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作者:刘恩友

2022年新年伊始,带着几份敬仰、几份忐忑,笔者走访了在戈壁钢城、在河西走廊、在陇原大地几乎家喻户晓的闫桂珍老师。敬仰是因为被这位“妈妈老师”的感人事迹所感动;忐忑则是因为第一次要与这位“陇原名师”面对面交谈,不知道能捕捉到什么新的收获。

走在酒钢三中的教学楼上,正好碰见学生下课,安静的楼道瞬间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学生们欢悦跳跃着叽叽喳喳地从我身边跑过,那一身宽松校服似乎裹不住他们青春洋溢的激情,欢笑的声浪在空气中流淌。

走进闫桂珍的办公室,首先吸引我的是书柜里堆满的各种书籍,《宋词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等厚厚的书籍已经被她翻得起了毛边,放在旁边的是装订标注着“必修一”“必修二”的八本教案。我顺手抽出一本打开,但见蓝、红、黑不同颜色字体的注解,密密麻麻的,资料的详实与认真的程度令我惊叹。

闫老师给我解释说,这些都是她教学生语文课时备用的,“什么都可以丢,但我的教案和教科书是不能丢的,那是我心血的结晶和重要的工具书。”

站在闫桂珍老师办公室的窗前遥望,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呈现出一种冬季辽阔的壮美;楼下是宽阔的校园,安静的湖面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湖边的树上跳跃着不惧寒冷的鸟雀。看着窗外的祁连山,我仿佛看到闫桂珍从东北到西北祁连山下这座戈壁城市风雨无阻的前行历程——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青松无惧风霜意志刚强,红柳甘于平凡满枝阳光;年少时你选择背井离乡,生命之根深扎戈壁之上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多有英雄情结,闫桂珍说她小时候在广播里得知,王震当年率领的解放大军去新疆以后,不久就变成农垦战士,把新疆的戈壁荒漠开发建设成了鱼米之乡。那时候她的理想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什么是最需要的地方?她想最艰苦的地方应该是最需要的地方,而她当时能够想得到的就是西藏或者大西北这些地方。这个愿望一直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她的心里。

闫桂珍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一个偏远的山区,满族。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就不让她上学了,让个子很小的她和大人一起扛着锄头挣工分。

当时隔壁住着一个城里派下来的工作队姓彭的叔叔,看到闫桂珍没有去上学,就奇怪地问她爸爸:“你怎么不让孩子去上学呀?”

她爸答复说:“上学没有钱,在家里挣工分还能贴补一点家里的油盐钱。”

彭叔叔严肃地说:“现在是新社会,不允许耽误孩子学业,再说了孩子能挣几个工分?你赶快让她去上学吧,她的两块钱学费我给交啦!”

闫桂珍说,她爸爸是个非常老实的农民,对干部特别尊敬,既然人家干部都说话了,就对闫桂珍说:“你彭叔叔让你上学,今天你就不要去地里干活了!”

当时,闫桂珍乐颠乐颠地跑到这位彭叔叔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就背上书包又开始上学了。幼小的闫桂珍,第一次用虔诚的鞠躬来表达心里的感激,在此后的人生路上,她总是以她心中最隆重的这个礼节,来感谢那些给予她关怀和帮助的人。

就是这位彭叔叔,找到县里争取到资金,给他们村挖了个大电井,并在靠近河边修了一片稻田,用那个电井把河里的水抽到地里,他们村的村民过春节第一次就吃上了大米。为了感恩,当年村民就在彭叔叔调离后,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刻上了几个大字:“吃米不忘老彭”,现在那块大石头还在。也就是从那时起,闫桂珍就下决心:做人要做彭叔叔那样的人,时刻把别人的困难放在心上。

说起小时候的生活,闫桂珍对上高中时候家里的情形又仿佛回到了眼前:那时候每天的饭就是那种稀稀的能照见影子的玉米粥,但这样据拮的生活,也从没缺少家人的关爱。闫桂珍说:“我妈给我奶奶烙的那一点点馍馍,我奶奶舍不得吃偷偷塞到我包里,她知道我要走三十里的山路才能到乡里上高中。”

对于闫桂珍的吃苦和勤奋,闫桂珍的妹妹闫宝艳记忆尤深:“每天夜里,只要我争开眼睛,就会看到姐姐在挑灯夜读;烧火时,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眼不离书,常常火都燎出灶坑她也毫无察觉;一次夜里读书太投入,灯火把衣袖子烧着了她都不知道。

在上乡中学上学时候,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要趟过两条河翻过三座山,30多里山路,无论什么天气,天天到校。东北冬天雪大,一下雪就大雪封门封山,姐姐也是风雪无阻去上学,背着书包一个人打开门迎着漫天飞雪一步一个深雪窝艰难前行,一个矮小瘦弱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雪野里,我不知道一路上姐姐是经历了怎样冰雪严寒的苦痛,爬山越岭走到学校都到下午了……

但当她晚上十点多回到家时,已经是一个浑身覆盖着厚厚冰雪,满脸上因为哈气结成冰流子,就是一个白毛女。脚上穿的靰鞡草鞋已经冻得全是冰,脱不下来了,妈妈就烧一盆火给姐姐烤着才能慢慢脱下来,接着奶奶把姐的冰冷的脚给放到自己肚子里给捂暖和。”

在学校里也有始终关爱她的恩师。一次,闫桂珍吃饭的时候,有个叫于海东的老师说:“哎哟,这饭你怎么能吃饱,你每天要吃八颗黄豆就有营养,就能有劲学习考大学。”

闫桂珍怯生生地回答道:“我妈妈没有给我带黄豆。”

于老师说:“那你得吃点菜。”

闫桂珍说:“我也没有什么菜。”

于老师看闫桂珍这样,摇摇头就出去了,一会儿他又进来,给闫桂珍端了一碗白米饭,还放了点菜。

于老师是1959年的中专生,那时候中专生就是吃国家供应粮的,每月十斤米十斤面。闫桂珍说:“于老师端着米饭让我吃,说吃这个饭就有劲学习、有劲考大学。当时我端着米饭,眼泪直巴巴地往下掉。”

这位老师对贫困学生的这种关心、关爱和激励,让闫桂珍坚定了战胜困难、认真读书的信心。那一刻,闫桂珍告诉自己,无论再苦也要考上大学,而且毕业要当老师,当一个能够给穷人家孩子一碗米饭的好老师。闫桂珍深情地说:“我的恩师给了我终生难忘的精神激励,他不忽略和冷漠任何一个穷孩子的这种良好品德,在我心里树起了人生的坐标。”

人的思想观念大多成型于青少年时期,也许后来见到学生有困难就想办法去帮助的这种大爱情怀和“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在此时就已经埋进了闫桂珍的心里。

在恩师的激励和帮助下,闫桂珍考上了沈阳的辽宁师院,是个本科。闫桂珍回忆说:“我爸爸当时认为,到沈阳去还得坐车,车费得花不少钱,就让我上了丹东师专,说丹东离家近一点,每次上学能省一些路费。在全家都非常高兴的时候,也不计较什么本科不本科了,一个山区农民娃娃能考上大学,就已经很知足了。”

丹东师专是两年制。那时读师范国家不收学费,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还给发15.5元的伙食费。但单趟路费需要30元。

就是这两年的路费家里当时也拿不出来。当时,卖一个鸡蛋才八分钱,攒几个鸡蛋卖的钱仅够买点灯油、火柴、咸盐,所以这笔车费是个大问题。

关键时候,是村里同样贫穷的村邻帮助了她。“我爸这人脸皮薄不愿意去借钱,就让我妈去借。我妈在村上跑了一圈,全村人就都知道老闫家的姑娘考上了大学,而且多年来全乡只有这么一个考上大学的姑娘。”闫桂珍说:“大家都安慰我妈妈,你女儿能考上大学是咱们村的光荣,你回去吧,我们给你凑,怎么都要让闫桂珍去上学。”

就这样,东家送来5毛钱,西家送来1元钱,家境好的还给了5元。第一学期就凑了50元,上学路费单趟需要30元,这样还余下20元。乡邻们用最质朴的爱,帮助闫桂珍上完了大学。期间,闫桂珍每个学期还把学校发的伙食费省出30元来作为回家的路费。

“4个学期乡亲们共同帮助给我了200元完成学业。”说到这里闫桂珍热泪长流,她哽咽着说:“那时候200元可不是个小数字,想起来我们屯子里的人真好。”

这些听起来像故事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闫桂珍身上。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朴实善良的乡亲,给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追梦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越挫越勇才能遇见更美的自己,只要梦在,信念就不会褪色。1981年大学毕业后,闫桂珍要求到西藏当教师,但没有名额,她被分配到老家岫岩县中学当语文教师。当时全县28个学校,闫桂珍教的语文成绩排名前四,四年当了四次优秀教师,还评了一个全县、全省的优秀教师。1985年国家确立的第一个教师节上她就受到表彰。

