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了四川的泸定县城,踏在湍急江流之上的铺着木板的泸定桥,颤颤悠悠,胆战心惊。于是我想,当年的红军战士须要怎样的虎胆气魄才能在这座没有桥板的铁索桥上冒着敌人炮火前进,毛主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又是一个怎样彻骨的寒啊。于是,电影里红军战士飞夺泸定铁索桥的英雄形象在眼前飞速闪现。
一
那天上午,我们从雅安乘坐长途大巴前来泸定县城,目的就是来亲眼目睹亲身走走这座闻名天下的大渡河泸定铁索桥。
汽车沿着大渡河畔一直驶进泸定县城,而且一直到泸定桥头的广场停下。
下车后,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人群簇拥的泸定桥头。我顾不得先安排住处,直奔桥头而来。
面对泸定桥,它有一座红灰色古典式门楼,实际上这是一座桥亭。
它的上面是两层飞檐灰瓦,中间比两侧凸起。中间凸起的脊上是金黄与蔚蓝两色的龙凤戏珠雕刻,中间立着一颗黄色宝葫芦。下层飞檐中间的门楣上悬挂一块红色大匾,上书繁体的“泸定桥”三个楷书大字。据介绍这是康熙皇帝御笔。
匾额下面的开门两侧有红色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亭门两侧各有三四米宽的粉红色围墙。
左侧有个售票窗口。
右侧墙尽头是一处小场地,立着两尊“泸定桥”的白色卧式碑。上面有对泸定桥的简介。
站在这里,可以凭栏观看江面上的泸定桥以及紧张行走在桥上的游客。可以清晰观看这座桥以及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山。
桥下的水流湍急,而且离桥面足有五六米高吧。桥的尽头是一座不高且植被稀少的秃山,那就是泸定桥的西山,当年的红军就是从那边来攻占这座桥的。
不用说站到桥的上面,就是在一旁看着这铁索桥上那几块木板,听着翻腾不息的江水涛声,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举得不敢上去过桥了。可这里正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强度大渡河天险的地方啊!
为了缓解一下紧张忐忑的心绪,我继续在桥头广场转转,观看一下泸定桥的远景和全景。
在这里,我回想着看过的《飞夺泸定桥》电影。红军战士当年是在没有桥板的情况下攀匐在铁索上过桥,更可怕的是要冒着对面敌人枪炮的射击呢,就是中弹不死,掉下去也就被汹涌的波涛卷走了啊。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敢,多大的置之死地而无惧的胆魄啊!
想到这里,我也有了勇气,壮了胆。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走上桥去感受桥的威力和红军战士的胆力。
于是,我走到桥头售票窗口。工作人员一看我的身份证,就说,你70多了,不用买票。是啊,我70多了,还怕死吗?当年二十几岁的红军战士想到过死吗?
二
随着游客的人流,我坦然地从桥亭门里的入口处走进去。
桥亭里面有些昏暗,但前方透进来一方亮光,那就是上桥出口的地方了。再看这里面大约有五六米长,三四米宽。往两侧看,左右各有两个粗大的铁锁链绞车铁墩,各连着上下两根粗大的铁索,并一直延伸到江上。这就是桥面两侧供过桥人把扶的上下两根铁链子的铁墩。
再看楼门里左侧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大的红军渡河的油画。油画上面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各种姿势栩栩如生。我的耳畔也好像响起了惊雷般的冲锋呼号声。这大大地鼓舞了我的精气神,我立即转身朝着里侧上桥的出口走去。
要上泸定桥的游客众多,人流熙攘。随着拥挤的游客慢慢前行,我看得清楚,这门洞中间立着一道木栅栏,右侧是往桥上挪步的游客,左侧是从桥上走回来的游客。我走在上桥的右侧,游客们一个紧跟一个,这才是摩肩接踵呢。到了桥口,有工作人员在喊着:“不要挤,一个跟一个,慢点走,也不要停下,更不要晃动,别往下看……”
说时迟那时快。在后面人的推拥下,我一下子就踏上了桥面。
两眼立即被桥上的景致吸引了,我快速地逡巡了一下桥面。脚底下九条粗大的铁链子上面中间并列竖行铺着三条木板。这每一条木板大约20公分宽,又都是一块一块约一米多长的木板接续的。这样一块接一块铺成了长长的三条竖行的通道,大多游客都战战兢兢地走在这上面。
左右两侧靠边沿处也各铺着一条单一木板的通道,那上面也有几位游客在走。再看木板下面,还有一层横向铺着的窄一些的木板,每一张木板大约间隔十公分,可以清晰看清下面澄碧的湍急江水。
我不敢再看下面了,紧紧跟随前面一位,小心翼翼地在中间的木板上慢慢移动脚步。心中却在想着刚才在外面看到的这座桥的长、宽、高等数字。它不长,才103米,宽也就3米……
突然木板晃动起来。前面的游客停住了,我立即赶紧抓住前面那位的后衣襟。他也没理会我,原来他也在抓住他前面的一位呢。我又回头看看,走出也就十米远吧。此时就听有人喊道“别晃悠啊”。原来是有人走得快了,或者是有意地晃动吧。
此时的我,心口跳的有些快了。可别犯心脏病啊。我小声对前面那位说道:老弟,我得抓住你,不敢走了。那位没回头,但很同情地说道,没事的,一会儿就好了,咱慢点走吧。我也自我安慰:坚强些,别人不怕,你怕啥?随后,脚下晃悠的轻了,我的心情也趋于平静,大家继续慢慢前行。
走到中部,前面又停下了。原来是有人站住给朋友拍照呢。我借机看看前后,好家伙,前后都是一大排人呢,我们后面的都像听口令似的安步不动了。我侧脸一看,外侧单条的木板上竟然有几个中年人在大步地潇洒前行呢。随后,中间的我们也受到了鼓舞似的,开始前进了。
这样,又走了一分多钟,就进了对岸的桥头堡。这也是一座飞檐翘角的深褐色木质桥亭。
三
