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原文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原文许定基!

做善于思考的有心人(上)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李玉华

李玉华 女,生于1956年,中学语文教师,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独自编著《古代诗歌鉴赏》,参编语文教材、百科辞典、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等教学用书二十多部;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海淀区优秀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

故乡的榕树原文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原文许定基!

1994年我从外地的一所高校调入首都师大附中。高校的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内容与教法上都迥然不同,进入中学我等于一切从头开始。

我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准则,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为了迅速地熟悉中学语文教学,提高业务水平,我不但坚持听高一同备课组老师的课,而且还坚持听高二吴宝瑾、李国明老师的课,教高二听高三的课,我足足听了吴宝瑾老师两年的课,吴老师从没拒绝过。我从他们那里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而且也学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十二年来,我从不熟悉语文教学到熟悉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小学生”成长为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这固然离不开我个人的努力,但是光靠孤家寡人的奋斗,是无法成功的。我每前进一步也都离不开同事的帮助,领导的鼓励与支持。

当我对新的环境茫然不知所措之时,校长在工作上给予我鼓励:“只要你肯虚心学习,没有学不会的,没有做不好的!”生活上给予我关怀,千方百计地帮我解决住宿问题。

当我面对教材不知如何与高考挂钩之时,同组老师都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给予我业务上的帮助。

当我对北京的学生状况不熟悉的时候,年级组长鲁秋萍给予我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并且说:“你大胆地干吧,只要你对学生尽职尽责,有什么问题我替你担着!”

当我对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学习上出现的误区、心理问题不知如何引导的时候,数学老师解晓莉对我说:“没关系,我们来一起做。”她主动帮助我做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当陌生的高考报志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物理老师徐学勤对我说:“别怕,我来帮你。”

当学生高考取得骄人成绩时,我止不住泪流满面。这里有为学子们成功而骄傲的泪,更有感激的泪,幸福的泪:没有附中领导、老师给予我工作方方面面的指导和帮助,哪里会有这骄人的成绩!正是他们的通力协作、无私奉献铸就了学生的辉煌,也成就了我的事业。此时此刻我感到,生活在附中这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中无比的幸福!他们的行为使我懂得了:竞争不是以伤害为目的,双赢才是竞争的最佳选择。这也就是我连续几届当班主任,师生团结协作创造辉煌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我校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促使我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以科研促教学,使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正是校领导那打开校门、走出国门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及举措,使我有幸走出校门到其他省市学校参观学习,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开阔了眼界,使我走出了偏见,走出了孤陋寡闻;正是一次次的考察学习,使我的认知水平及思辨能力不断攀升。

反思自己上过的课

我是一个喜欢反思的人,对于上过的课,总要回想回想,咀嚼咀嚼,也许这回想反思就是我进步的阶梯。如:

学习散文《故都的秋》和《故乡的榕树》,我改变了以往的课前备课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好几个问题,课上用这几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模式,尝试着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首先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思想内容的方法,然后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历,生活经验,去品味解读文本中的生活细节。令我欣慰的是:运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使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意境美、人情美,而且使学生内化为一种行动——细心捕捉生活中充满人情美的一个个画面,并将这些生活细节写成一篇篇优美感人的散文,对亲情的感激又内化成一种品德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如王兴的《晃晃悠悠》、庐珊的《奶奶》、杨卓的《面对坡》等等。

遗憾:在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加之学习的压力,忽视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想参与却无话可说。

感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离开了对生活真切的体验,也就无法学好语文。生活能帮助人理解人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是理解作品的基础,也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与学习知识相比同等重要,甚至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学习张承志的《汉家寨》,我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文本的思想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主动地接受文本。想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上做点尝试,于是将教学目标定为:

阅读文本,探寻文本本义;了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接受文本,谈个人的感受;将阅读与条件作文写作相结合,了解、掌握思辨规律,提高思辨、表达能力。

其方法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解读文本的方法后,然后说,面对酷热、寸草不生的汉家寨和汉家寨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前理解(或曰偏见);面对同一事物,依据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老汉为什么“坚守”不得确知,但可感受、推断,作者写的也只是他个人的感受。下面请抛开张承志的感受,谈谈“当我面对汉家寨时的感受思考”——《我面对汉家寨》。

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他们从求生存求发展、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与时俱进等角度纷纷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们的思辨力之强、思路之开阔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想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体现在这里吧。

但遗憾的是评课者没有听取我的教学设想、教学设计的依据,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擅长去点评你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甲说你应该讲出文学特色来,抓几句语言进行详细地分析;乙说应挖掘作者的思想;等等。没有人首先看讲课人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来定的,这堂课达没达到他的教学目的,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还可以进行哪些改进。

上完这堂课我很困惑,设计课型必需得根据教参或以往的教学套路吗?一定要迎合评课者的好恶吗?新课标中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贯策落实,这种评课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个性吗?