虽然在县城工作,条件比农村要好得多,而且年年她工作都是先进,但闫桂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一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梦想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实现。后来闫桂珍终于等到了机会,有人对她说,“国家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了一个钢铁厂,但缺乏教师,正向全国招聘。”闫桂珍说:“就这么个消息,一下子激活了埋在我心里的那股子劲儿,我想我的愿望这次一定要实现。于是,我就托人打问,后来别人给我联系了嘉峪关酒钢技校的张春雨老师,说他认识酒钢教育处的张吉义处长,是东北人,他还给了我地址和办公室电话,我就给张处长写了封信,表达我要到大西北教书的愿望。”

“临走时,我们县中学的郑天功书记兼校长坚决不放我走,说学校正在培养我,在这里工作前途无量。我就对郑校长说,那边国家建钢铁厂特别缺老师,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搞教育,这是我的动力之源,希望您让我实现这个愿望。”闫桂珍说:“最后郑校长看实在拦不住我,就说,那你去吧,但你的档案先留着不给你,吃不了那边的苦就随时回来。”

越是艰苦条件下的选择和坚守,越能照见本色;越是源于热爱的追求,才越恒久而长远。就这样,闫桂珍也像当年在戈壁荒滩的建设者一样来到大西北,来到极端困难和条件异常艰苦的嘉峪关。“我牢牢记得那是1985年9月21号。这个日子在我记忆里非常深。”

儿行千里母担忧。闫桂珍的妈妈是个很细心的人,听说女儿要到遥远的大西北去,就哭了一场。妈妈唠叨说,你个姑娘家,怎么就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听人说那地方荒凉得很,几乎没有人,你去恐怕就见不到你了。闫桂珍当时安慰她妈妈说:“你听谁瞎说的,根本没有那么邪乎,那地方国家都建钢铁厂了,有许多工人的。”当时闫桂珍也没有啥像样的衣服,为了远赴嘉峪关,还特意花了20块钱做了一套当时较好的灰色“的确凉”套装,可见她对这次远行是多么的郑重。

“虽然我妈妈一直不同意,但她也没办法说服倔强的我,就边哭边把我送到公共汽车站。”闫桂珍哽咽着描述她告别妈妈、离开家乡的情景:“公交车出发后,我看到妈妈一直在那里站着,车走了几米后妈妈突然追着公交车跑,边跑边喊,好像有什么话要叮嘱我,但我也听不到她当时喊了什么,只看到妈妈那瘦小的身影越来越小。”

感念母恩,闫桂珍泪水长流。她说,妈妈追她的那种画面一直都刻在心里,在她脑海里定格了一辈子!

告别山青水秀的家乡、告别朝夕相伴的亲人,踏上了前路漫漫的征程。拖着沉沉的行李箱,揣着满满的亲情,闫桂珍再一次启程。一路辗转换乘好几次,火车终于过了兰州一直西行,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一会儿是沙漠,一会儿是荒山,一会儿是干涸的河床,显得格外的荒凉。初次见到大西北,闫桂珍突然想起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心里莫名地有一种花木兰从军般的壮志豪情。

走了几天终于到嘉峪关了,下火车一看,眼前除了一排白杨树和一些简陋的低矮土坯房,四野都是看不到边的茫茫戈壁。初次印象,这哪是一个城市,连内地一个村镇都不如!出站后,一个五十多岁样子的男同志举着写有闫桂珍名字的纸牌子接她,自我介绍说他是酒钢教育处的张吉义,闫桂珍想起来这就是自己写过信还打过电话的张处长。闫桂珍说:“路上张处长告诉我说,他是辽宁海城人,我们还是一个省的老乡。”

从火车站出来刚走了一小段的水泥路,就变成了砂石路,到市区才有了一点柏油路。闫桂珍回忆说,当时张处长骑的自行车很旧,一路“嘎吱嘎吱”地响,在颠簸中还掉了几次链子。链子掉了的时候,张处长就让她下来,他弯下腰把链子弄好,骑一阵子又掉了,一会儿她就再下来,就这样反复了几次才把她送到酒钢四宿舍。
那时候还没有食堂,要自己在宿舍做饭吃。张处长走后没多大功夫,又折回来给她送来一袋米、一袋面,还给她送来一个小小的煤油炉,并仔细地告诉她煤油炉怎么点火、怎么用。

闫桂珍说,“当时对我触动特别深,我感觉张处长那么大岁数还亲自骑自行车接我,向来有感恩心的我,就想今生今世我一定要在大西北这里好好干,不管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守。”

第二天教育处来了一个人领她熟悉周围环境。那天狂风裹着沙粒吹得铺天盖地,路都走不稳,闫桂珍的头上、脖子里全是黄土沙子,这时她才明白为什么街上的女人都把脸和头包裹得那么严实,为什么张处长在电话中说“这里条件可能比你想象的要艰苦,环境比你想象的要差”的那些话。记得当时新华路有两排白杨树,那是唯一见到的绿色,粗糙的树干落满戈壁的风沙。

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叫十四栋的小菜市场,单调的菜品里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土豆,这让闫桂珍很是兴奋。闫桂珍说,妈妈一直告诉她,小时候她老是被饿得哭,但只要喂个熟土豆就不哭了,所以闫桂珍对土豆特别有好感,感觉土豆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一看有土豆就特别激动,我想只要有土豆,我就能扎下根来、就能教好书。”闫桂珍说:“从东北到西北,一路都有爱心的陪伴,我遇到的人都是贵人,他们是我一生工作上源源不竭的动力,我只有以感恩之心努力当好一名老师,才能回报我的恩人。”

就这样,闫桂珍见证了戈壁嘉峪关的变迁与发展壮大,也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成熟与进步。时隔40年后的今天,闫桂珍问心无愧。笔者看到在嘉峪关市教育局发出的《关于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闫桂珍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中这样介绍和评价她:

“闫桂珍同志1981年大学毕业后在辽宁省岫岩县任教,1985年9月调入我市酒钢三中任教至今。从教40载、入党30多年,她初心如磐,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躬耕于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中;

她业绩显著,所教学生上千人被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录取,培养出多名甘肃省文科高考状元,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帮带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敬业奉献,经常加班加点,常年超负荷工作;

她爱生如子,用真心呵护学生成长,被学生尊称为‘“闫妈妈’;她济世为怀,长期坚持资助困难学生,向社会奉献爱心,累积金额近50万元,在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共募集资金915万元,累计资助贫困师生15600余人次,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甘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无私奉献追逐梦想,雄关校园谱写大爱;三尺讲台播撒桃李,教诲点亮心灵之光

因为热爱,所以前路有光;因为努力,所以无所阻挡。把师德大爱倾注进所有的教学进程中,让爱的教育发挥到极致,这应该是闫桂珍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闫桂珍最喜欢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中的一句歌词是:“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一路走来,闫桂珍把她的爱,带给了万千学子。

教育就是为国育才,教师是最崇高的职业,老师是最神圣的称谓,老师和教育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而一个老师最美好的品质、最起码的素质就是富有爱心。这是闫桂珍对教育的认识。闫桂珍说:“我一生一世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当好一名有爱心的老师,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来到闫桂珍的家里,房间里摆放的家具还是她几十年前结婚时用过的,八十年代末的沙发、床和镜子,陈旧而干净。在不大的客厅墙上,挂着“夜深正宜看明月,风静恰好听飞泉”的字画,似乎在诠释着主人的志向。

百年树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教四十年的闫桂珍,没有接受过一次学生家长的宴请,没有收过一次学生家长送的礼品,没有收取过学生一分钱的辅导费。有的家长为表达心意送来点礼物,她坚决不收,但有的家长拉都拉不住,放下礼品就跑,闫桂珍无奈只能说去家访,骑着车子又送了回去。有的家长多次请她吃饭请不动,就托校长请她,但她也“不给面子”。

凡是请客的、送礼的、辅导了课给她红包的,她都告诉他们一句话:“传授知识是老师最高的天职和神圣使命,孩子交给我,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但你们不能给我送礼,不能让我失去做老师的尊严。”

慢慢的,家长们就都知道了闫桂珍的脾气,也就理解了她。闫桂珍认为,维护教师的尊严,要靠自尊自重;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丰富的学识、教育的才能、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哪一样都需要长期的修炼。闫桂珍说:“很多事情教师你就坚决不能做,你收了礼、收了红包、经常接受家长的请吃,你就掉了价,在学生面前就矮了半截,在讲台上就直不起腰杆。教师必须用最高的标准做人做事,不然就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其实,老师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就是一个个家庭的重托;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情怀和专业精神。闫桂珍始终把这种爱的教育,贯穿进了她的整个教学的环节之中。