这边的桥亭不是长条结构,是方形,几步就走出去了。迎面立着一尊壮硕的石碑。石碑中间洼陷处是与前面门楼上一样的“泸定桥”三个大字,也是康熙御笔。但这三个大字是竖行的。碑身顶部还有“一统山河”四个小字。
再看石碑后面,左右都有古今风格结合的两层楼阁,其间有小商铺。再往上看去,紧靠山岩的台基上是一座三层的古建,细看上面的匾额,大字是“观音殿”。它的左右侧也有相连的古建筑。
我左转,走到桥门楼右侧一角的木板平台上。这里是拍照的好所在,许多游客正在排队等候最佳位置。
我站在侧面正好可以看到左侧桥头的木亭。其实,这个桥头建筑应该是叫桥台。虽然上面是木质的,但它的基座全用条石砌成,形如碉堡。再往下看,桥台下还有很深的基座,并埋有生铁铸成的地龙柱和卧龙桩,并用铁链固定来控制桥身。
整体来看,它的基座坚固持久,桥台上建的木亭古朴大方,多脊多檐,飞檐翘角,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
这里更可以看到左侧桥上来往游客的景致,一队牵连着的过桥游客战战兢兢地走着,并能不断听到他们喊出的“哎呀”之声。
再往桥对面的左前方看去,就可以看到整座泸定桥以及它的东岸桥亭和岸畔护栏。
看看只有一对情侣在拍照了。他俩拍完后,我即刻上前请他们给我拍张纪念照。那位男青年很慷慨地说:让我女朋友给你拍吧,我拍的不好。
于是,那位窈窕淑女给我拍了两张背对东岸的,又让我换个角度,站在桥亭右前角,给我拍了两张呢。这张照片,我没有对着镜头,而是仰望着蓝天,显示一下走上泸定桥的自豪神气吧。
为了多角度地拍几张纪念照,我给在东岸等我的老伴打电话,叫她从那头走进桥亭,在上桥的一侧等我走近出口时给我再拍几张照片。
然后,回到桥亭再排队走上泸定桥,慢慢往东岸走回。这次,我就一点不害怕了。在中间部位,我还请一位女士给我拍了站在桥上的照片呢。
看看要走到桥东头了。老伴已经在那里迎接我这位走过泸定桥的“英雄”了。在管理人员催促“不要停留”的喊声中,老伴还是稳稳地给我拍了几张照片。
我走进桥亭后,又给她拍了两张站在桥头的照片。老伴又给我拍了一张站在油画前的照片,把我与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战士拍在一起了。
在泸定桥上走了一个来回,我如愿以偿,志得意满。
随后,我又走向这东桥头的广场,再一次近距离、远距离地多角度观赏着这座英雄桥,再次浏览了它的四周环境。
四
最后,我细看了广场上的“御制泸定桥碑记”。
上面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月初四,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所立此碑。碑面高4米,宽1.65米,碑面上方顶额原书“山河一统”四字,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因地震而坍塌。1945年新建后,将碑改为康熙御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起因、经过、桥的命名和作用,日后的管理和修善等。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内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据介绍,泸定桥是历史悠久的古桥。在古代,藏族和汉族的物资交流到了这里非常困难,全靠渡船和溜索转渡。这样渡河的速度非常缓慢,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积如山,很多鲜活食品因不能及时过河而腐烂。同时,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阻梗。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修建桥梁。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首座桥梁建成,康熙取“泸水”(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以御碑立于桥头,横批为“一统山河”。
“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从此,此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通往藏区的交通就此打通。
介绍说,泸定桥的结构非常特殊,造型别致,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4根,水平排列,宛如13条巨蟒横空。每根铁链由862个至977个铁环相扣,每环均标有记号,均由熟铁锻造,共重21吨左右。底链根间距离0.33米,上铺3米长、0.1米宽的木板筑成桥面。木板间隔相铺,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减轻了风的阻力。
围绕泸定桥,都是壮烈的故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在泸定桥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
我在泸定桥西岸边的观音阁下看到的康熙皇帝提写的泸定桥石碑,上面有“山河一统”四个字。这里介绍说,1945年修桥东御碑时,将东御碑上的“山河一统”四字移到了河西的御碑上面,并将词序改为“一统山河”。
好一座泸定桥!你是助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你的英名让全世界瞩目!
2021年6月29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