当我困惑的时候,校长对我说:评课人的意见姑且一听,不要听别人说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轻易改变自己,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你这堂课不是一堂表演课,也不是一堂经过千锤百炼的竞赛课,而是一堂平时教学实实在在的课。校长评价得很中肯,他对我这堂课的定位也正是我作课前给自己这堂课的定位,也是我平时教学所追求的:不摆花架子,不作秀。因为每位教师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每天每堂课都能上得实实在在使学生有所收获,就很不错了。

讲《屈原列传》,学生接受文本思路异常开阔:

屈原的主张、建议不被楚怀王采纳,他想过没有自己的劝谏方式是否有问题,是否应像邹忌讽谏齐王那样讲究点技巧。(引:屈原是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能不懂得委婉含蓄吗?)

屈原遭嫉妒、受排挤,固然有别人度量狭小的问题,但屈原反省过没有自己是否恃才傲物、盛气凌人。(“露才扬己”——班固

每个人要想生存,首先是适应环境,然后才能改变环境,屈原没有学会适应。(当时的环境:举世皆醉我独醒)

屈原热爱祖国,政治仕途走不通,凭着他的才学,可以办教育,教育他的弟子与他一起拯救楚国,这不比它单枪匹马更有力量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等人才培养出来,楚国早被灭了。)

楚怀王不重用他,屈原可以跳槽啊,为什么非一棵树吊死.(我再次引深一步问:屈原能跳槽吗?为什么?楚皇室后裔,眷恋祖国。)

这是继《汉家寨》后学习的,没想到课内播种,课后开花结果。在讲授《汉家寨》时学习了如何接受文本,今天学生就用到了实处。

感想:1.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思辨是写作的灵魂,更是创新的基础。不人云亦云,事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可能有独创。2.教学效果不完全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也不是体现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体现在长久,甚至是终生受益上。所以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应是全方位的,要以大语文观面对语文教学,要将学生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旅欧考察的思考

我不仅喜欢教学反思,外出考察也爱对比思考。在对比思考中开阔视野,提升认识,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注入新的理念。

去法国、意大利教育人文考察虽然已回国很久了,可导游小姐的那句“意大利人是靠吃老祖宗的饭活着”的话,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咋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说现在的意大利人懒散,可细细体味,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意大利人的老祖宗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珍爱这份丰厚的馈赠,以此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想到此我不禁赞叹道:“现代的意大利人,聪明!有远见!”

现代的意大利人聪明在于能从历史文化的传承、经济价值的角度理性地思考问题。他们知道思想意识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传承性,不能简单地割裂、删除,其物质载体——体现其思想文化意识的建筑等,更不能随意地破坏,因为它更能直观地再现历史的文化意识,展现古老的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传承渊源、发展关系,使子孙后代不仅能从中更直观地看到这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的传承渊源,而且当看到这些灿灿的瑰宝时,他们会为自己的祖先有如此的智慧而感到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讲,一座古老的建筑耗资是巨大的,拆掉它将会使这笔巨大的资产付诸东流;保留它不仅能使子孙后代从中更直观地看到这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的传承渊源,而且能以此吸引各地游客,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反观我国的老祖宗为子孙后代所留下的遗产并不比意大利人少,可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又是怎样对待这笔丰厚的遗产的呢?他们仿佛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有继承,才有发展,才有创新。不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性地思考问题,恨怨上一代的统治者,那就要连同他当政时的一切建筑等统统憎恨。固守在头脑中的观念是“不破不立”。于是为了显示现代人的气魄、彻底革命的精神,一场摧枯拉朽的破四旧、立四新的风暴,几乎将这笔丰厚的遗产彻底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多少代人耗尽心血建造起来的一座座文化艺术宫殿,顷刻间灰飞烟灭了!然后再勒紧裤带,发奋图强,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还美其名曰:“穷则思变。”结果是“穷折腾,折腾穷。” 上一代人建设,下一代人不是拆除就是破坏,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采取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走出国门不知道,走出国门才明白:我国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落后,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的落后;思维不开阔,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能否发展,不仅取决于古人留下的遗产的多少,更取决于子孙后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所以,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注意开阔学生的眼界,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养成遇事能冷静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的好习惯。

要想培养出思维敏锐、有远见的学生,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开阔眼界,需要理性思考的提升。只有不断地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才能走出孤陋寡闻、走出偏见,不断开阔视野、开拓教育教学思路,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问题。放眼看世界,才能高瞻远瞩,使教育教研具有前瞻性、长远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