闫桂珍认为,老师要经常到孩子的家里去看看,看看家庭环境,看看是单亲还是从农村来的,看看学生有什么困难或者其他情况,了解完以后,你对这个孩子教育就有了正确的方式;越是对孩子多一份关照,孩子心灵就会得到一份温暖,情感就得到一种激励,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闫桂珍认为,孩子走进中学的那几年,是他们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让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闫桂珍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学生的冷暖始终占据着她心里最重要的位置。闫桂珍说:“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2003年,刚从酒钢三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被称为“四大金刚”的几个学生又回到学校,想报名复读。面对这四个经常逃学、旷课闹事、淘气顽劣的学生,学校里很多老师都犯怵。这时,闫桂珍提出让这四个孩子进她带的复读班。

复读班教室不远处就是大街。闫桂珍一发现这几个学生不在教室,不管多晚,也不管外面是下雪、下雨还是刮风,她都骑着自行车四处找,从市场里的烧烤啤酒摊、到巷道里的网吧,一次次地把他们领回学校。

“滴水穿石,双手融冰。”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反复,这四个学生终于被闫桂珍感化了。内心发生改变的“四大金刚”一改往日的陋习,成了班里学习劲头最足的学生,并最终以平均500分以上的高考成绩,分别被上海大学江苏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录取。

教书育人,师心无愧于天地;数载含辛,莘莘学子通学理。“这件事例说明,要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闫桂珍认为,“对孩子的成长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长期的的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一时的毛病或不良习惯,就轻易给他们下定论;更不能因家庭的背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这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

有人说,很多所谓的废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天才。老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每天的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孩子就会等到花开的声音。因为,迟开的花朵有时会更加鲜艳。

几度塞上春秋、几度戈壁风雨。从教四十年,闫桂珍总是学校第一个叫醒门房师傅开大门的人。她要求自己每天早晨7点以前必须到校。闫桂珍说,那时学校还在嘉峪关北市区。后来酒钢三中搬到南市区后,离家远了,她就干脆住到学校。早晨去教室天还是黑的,她就沿楼梯一路把灯摁开,她说这样学生进去就是亮堂堂的了;很多时间,由于晚上学生走得急,教室还没打扫好卫生,她就拿来笤帚和来得早的学生一起打扫,然后就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

“一个年届六十的老人为什么精力充沛、永葆活力,密码就是不忘初心,吃苦耐劳。”说起闫桂珍,酒钢三中语文教师任昱玫给我描述着一幅幅闫老师刻苦工作的画面:

“她会在课间休息10分的时间,关起门来让同事给她后背、后腰贴膏药,有时几乎贴满后背;

为了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我市举行高中语文大教研活动,忘记吃高血压药,血压飙到200,我们火速送她去医院降压到凌晨;

2015年她的视神经黏连,被校长逼着去北京做手术;12月份到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小学助学时,强忍高原反应举行仪式;

每一次外出助学做报告,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这边上完课来不及吃饭就上火车,连夜赶到目的地搞活动,搞完后再马不停蹄地长途颠簸,返回上班上课;累到倒头就睡,醒来在火车上备课批作业……”

那些年,闫桂珍一直带三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周要上七八节课,每天工作都在十五六个小时。校领导和同事关心地劝她少带一个班的课,但闫桂珍总是说:“我喜欢学生,我愿意上课,我的价值就在课堂上。”

闫桂珍认为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跟学生谈心,她的最大的兴趣或者习惯就是跟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她说现在好多老师和学生距离远,就是因为没有走进学生心里。

闫桂珍每个月总要和班上的学生谈一遍话。如果遇到有重点问题的孩子,她就单独谈;而一些普遍的问题,就几个、十几个学生一起谈。她坚持在课间或者放学后,想办法和学生见面;期中、期末考完试以后,也要单独地和学生分析成绩,分析完以后还要跟家长交流沟通。她觉得经常谈心能减轻学生的心里负担,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时刻在关注、帮助自己,这样,学生学习就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了。

其次就是家访。那些年闫桂珍常骑自行车家访,还丢了好几辆自行车,但也没有动摇她坚持做家访的决心,因为家访总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好多老师不怎么家访,就算是家访也就是打一个电话完事,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这样是不好的。”闫桂珍说:

“家访最重要的就是把工作做细、做到实处,做到孩子的家里。”“现在都有车,更方便应该多家访,通过家访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方式能做到有的放矢。只要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宽容有度,孩子就一定会信任你,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跟你分享交流。”

在闫桂珍的心里,“教师的责任与医生同等重要,医生的手中把握着患者的性命,教师的的手中把握着学生的前途、人生的命运,同样都是含糊不得的。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老师怎么做,都会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做的还太少,这才是一个教育者的使命。”

“对于我们来说,对每一个孩子要因材施教,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说起这些,闫桂珍的眼里闪动着亮光,笔者仿佛看见这束光亮闪闪地照进她所教授的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她瘦小文弱的身影,像一个可爱的发光体,用一颗大爱之心包容着学生一切。

闫桂珍这一代人,是在红色革命故事熏淘下长大的。她小时候读了很多革命英雄和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精神事迹书籍,许许多多的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并影响着她,她也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党员。

有一次,她问同事陈正华老师:“我怎么样才能尽快入党?”这位后来成为她入党介绍人的陈老师对她说:“党员老师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你就看你身边的党员老师是怎么做的,你只要按照党员老师的那样去做,你就达到党员的标准了。”

这句特别朴实的话,影响了闫桂珍的一生。闫桂珍就按照这个标准去观察、去琢磨、去学习、去教课、去带班、去做人、去培养学生。到了1992年的时候,经组织批准闫桂珍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闫桂珍说:“入了党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和学生在一起,我就感觉特别有精神气儿,特别有幸福感。”

平时上早读,孩子们经常来不及吃早点,闫桂珍就给学生买来早点,虽然只是一个饼、一个鸡蛋、一份豆浆,但学生们吃完再上课,就有学习劲头。

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她在班上建了个读书角,自己花钱给学生弄了两个书柜,买了一些书,还要求每个学生定期捐一本书,看完后带回家再捐一本。她还设立了读书奖,把那两节课变成读书交流课,学生们特别喜欢这门课。

这样,作业少了,交流多了,学习变得有趣了,平时学生还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及时捕捉和记录国家热点事件,像人民日报新华社的一些重要评论,她都及时印发给学生。

2004届学生邵琼回忆道,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飞向太空。那天下午第一节课又是语文课,闫老师走进教室,带了大瓶装的雪碧、可乐、橙汁和纸杯,给每个同学都倒了一杯,一一跟大家干杯。

“这就是奋进的中国,这就是奋斗的人民,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伟大成就。”看着老师因激动而泪流满面,我的内心被震撼了,这是一位多么有情怀的老师啊!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在学生时期就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闫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这些学生引路。

闫桂珍深有感悟地说:“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知道国家在干啥,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和社会脱节,才能让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思考、更开阔的视野。”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闫桂珍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些做法,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她发自内心的觉得就必须这么去做,不做就不行。这种自发的为教好学生而努力的精神,已渐渐渗透进每个三中教师的心里,成为一种“三中教学精神”。

闫桂珍无私付出的背后,是一批批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是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接力奋斗和茁壮成长。

2003年非典时期,闫桂珍班里有个学生叫董海博,发烧咳嗽,被确定疑似患者,住进了市医院的隔离病房。这时正是高考前的5月份,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很大。董海博的家和父母都不在嘉峪关,闫桂珍就每天戴着口罩给他送饭,送同学当天学习的笔记、复习资料,不让他落下课程。每次闫桂珍到的时侯,就看到董海波眼巴巴地从紧闭的门缝里望着老师的到来。

最后复查时诊断为大叶肺炎,大家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了。董海博出院的那一天,全班同学买上鲜花涌到市医院,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胜利返校。在闫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董海博当年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2011年闫桂珍被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陇原名师”,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她创建了“闫桂珍高中语文一级工作室”。为了带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2015年12月,闫桂珍又主动申请在甘肃庆阳市环县、武威市古浪县、定西临洮等地成立了“闫桂珍陇原名师高中语文二级工作室”。现在,一、二级工作室共有专家与学员174人,培养的40多位青年教师都成了省市级骨干教师。

