为“戈”或“商族之戈”,就更贴切。

然而,“義”之甲骨文本义为军事要塞;字的本身构成是“以戈拒羌”,至周代转义为“威義(儀)”就大可理解了;如许慎所说“己之威義”亦可理解,因为这个“己”指的是商族自己。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
《说文》:“谊,人所宜也。从言宜,宜亦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书儀,但为義。今时所谓義为谊。按此,则谊、義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其威儀字,则周时作義汉时作儀。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
他又说:“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他举例说,《中庸》云“仁者人也,義者宜也”就是最好的证据。

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汉末郑玄在《周礼·肆师注》中说:“郑司农云:古者儀但为義,今时所谓義者为谊。”
郑司农指大经学家郑众,因曾官至大司农亦被称为郑司农。
《诗经·大雅·抑》:“敬慎威儀,为民之则。”
又《邶风·柏舟》:“威儀棣棣,。不可选也。”
又《大雅·既醉》:“朋友攸摄,摄以威儀。”
汉之前,这些诗中的“威儀”,都写作“威義”。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相北宫文子(北宫佗)专门讲了一大段话,来解释“威義”的含义。
但是在周代,“義”字又引申出了“宜”,即“合度”之义;接着从“合度”,引申出了“善”之义,并引申出“道理”“义理”等含义。
《诗经·大雅·文王》:“宣昭義问,有虞殷自天。”《诗传》注:“義,善。”
于是,字义引申分化,“義”“儀”“谊”和“宜”,就逐渐各得其所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