酒钢三中党总支书记孙维平告诉笔者,有个叫杨紫涵的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到酒钢三中不久,学校在古浪县设立了“陇原名师闫桂珍工作室”,有个扶贫支教任务,学校安排让杨紫涵去做,当杨紫涵完成任务从古浪返回的时候,为了赶第二天早上的早读,她竟然选择了一趟凌晨四点到嘉峪关的火车,结果凌晨四点刚一出站,竟然发现闫桂珍老师就在那儿等她。闫桂珍说:“紫涵还小,就如同我的女儿一样,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夜晚这么远打的回学校!”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老师,自己一个人在凌晨四点赶回学校,就是为了要给学生上早读;而一个60岁的老教师在凌晨四点担心她的安全而打的去火车站接她,这就是好老师的样子,也是闫桂珍精神在三中的渗透与延续,就像从一棵树到一片林,酒钢三中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温暖感人的主角,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发出更亮的光彩。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师魂彰显善的力量,小粉笔把春天歌唱;诗意点燃学海激情,学子奔向梦的远方

搞教育不可能把学生人人都送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但培养身心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快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这才是每个学校和教师所应该做的。

学校的主人是学生,在闫桂珍带的班里,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她在教室门口挂一个“我爱我家”的横幅,刚入学或重新分到她带的班,她就对孩子们说,从今天开始咱们就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所有同学就是一个家的兄弟姐妹,我就是你们的大班长,有困难就找我,需要我帮助解决的事情,就给我说。

“你看,大千世界每个人如果都是一个分子的话,60多亿个分子,才有我们这么一个50多人的班级组合,这是多大的缘分呀!所以,从此以后,我们要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一起在一个班级奋斗,只要你无愧于今天的努力和拼搏,你就是这个班里最好最美的主角儿,就会收获金色的人生。”闫桂珍慷慨激昂的几句话就点燃了学生们的激情。

很快全班学生就形成一个团队。闫桂珍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你不要认为你学习成绩好,你就得天独厚,必须要做到全班荣辱与共,前10名必须帮助后10名,第一名承包最后一名,第二名承包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每个人都要结对子,那门课弱结对子成绩好的那个同学,就要辅导好那门课。”

闫桂珍还提出,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全班同学要共同见证,“师傅徒弟”都进步了,她个人拿钱买礼品奖励。但是“师傅”进步了“徒弟”没有进步,或者“徒弟”进步了,“师傅”没进步,那是要批评的。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养成团结共事的良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闫桂珍说:“更重要的是,这样成绩在后边的孩子,会感觉这个大家庭没有冷漠、忽略他,他就会发奋与大家一起努力向前赶。”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这一直是闫桂珍带班的传统,也是成功的经验。师徒都进步了,闫桂珍就用个人工资给他们发奖励,100元200元的礼品不等,每次都要花费1000多元,还给家长送喜报,家长也很高兴。

赏一励百,贵在精神。这些奖品,奖励的是孩子们互帮互助的风尚,奖励的是共同进步的行为示范,奖励的是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闫桂珍说:“学校就是培养学生的,而奖励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只要把奖励奖到孩子们的心里去,我都愿意做。”

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闫桂珍始终把这种大教育理念贯穿在她的教学之中。

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闫桂珍从高一开始,就瞄准高考,在高一讲课文时就把高考的各种命题方式,高考的动向结合进去,把高三的各种试题在平时的作业里分解掉,这样等到高二她的课本讲完的时候,高考题已经走了一轮了,到高三其他班是第一轮,她带的班就是第二轮第三轮了。

闫桂珍说,学生平时综合能力强了,看到和做过的题多了,考试的分数自然就高了。而且学生收获的也不仅仅是躺在成绩单上冰冷的数字,而是可能受益一生的兴趣,是开辟出另一方富足的“精神后花园”。

“在我的眼里,成绩只是一种基础,是暂时的一种能力,不能因分数低就产生偏见,不能单凭分数把学生定义为好中差。”闫桂珍认为,一个班能出省市高考“状元”,一定是全班整体成绩都比较高才产生的,如果班级整体成绩都很差,老师只盯着那几个尖子生抓,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教育的初衷。闫桂珍说:“有喜马拉雅山才会有珠穆朗玛峰,这是一个集体推上来的,要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做事。”

教育就是向着太阳走,给孩子以温暖和光明。逢年过节,闫桂珍一直坚持班级搞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中秋节她给学生发两块月饼、一串葡萄、一个苹果;元宵节发一盒元宵;中秋节两个粽子、两个鸡蛋,然后全班同学拍张集体照片,同学们说这一天的月亮才更圆更亮。

闫桂珍这样做,主要是想从小培养孩子热爱中国文化。“我就喜欢过中国的节日,也让我的学生一起过。放鞭炮、写对联、搞节目,吃月饼、元宵,包饺子。”闫桂珍说:“其实我感觉,真正过中国传统色彩的节日,孩子们也开心得很,这应该也是智慧教育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收获快乐、润泽心灵。”
闫桂珍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是最幸福的,无论是生活便捷、还是校园环境、家庭条件都是最好的,之所以许多孩子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参与、接触社会实践太少,许多学生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课,学不尽的特长才艺。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人生重要的不是起跑的速度,而是途中的加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身心放松,健康成长。”
这方面闫桂珍认为可以做很多事情,周末让孩子洗洗衣服、陪父母买菜、收拾收拾屋子,给爷爷奶奶干点事;或者到敬老院去看看孤寡老人,到贫困户家里慰问,献献爱心;组织孩子到山区,感悟农村孩子的生活;或者到城市企业里参观生产流水线,参观科研成果等方式,用这些方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幸福的密码”。

“正因为在实践中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所以我的学生都特别有人情味义。”她说有一次,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领着学生到祁连山脚下的酒钢二矿,参观完后大家用背包背来的面、菜包饺子搞野炊,当一切准备好刚要准备炒菜、煮饺子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雪,雪花直往油锅里飘。

好不容易大家在雪花中吃完了饭,等到下山的时候,却白茫茫一片找不到下山的路了。这时候班里的男孩子就拉着女孩子往山下探索着走,结果有个叫程阳的学生把脚崴了,走不动路。这时,班里的男孩子轮换着把这位同学背下了山。

闫桂珍风趣地说:“我就感觉那个雪中找路的场景,就像林海雪原,而背上的女孩子更像白毛女。”

有一次闫桂珍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被摩托车撞昏迷了,当时有个叫李宏的同学就在身后不远处看到了,立即和肇事者把她送到了酒钢医院进行紧急救治。下午得到消息的同学,纷纷跑到医院看她。当医生说闫老师撞到脑袋了,需要静养,让大家放心学习时,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医院回到学校。

那几天学校的运动会马上要开,班主任不在怎么办?当时,全班同学们就一个信念,一定要在运动会上取得最佳战绩,为住院的闫老师带来惊喜、减轻伤疼,让闫老师为她的学生感到骄傲!

说来也怪,就连一向不大关心集体活动的那几个同学,竟然也空前团结和认真,全班同学一举拿下了田径项目总分第一,队列广播操比赛第一的好成绩,成为全校班级集体主义精神的写照。

闫桂珍用博大的爱心,将学生拧成一股绳。当同学们带着这两项大奖和各自获得的奖牌奖品涌向闫桂珍病房时,闫老师高兴得像个孩子,满含着热泪拥抱每一个同学、祝贺每一个同学、感谢每一个同学,她当即拿出钱让两个同学出去买了好多水果,大家一边吃着水果,一边给闫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运动会上那些拼搏的精彩场景!

闫桂珍认为语文老师责任重大。因为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靠的就是语文基础。为此,闫桂珍努力讲好每一节语文课,运用语言文字去滋养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品格。

如何重塑汉语的精神活力,唤起学生对汉语的自信和珍爱?闫桂珍说:“比如你讲唐诗,课本上只给了你三首诗,你不能一周仅仅讲这三首诗,你要把李白的相关的那些优秀的几十首诗歌,通过语文阅读的形式、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从读懂一篇走向懂读一类,让学生去读、去评、去品、去消化并铭记于心,引领学生提高境界。”为了学课本上的三首诗,她的学生前前后后就能学到三四十首。

“我的笨办法就是加大兴趣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量,让他们以课文里的三首诗为起点,谈起李白就能头头是道,就能背出好几十首诗,这样就把知识的容量储备起来了。”

讲《红楼梦》,闫桂珍能讲三种。闫桂珍经常给学生们开专题,像讲评书那样子,结果她一讲,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呼呼啦啦都去买《红楼梦》去读,《红楼梦》就热起来了。学生说这叫“闫妈讲坛”。

为了课文里《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闫桂珍讲了一周《水浒传》,用这种方式调动学生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并尽量让学生喜欢去讲、喜欢去读、喜欢去评。所以她的学生特别喜欢学语文。

激情是点燃学习热情的火把。闫桂珍说,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激情,如果你自己讲课,老气横秋,没有一点感染力,讲的东西干巴巴的,学生就不爱听,语文课就可能成了催眠曲。好老师一定都会把干瘪的教材丰盈起来,把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把统一的教材鲜活起来。

闫桂珍的教学,倾注着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她把“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在“有点意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她自己掏钱为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推行课前3分钟演讲并探索出“快速作文法”;她和同事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辩论会、演讲赛、诗朗诵、作文比赛、新闻播报、热点评析、课本剧表演等等活动,让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路从课本里跳了出来。

闫桂珍还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潜心教学研究,探索出“点拨导学”“激情感染”“自主发问”“创新思维”的“十六字”语文教学法,尝试运用“小讲师授课法”“激情语文学习法”“语文百家讲坛法”“快速作文训练法”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了独特、富有实效的教学风格。听着闫桂珍老师谈她的这些教学方法,仿佛在听一曲节奏和谐的奏鸣曲,好像在体味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美妙。

正因为闫桂珍潜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她带的学生曾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学生歌舞、课本剧表演、机器人大赛、科学小发明、奥林匹克等竞赛中获奖。

闫桂珍还积极实施教改试验,出版了30万字的个人专著《闫桂珍教育随笔》,主编出版校本教材三册,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笔者品读着闫桂珍的“教育随笔”,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教学场景,似乎在听她的每一堂语文课,也仿佛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而入迷的笑脸。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你用脚步丈量使命,你把初心写满天涯;扶助贫困学子有万千,他们都叫你闫妈妈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闫桂珍意识里,帮助困难学子,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爱的礼物。为此,从教四十多年,她用助学这种大爱擎起教育的灵魂,燃亮学子希望的明灯。

闫桂珍的助学活动,是从老家县城她上班当老师就开始的。“我毕业以后没有实现去西藏的愿望,就回到我们县城教书,那时候每月38块钱工资,我把10块钱给家里,10块钱留生活费,剩下18块钱我就用来帮助我那些困难的学生。”看到穷孩子的鞋破了她就买来了新鞋,看到冬天有的男孩子上学没有棉鞋穿,她就给买来了棉鞋,看到有的女孩子没有棉袄,她就用这点钱买来了小花袄。

到嘉峪关后,闫桂珍也一直把报恩的心态延展为不倦的助学活动。平时学生们有什么困难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千方百计帮助解决。

1994年5月份,有个叫丁戈飞的孩子来到闫桂珍办公室说:“闫老师,我今天要跟您说再见了,我不能上学了,我要去挣钱。”

闫桂珍问:“为啥?7月份马上要高考了,你不参加高考了吗?”这一问,丁戈飞就哭了,他说他爸爸晚上在沙发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妈妈也没有工作,所以他没有办法上学了,要出去干活给家里挣钱。

闫桂珍就对丁戈飞说:“丁戈飞,12年的寒窗苦读,咱们马上就要见成果了,你千万不要放弃。无论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上学,因为你有老师,有同学,有大家。”说完就从兜里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块钱给了丁戈飞。”

当天下午她回家又向爱人要了500块钱,并发动全班同学捐款。那个时候大家你3块、他2块地捐,全班捐了500多元,加上她又拿的500元,一共1000多元。闫桂珍让班干部把这个钱带上到丁戈飞家里交给他妈妈。

“丁戈飞妈妈刚刚办完丧事,哭得不得了。最后我说无论如何,你千万要把孩子留到课堂上,让他顺利参加高考。”闫桂珍说:“这个孩子当年竟然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还真给学校和家里争了气。”

1996届的王宏同学,家住水泥厂离学校还比较远,他怕迟到,每天都是跑步来上学。到教室时,每天满脸通红,头发都是湿的。闫桂珍问:“你怎么不骑车子?”他说车子丢了,家里没钱买。闫桂珍就花300 多元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给他。王宏感动地说:“老师,我一定努力学习,以最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当年王宏就考上了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999届的刘振兴同学眼睛受伤住院,爹妈都不在身边。没有人照料。闫桂珍上完课后,就去医院陪护,给他送饭、喂饭,还安排学生给他补课,出院时还给他交付了1600多的医疗费。

有个叫于哲的学生,他爸爸肝癌,家里很困难,那时候闫桂珍工资比以前高了,就拿了3000块钱资助他。“于哲很勤奋很努力,高考时竟然拿了酒钢三中建校以来全省文科高考的第一个状元,被北大录取,现在在北京航空系统工作。”

多年来,闫桂珍就这样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达到30多万元,加上政府给她的各种奖励共有50多万元。她不但资助了很多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在她不宽裕的家里,买了几个高架双层床,先后收留过51名农民工孩子、外地贫困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同事们都说:“闫老师家就是学生的旅馆。”

2013届周亮同学在周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四岁时爸爸因车祸去世后,妈妈每天靠卖保险打工挣钱供我上学。闫老师知道这些以后,把我找到办公室,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周亮,你妈妈太伟大了,也太不容易了,从今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去吧,我家吃啥你就吃啥,我和你妈妈俩人一起供你上大学。’我推辞不掉,就这样住到了闫老师家。每个晚上,我学习到深夜的时候,总有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和几块面包放在身旁,闫老师总是拍拍我的脊背,又安静地离开了房间,脚步那样轻、那样柔,这不就是妈妈的感觉吗?”

爱有许多种,但闫桂珍的这种为学生无私而恒久的付出,会让每一个体会到的人倍感钦佩。闫桂珍说,帮助贫困学子,让他们恢复闪亮、青春、活力最重要;为学生做点奉献和牺牲无所谓,我生活可以节俭一点,但对孩子要问心无愧。点点滴滴的一次次捐助,已经不再局限于给了孩子多少钱,而是有了更加普遍和社会化的价值,那就是让每一个贫困学子有坚强乐观的精神,强健有力的体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多年来,各级组织给闫桂珍了各种奖励,但她从来没有给家里留一分钱,也从来舍不得自己花,全部用来资助困难学生。

“记得1995年酒钢公司给我评了个劳模,奖励了2000块钱和一个自行车,我感觉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拿到这笔钱,闫桂珍利用学校早上的升旗仪式,现场把这2000块钱发给了19名困难学生。

已经在酒钢三中从事教学工作25年的市领军人才贺正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2001年到2002年那时候,闫老师连着培养出两届甘肃省文科状元,酒钢公司给她个人奖励了6万元,当时可以在这里买120平米的一套房子。但是闫桂珍老师却依然把这些钱捐给了我们学校的贫困学生,这对我第一次产生强烈影响和震撼。”

“闫老师对别人慷慨无私,对自己几近‘抠门’!你看看现在,有谁的棉衣袖边已磨烂了,还不舍得买件新的;有谁毛衫划破了,缝缝补补又穿上;有谁穿了几年的凉鞋脱胶了,鞋带断了,找修鞋师傅粘上缝上,继续穿?”闫桂珍的同事任昱玫动情地说:“从衣着看,谁能相信她就是捐资助学50多万元而自己还住在70平米小房子的普通教师?是甘肃省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成立‘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会’并募集助学资金915万的人?”

这就是同事眼里的闫桂珍。其实,感动的不是多少荣誉奖牌,而是长年累月那一天又一天点点滴滴中始终闪耀的精彩。闫桂珍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奋斗的价值、热爱的力量。

这些年来,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闫桂珍平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最简单、最凑合的。丈夫戏谑地说:“你哪像一个老师,你就像一个卖菜的。”

2012年闫桂珍光荣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党的盛会,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时任校长王林说:“闫老师,这一次,你要穿好点,因为你代表的是嘉峪关,要好好准备几件衣服。”

之后还派人帮她一起到服装店挑选了几件新衣服,这一打扮,人一下子就变了样,显得年轻而有气质。在北京读书工作的学生去宾馆看望她,第一次见她打扮得这样漂亮,都激动地说:“闫老师呀,您因为十八大,把一辈子没有穿的衣服都穿了。”其中有一张穿着黄上衣黑裙子的照片,还被拍摄的记者发到网上,学生们争相为这张照片起名字,叫什么“走在春风里的闫老师”“意气风发的闫老师”“激情满怀的闫老师”等等。

闫桂珍说,这是她最光彩的时刻。她,终于舍得为自己穿了一次新衣!

2012年教师节,闫桂珍荣获“推动嘉峪关市教育事业发展特殊贡献奖”并获得个人奖励20万元,但她义无反顾地捐出全部奖金,并以此成立了“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

20万对于一个富有者可能算不了什么,但闫桂珍并不富有,她却将20万元奖金毫不犹豫地捐出来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爱心助学协会。这爱心助学会的成立,意味着更为艰巨的助学过程在等待着她,每一元钱的募得,都有她奔波的足迹,都有她走街串巷的身影,这个小小的身影所肩负起的艰辛和曲折,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凑齐200万元注册资本,从2013年3月起,闫桂珍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每天骑着一辆破旧褪色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走街串巷,四处奔走,募集善款,那段时间,她见楼就进,见门就敲,见人就说,一切都是为了给困难学子募集善款。她能跑到的企业、商会动员与她一同做教育的善举。

常常跑了一天,又累又渴,回家才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有时家人心疼地说能募多少就多少,不要太累了,闫桂珍总是呵呵一笑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5元、10元、100元、500元……不论多少,她都会给捐助者深深地鞠一躬。感动着别人的她,也常常被别人感动。闫桂珍至今也忘不了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嘉峪关市大友企业公司向她捐了10万元钱,这是她收到的第一笔捐款,给了她信心和勇气。

浙江商会会长张岳云捐款60万元。

酒钢集团公司一次性捐款50万元,彰显了一个大企业矢志不渝地社会责任和支持教育的气魄。

嘉峪关市教育局不但多方协调相关单位支持闫桂珍的工作,还组织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慷慨解囊,共为协会捐款80余万元。

随后的捐款名单越来越多。兰州威力巴公司张光炎先生捐款100万元;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市建设局捐款10.2万元;华城置业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款21.6万元;嘉峪关百欣建筑公司捐款15万元;嘉峪关市新宇建筑安装公司捐款15万元;河西房地产公司捐款20万元;兰州郑义刚先生捐款20万元;嘉峪关市隆腾驾校捐款8万元;嘉峪关市开通建筑有限公司及万隆地产捐款10万元;市总工会捐款2万元……

那段时间,因闫桂珍而在雄关大地涌现出了一股爱的暖流,这也正是嘉峪关市尊师重教、崇尚公益的一种集中体现。

说到这些献爱心的事情,闫桂珍数次落泪,充满感恩。为此,她用鞠躬的方式一遍遍表达谢意。

闫桂珍说:“这些年我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不知道是鞠了5万个还是10万个,我想鞠躬是中华文化里最高的礼仪,我也没有别的来表达,就只能用鞠躬的形式来感谢大家。”

闫桂珍的鞠躬只为心中的那一份执着教育的信仰、只为每一个家庭里特别困难的孩子能迈进知识的殿堂。很难想象,略显得有点驼背、瘦弱的她,又是如何承受这成千上万个数不清的鞠躬呢!

人生不是童话,既有欢笑,也有泪水。闫桂珍40年的助学路上,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委屈、烦心和各种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但这恰恰证明,责任感越大,不容易就越强烈。

面对这些,闫桂珍说,生活里哪会没有烦恼呀,但想想我的学生、想想帮助我的同事、想想组织给自己那么多的鼓励和荣誉,我就要努力做到“不管烦心事,闲来笑两声”。

从教二十多年的“陇原名师”陈玉萍说:“新时代的大先生应该具备大爱、大胸怀、大学问。放眼身边,酒钢三中的闫桂珍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大先生。”

曾任嘉峪关市政协主席、现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焦玉兰有一次国庆假期来嘉峪关,几位朋友邀约吃饭,刚刚坐定,焦玉兰就说:“尽管是朋友请我吃饭,但能不能把闫桂珍老师也请来,我想见见这位非常尊敬和熟悉的老师!”

当霜染鬓发的闫桂珍老师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焦玉兰说:“大家都在等待闫先生,现在闫先生到了,我们开席,在座的都是久别重逢的朋友,我提议大家第一杯酒敬给我们尊敬的闫先生。”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被称为“先生”,闫桂珍老师实在是当之无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我们心中好老师的样子,就是先生这样的吧!

闫桂珍帮助困难学生的这种行动和愿望40年来一直是这么朴素,一直是这么执着,一直是这么难能可贵,一直是这么坚持不懈。一个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40年的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动着社会,并让点滴爱心汇聚成了一股社会暖流,去温暖更多需要关爱的学生。

闫桂珍的事迹,逐渐被嘉峪关的市民所熟知,上万人自发签名,不到半年时间募集的善款就达到328万元。现在,这股爱的洪流还不断在嘉峪关汇聚,彰显出雄关人特有的风彩。这里,闫桂珍特意给我列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人捐款名单:

祁连社区党委书记杨秀琴在2021年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荣誉后,将获得的20000元全部捐出,10000元捐到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用于帮助贫困学子读书圆梦,另外10000元捐给社区贫困家庭解决生活困难。金科辅导学校王复磊校长捐款100000元,嘉峪关广播电视台主播符洛瑜为市二中患骨癌学生定向捐款10000元,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穆雯娟捐款3000元;蒋春霞捐款11000元,张晓伟捐款5000元,徐绚捐款5500元,等等。

集聚更多的爱和力量,就能帮助更多贫困学子拥抱更加出彩的人生。2013年,“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终于成立。闫桂珍老师仿佛松了一口气地说:“这就可以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了。”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018年3月,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建议下,爱心助学协会升级为“嘉峪关市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从此,爱心像一束又一束炽热的光,赶走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心底的寒冷。

2015年1月,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学生贾俊杰患血友病无钱治病,其母陷入生活绝境,一时想不开,就用吃药自杀来寻求解脱,但多亏抢救及时,才挽救了垂危的生命。闫桂珍获悉后,倡议募捐10万多元给予帮助;

2015年10月,酒钢三中学生赵涛患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募捐骨髓移植手术费60余万元;

2017年12月,酒钢三中学生张玉娇突患病毒性心肌炎,生命垂危,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立即发起并筹集善款45万;

2019年3月,酒钢三中学生张文婧的妈妈身患乳腺癌,已到晚期开始扩散,需要30多万元的巨额手术医药费,而张文婧家中实在拿不出。闫桂珍知道情况后,以爱心基金会名义向全社会发出“与生命赛跑,救救母亲”的倡议,并在网上发起“滴水筹”募捐,仅仅两周时间就募得善款27万元,闫老师本人也捐款3000元;

2020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本硕连读的霍宇佳的父亲霍军突发白血病,医药费、手术费昂贵,学生本人的学费也无着落,闫桂珍得知后,个人资助霍宇佳6000元,同时以基金会的名义发起倡议,募捐35万元;

……

这些雪中送炭,有的孩子笑了,妈妈哭了;这些无私帮助,有的孩子哭了,妈妈笑了。

闫桂珍的成功,在于她始终将学子的冷暖放在心上,在于雪中送炭带来的温暖和抚慰,在于她始终以人为本的心心相印,更在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爱心的集聚以及全社会对教育关注的气度和大格局。

“初次听说闫桂珍老师要创立基金会,那时我觉得闫老师一介清贫教师怎么能成立起来?然而事实证明我大大低估了闫老师的决心和毅力,更小看了闫老师悲天悯地的情怀。就在那年的夏天最炎热的天气里,闫老师跑遍了嘉峪关所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在嘉商会,终于募集够了资金,基金会竟然奇迹般的创立了。”

市一中高中语文组组长、“陇原名师”陈玉萍心中的一连串问号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万千感慨:“多次听他人讲述闫桂珍老师的基金会又帮助了多少学子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着绿色暗花衬衣、黑色长裤、黑色布鞋的瘦弱中年女教师,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奔波在一家又一家单位,戈壁炎热的太阳炙烤在她身上,她却丝毫不觉,依旧汗流浃背、苦口婆心地介绍着创立基金会的意义……如今,闫桂珍教育基金会已经成立10年,不知道有多少穷孩子得到帮助。”

越是困难时,越是见精神;越是不屈不挠,越是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年近花甲的闫桂珍,身子有些佝偻了,但她以小小的身躯凝聚起了强大的社会力量,让爱的暖流传遍雄关大地。

爱心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闫桂珍老师就像一个滚爱心雪球的人,她恨不得把这个爱的雪球滚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身边,给他们带去生活的亮光。

渐渐地,闫桂珍老师把公益助学由嘉峪关市扩展到省内其他贫困地区。她带领基金会成员行程五万多公里,走遍了甘肃省几十个贫困县的沟沟岔岔,先后为陇东贫困地区的千余名学生捐资63万余元。

2014年,为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小学捐助电脑22台,让这个海拔3600米教学点就读的藏族小学生拥有了专门的电脑教室;2017年8月,为天水市的50名高考贫困学子捐赠10万元助学金;2018年5月,为定西岷县地震后所建学校募捐13万元;2019年8月,为庆阳市环县655名贫困师生发放物资,共计20万元;2020年9月,为平凉市庄浪县50名高考贫困学子提供助学金10万元……

坚持不懈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知难而进才能铸就精彩与辉煌。闫桂珍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给困难孩子发助学金,我最愉快的事情就是看到暖心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果,我相信这些获得帮助的孩子,一定会完成学业,最后也一定会成为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

就在笔者采访那天,正好碰见闫桂珍和几位老师在给6名贫困学生发助学金,其中酒钢三中2名、市一中3名、师范附校1名。闫桂珍告诉我说:“这是2022年第一笔申请助学金的学生。”这6名同学穿着三种不同学校的校服,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这里接受捐款。

笔者从登记表上看到,这6位同学家里都是非常困难的孩子,这次救助根据困难程度,3名资助3000元,一名6000元,2名5000元,共2万5千元。闫桂珍一边发助学金,一边勉励他们坚强起来,努力学习,并提醒他们有困难一定要给学校的老师反映。

酒钢三中语文教师任昱玫动情地说:“闫老师是困难学子的执灯者,她用大爱摆渡,使无数受伤孩子得到救助,实现人生逆行。多少贫困生因闫老师和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多少贫困学子因闫老师的引导逆袭成学霸;多少顽劣少年因她的摆渡,在‘泅水中’上岸,为社会奉献青春力量!”

助学不仅仅体现在帮助困难学子方面。酒钢三中搬迁南校区后,学校图书馆一时还没有建起来,而当前新高考新课程对高中生阅读提出很高要求,为此,在2020年暑假期间,闫桂珍向自己教过的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几届学生发起了募捐活动,倡议成立酒钢三中爱心校友书屋。

她的学生积极响应,纷纷捐款,仅仅两周时间校友们就捐款25万多元,其中贺奕博同学捐款50000元,于哲、宋真真、李生延、王进、高燕等同学各捐款10000元。其他同学也大都是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就连酒钢三中教师也加入为爱心校友书屋捐款行列:闫桂珍带头捐款10000元,齐月华捐款2000元,宋芳元捐款1000元,贺正桦捐款1000元。闫桂珍说,“每一份付出奉献,都是事业的赓续传承;每一张热情的笑脸,都值得用心珍藏。”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热爱所以不计得失;因为热爱,很多困难就不会成为阻力。闫桂珍的这份热爱和执着所产生的强大动力是巨大的,效应也是广泛的。爱心善举,早已经演绎成一个团队的倾力奉献,也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有了一个开展爱心助学的放心平台,更让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为贫困学子的读书梦架起了一座源源不断的爱心桥。

就在2022年春节第一天,闫桂珍高兴地用微信给笔者发来消息说,今年新春基金会已收到两笔捐款:

第一笔是年前闫桂珍向酒钢集团公司提出了开展募集后续助学基金的申请,酒钢集团公司领导及时召开董事会、工会委员会和金秋助学理事会三个会议,并决定向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捐款100万元。

第二笔是嘉峪关市领导来她家慰问时,以个人名义捐出20000元,其中10000元捐到闫桂珍助学基金会,另外10000元捐到市政府教育发展基金。

透过手机微信,我仿佛看到了闫桂珍欣喜的表情,闫桂珍告诉我,这是疫情后的2022年春节最厚重的爱心礼物,也为她继续努力做好爱心助学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两笔捐款,充分展现出市领导和大企业酒钢公司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大担当、大奉献、大情怀,也体现出他们心系教育、心系贫困学子的浓浓深情。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讨赖河水写长歌,祁连白雪献哈达;幕后英雄多亏欠,亲情伴你献芳华

亲情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总是起着压舱石的作用;一个能做出不凡成绩的人,身后一定有强大的亲情做支撑。

在闫桂珍心里,感恩亲情是她生命的底色、是她所有大爱的原点,每一个成功者的身后,都有强大的亲情支撑和家人的付出,“军功章”里有家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因为有家人做强大的后盾,所以她就有用不完的劲、有帮助不完的人、有做不完的事,也就把她身上所具备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做出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业。

闫桂珍说,她爱人和儿子对她的工作和助学都特别支持,并且理解她、支持她、帮助她一起做,很少抱怨她。

闫桂珍爱人王林是酒钢检修部的一名责任工程师,也是1985年酒钢公司从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招聘过来的技术人才。九岁的时候王林就失去了爸爸,妈妈非常辛苦地把四个孩子带大,王林是姊妹中的老大,从小就受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所以王林从小就养成一种特别善良、特别坚强的性格,而且特别能体谅和同情贫困家庭孩子的种种心酸。

正因为如此,他和闫桂珍身上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在工厂工作以后,听到同事们议论哪个学校或者哪个老师上课不认真、教学生不耐心、对孩子方法简单、脾气粗暴,或者变相补课收取补课费,就特别生气,回家就嚷嚷:“闫桂珍,你也是老师,你可不能误人子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无论如何你也要给人家把孩子教好。”

虽然他爱人不是搞教育的,但也有教育情怀,非常支持和理解闫桂珍所做的个人助学活动。正因为丈夫了解她,支持她,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她花钱都是自己做主,有贫困学生需要买啥、需要交学费啥的,她就直接从工资卡里取给孩子;食堂吃饭的时候,她直接给困难孩子买饭卡。只有大额的,自己一个人工资还不够的时候,就给丈夫解释一下,需要他支持。闫桂珍说,几乎每个月他们俩都有这样的对话:

王林问:“这个月工资卡还有钱吗?”

闫桂珍有点惭愧地说:“没有了。”

王林说:“又折腾光了?”

闫桂珍回答:“折腾光了!”

看似轻描淡写的对话里,包含的是包容和理解,这就是他们之间的黙契!

提起亲情,闫桂珍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东北的大风雪,想起小时候上学的那种跋山涉水的风雪路。来到嘉峪关后,经过全市劳动者不懈奋斗,恶劣的环境得以改善,戈壁面貌得到改观、生活条件有所好转,这时,闫桂珍就想到她的弟弟妹妹,她不想让父母为弟弟妹妹承担更重的负担,也不想让他们受她当年那种奔波读书之苦,就把弟弟妹妹接了过来,让他们在嘉峪关读书。

1988年6月刚结婚不久,8月份闫桂珍就让父亲把弟弟妹妹送过来。那时候她工资还特别低,再加上闫桂珍还要经常助学,生活很拮结,但他爱人从没有抱怨过她。爱人默默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让她非常感动。

弟弟、妹妹在嘉峪关上学读书,由于大学费用高,她也承担不起,就让弟弟报考了当时治金部主办的重庆钢铁治金专科学校,属于酒钢公司定向培养,每个月学校还给学生20元的生活费。闫桂珍说,就冲着这20元的生活费才上这个专科学校。

弟弟毕业后被分配到酒钢工作。有一次弟弟下车间检查工作,结果把腰椎摔坏了,工伤造成高位截瘫,再也站不起来了,弟媳妇选择了离婚。

弟弟离不开人照顾,闫桂珍就把弟弟接到自己家里,由她和爱人照料。那个时候,他们生活很拮据,除了照顾弟弟,她还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闫桂珍整天在学校,早出晚归,全靠她爱人王林帮忙照顾到现在,可谓是任劳任怨。

“闫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离不开男人的担当,是王林大哥在为她照亮家庭之灯。”闫桂珍的同事任昱玫说:

“有一次,王林大哥做了切除左肾的大手术,病房里他躺在病床上,一天输十几瓶液体;病房外,闫老师非常投入地给学生参谋报志愿,讨论声吵得大哥没法安静休息。我想王大哥该不高兴了,没想到王大哥忍着疼痛听他们讨论,有时还会在病房里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时我惊奇地对王大哥说,你也是报志愿的专家了!王大哥半谦虚半自豪地说,每年跟闫桂珍研究讨论高考志愿,也就积累了些经验。”

说到儿子王淳,闫桂珍面带愧疚和心疼。她说儿子现在在社区工作,对她做的事情也一直很支持,小时候写作文就写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闫桂珍说,儿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就抱着儿子去上班,把他放在办公桌上,旁边放几本厚书挡住,就去给学生上早读。旁边的老师说:“闫桂珍你疯了呀,你不怕孩子滚到地上摔着?”

闫桂珍工作起来就好像什么都忘了。说到这里,闫桂珍一下子眼泪就止不住地掉下来,说:“对儿子我现在想起来真的特别愧疚,觉得自己不配做母亲。”

闫桂珍说,国家让她当老师,让她去教学生,就是有重如泰山的责任,所以她觉得别人的孩子无论如何是不能耽误的,就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别的孩子身上,而对自己的孩子却经常照顾不周。

闫桂珍爱人工作很忙,她更忙,儿子有时候没带钥匙,放学后进不了家门,就在楼下面转圈圈。邻居们看到后,知道闫桂珍经常是这样,就把她儿子叫到家里去吃饭,那些邻居老奶奶见了闫桂珍就说:“闫桂珍,你的儿子就是老天养活的呢!”意思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一天,她到幼儿园接孩子,竟然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问了幼儿园阿姨才知道,当去这个班接孩子时,老师说,“不认识你,不能接孩子”,最后孩子见到妈妈来接自己很意外,高兴地一下子跑过来扑到妈妈怀里,这样老师终于相信她是孩子妈妈,才让接走了孩子。

周围的人说她是痴人一个,但她的内心有一种声音在告诉她,教育出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命运就能改变,一个家庭就能脱贫。从教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学生的事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说起这些心疼的记忆,闫桂珍一次次地哽咽得泪湿眼眶。让闫桂珍和她爱人都追悔莫及的还有一件大事。有一次儿子背着小书包放学,他们都没有回来,儿子进不了门,就在家门口玩耍,结果一不小心从四楼楼梯口的栏杆上摔到了三楼。

闫桂珍说,那是1997年的时候,她在学校上晚自习,突然接到电话说她儿子摔了,就赶紧骑自行车跑到酒钢医院。到了急诊室看到外科的、脑科的、内科的医生往抢救病房里跑。她跟着到了病房,看到儿子摔得满头满脸都是血,因为头先着地,头都摔变形了。

闫桂珍说,幸亏爱人刚下班到家,看到儿子躺在三楼的血泊中后,疯了一样地抱着儿子就往医院跑,因为医院还比较远,恰好遇上一辆公交车,那个好心的公交车司机看情势危急,一边加大油门开车,一边对车里的乘客高喊:“谁都不允许中途下车,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

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8:00医生才让他们进去看看。闫桂珍说,她进去以后,当儿子从昏迷中睁开眼的时候,跟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妈妈,你咋没上班,要迟到了啊!”

因为平时闫桂珍总是急急慌慌说快迟到了,给儿子养成了不能迟到的习惯。闫桂珍含泪告诉儿子:“妈妈今天不怕迟到,也不上班了,妈妈今天啥也不干,就好好陪着你!”

说到这里,闫桂珍已泣不成声。她对儿子有太多的心疼、太多的愧疚!闫桂珍说,所幸的是,儿子抢救及时,恢复得也很好,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现在他儿子已经是有9岁孩子的父亲了,一家和睦其乐融融。

闫桂珍在儿媳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婆婆呢?笔者看到安娟在《我的第二个母亲》中这样写她的婆婆闫桂珍:

婆婆对“学生们”相关的事情她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屋子的墙上写了很多电话号码,她知道是谁的。可自己的事情总是忘记,忘记今天是否吃了降压药,忘记自己的生日、忘记孩子的生日。婆婆打电话风风火火、走路风风火火、办事风风火火,现在我们家里人已经习惯了并且喜欢她这种雷厉风行的性格,和做事的态度。

有一天中午下班回到家,安娟一进门看见几大包蔬菜和水果躺在地上,还有那双东倒西歪的黑皮鞋。安娟聊天后知道这是婆婆一大早去学校上课,上完课又去了教育局开会,去募捐,去银行把募捐的善款存了,中午下班点已经过了、又去了市场买了菜和水果,这些都是婆婆挤着公交、连走带跑干完的事情。

看着婆婆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体、越显弯曲的背影。安娟说:“一个将近60岁的老人怎么可以这么忙,而且忙得这么开心,但我心里却莫名的难过。”

在安娟记忆中,每天吃完饭婆婆总抢在前面洗碗洗锅,让她快快午睡,下午还要上班,可是,当睡醒后,发现婆婆早就提着小布袋子装着厚厚的书、坐上去上班的公交车了,上班坐公交要50分钟才能到学校,婆婆的手表总是订快10分钟。

安娟说,婆婆的“瞌睡”总是那样少,每天大清早6点多婆婆就起来给我们做早饭,煮小米粥、煮鸡蛋、烙饼子、炒土豆丝。看着我们吃她做的饭,婆婆很开心,多少次急急忙忙的婆婆总是喝一口烫烫的小米粥,咬一块馒头就跑了。我们叮嘱婆婆打个车,婆婆总是对自己很“抠门”,一路小跑去追赶公交车,遇到任何事,从来都不“麻烦”我们,包括住院了,我们也是下班了才知道。

“相处将近9年,我们没有婆媳矛盾,没有红过脸,婆婆总是理解、包容着我。婆婆总是夸我多么好、多么优秀,说我能当您儿媳妇,肯定是老闫家积的德,可我要说能够成为您的儿媳,肯定是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好事换来的。我想发自内心的对婆婆说:妈妈,当您的儿媳是我这辈子最幸运、最幸福的事。”安娟动情地说道。

谈起儿子,闫桂珍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她的母亲,好像要理一理人生所走过的路。她说她一个人走到大西北,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却对妈妈倍感愧疚。闫桂珍说,妈妈60来岁的时候就得了脑血栓,胳膊都提不起来。妈妈得病,她离家4000多里,没给妈妈做一碗饭、穿一件衣袖、梳一次头,不知道妈妈得病那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连妈妈去世的时候她都没赶上见面!

夜半更深,冷雨敲窗,懊悔追思。这种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感,使她不自觉地带到给学生讲的朱自清《背影》、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课程之中。在课堂上她经常给学生讲,要孝敬父母,学习再忙,也一定要帮父母做点事情,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教育学生爱国要先从爱父母做起,首先做一个有情有义有孝心的人。

“父生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闫桂珍告诉所有的孩子,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爱母爱这种亲情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心,这是我们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人性。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你的情感、你所说的爱别人,那是不可能的;爱父母,才能爱党爱国爱家。

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总爱发脾气,每次放学回来从不敲门,而是用脚踢,但听了闫桂珍老师的课,孩子一下子就像长大了一样,突然就改变了,再也不踢门,也轻易不发脾气了。

乡愁如烟,不绝如缕;走遍四海,走不出家乡的那口井。闫桂珍说她唯一为家里做的事,就是翻修了老家的房子。

1985年离开家乡到西北来的时候,她老家的房子是低矮的草房,间隔十年后的1995年她回家时,看到父母的房子还是那个小破草房,她很是愧疚。十年了,她挣的钱除了自己留点生活费,给家里年年寄,但实在是不多,因为大部分钱她不由自主地用来帮助了那些贫困学生。那次回去,她给父亲表态说,我起码上了个大学,回嘉峪关后我尽快想办法筹钱给您把草房翻修一下。

回到嘉峪关后,闫桂珍连借带凑,用了四千元盖了小五间瓦房,让父母告别了祖祖辈辈住的草房子。闫桂珍说:“我们东北山区的小瓦房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从山上把石头拉下来,用石头砌墙,房顶上面是一层瓦,也没有那么复杂。现在,父母去世了,老家还有个弟弟就住在那里。”

“这是我实现的一个小愿望”,闫桂珍说自己还有个“大愿望”,就是一直想给村里修一条好路,那条路到现在还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很难走,“我让人估算了一下,需要10万元。这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所以这个事我一直在心里想着、放着。”那些年用一块钱、两块钱的捐赠让她上完大学的乡邻的恩情,还始终铭记在闫桂珍的心底。

  ……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祁连白雪献哈达,讨赖河水写长歌。这些年来,地处戈壁城市的嘉峪关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全国媒体记者,他们奔“闫桂珍”这个名字而来,闫桂珍一时成了媒体人挖掘新闻的“富矿”。

通过全国媒体的报道,闫桂珍老师的美德在各个层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酒钢三中党总支书记孙维平所说:“闫桂珍代表了人民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形象;也代表了知识分子担当作为、‘兼济天下’的实干形象;更代表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形象。”

武威师范附属小学王新民校长听了闫桂珍事迹报告后,当即写下十个字:“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他接着在本子上写道:“广漠的大戈壁,我发现了你。自然击你以寒霜,你报之以歌唱。信仰置你于西北边塞,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黄沙漫漫,无意芬芳斗艳,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在猎猎西风中摇曳绽放,你是月中的桂,总是让我们翘首崇拜!追寻,追寻!”

闫桂珍早已经成为戈壁上坚强、智慧、温暖、为万千学子挡风遮雨的一棵大树。现在,闫桂珍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奖等60多项荣誉,2015年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名师”。

其实,成功的光鲜永远挡不住背后的拼搏。一本本证书浓缩了太多的心血,仿佛一串串的脚印凝聚着太多的汗水。不是闫桂珍有多幸运,而是她有多努力。面对这些荣誉,闫桂珍总是轻轻地说:“荣誉再多,也敌不过学生的一句‘闫妈妈’打动我!”

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

闫桂珍既是名人,但更是平凡人。她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那一簇“微火”,没有腾空而起、没有耀眼的熊熊燃烧,而是像春蚕吐丝、默默无闻献芳华,她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好老师最美好的模样,让我们体悟到教育的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与心灵的共鸣——那就是扎扎实实地工作、兢兢业业地做事,夜以继日地操劳,源源不断地追求卓越精神,这种精神就像一个火炬般的发光源,让每一个学子健康成长,如百卉含苞,绽放在祖国大江南北,也如成长的大雁羽翼丰满、飞得更高。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