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左右优秀,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四年级!

田珍颖,今日文坛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她今年已经是84岁了。

我为什么在这里突然提起她?因为她是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左右优秀,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四年级!

我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雇工世界》,就是在她当副主编的《十月》上发表的。

而我加入作协,也是缘于她鼎力的推举。

我后来的长篇小说《城南食府》,也是在她的亲自指导下修改完成,并问世。

她是我心中最最值得敬仰的人。

而今天,她作为长辈,又在微信里,向我发来问候。

那真让我不禁有些汗颜。

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左右优秀,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四年级!

我忙给她回了短信。

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左右优秀,我的老师作文400字四年级!

而跟我一样敬仰她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下面是军旅作家李忠效写的一篇文章,我把它附录在这里,也算是我进一步地表达我对我的这位老师的敬仰之情。

我所认识的田珍颖老师

李忠效

做网络的朋友委托我推荐一些文学界朋友的作品,之前我推荐了一些。这次我推荐的是田珍颖老师的作品,朋友非常高兴,因为朋友看过田老师为我的《“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写的序言《历史的记忆和文学的记忆》,认为写得非常好(很多朋友反馈,田老师的序言为我的书大为增色)。田老师的作品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和文学评论,朋友说:先发评论!

我知道,文学评论的读者不会很多,不会给公众号增加阅读流量,但朋友看重的不是流量,而是对田老师文学评论的敬意。我理解,于是我帮朋友策划了这个文学评论专题,对田老师文学评论进行系列展示,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导读,之后都有附录。我们自己认为,策划得很规整很严谨,朋友想在专题的开篇发一个对田老师的简单介绍,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头上。因为我和田老师文学交往近40年,可写的事情很多。

我认识田老师的时候,她已经是《十月》的副主编了,我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军旅作家。

在近40年的交往中,田老师在文学上,对我帮助很大。我的首部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就是由田老师做责任编辑,先在《十月》上选载,后出版单行本,《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和连载,使我的文学平台提高了一大步。若干年后,军委办公厅启动文献纪录片《刘华清》的拍摄,田老师被聘为该片的文学顾问,并将聘请总撰稿的权利交给她,她邀请我去做该片的总撰稿。在近两年的交往中,我们不断切磋,不断交流,很多地方都得到田老师的重要帮助。

后来我写《“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纪实文学,当时阻力很大,压力也很大。田老师在看了初稿后,以81岁的高龄毅然为我写序,让我非常感动。我的同学和朋友看了,都说这篇序言的分量好重。总之,在近40年的交往中,我和田老师之间,文学方面的交流是最多的,我每写一篇重要的作品都会告知她。有时会得到她的支持,有时会得到她的赞许。

我还有幸参加过几次田老师组织的笔会,每次笔会都扩大了我的视野,扩展了我的文学交往。记得最后一次是由解放军总后安排田老师带队去西藏,我们是顺着青藏公路而上,在唐古拉山口的下边交通遇阻。当时由于缺氧,我感到头痛欲裂。田老师和我们几个人同坐一辆小面包车,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关。交通打通后,汽车开到了山顶,我们还坚持冒着大雪,在唐古拉山口的雕像前拍照留念。那真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艰难之旅。

田老师在文学界的知名度很高,这是由她的编辑业绩积累起来的。她编辑发表了很多好作品,为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国外获得法国文学奖,但在国内禁书17年。据传季羡林老师当时说,20年后《废都》会大放光芒。17年后,《废都》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还有一个与田老师编辑有关联的世界知名的人物,他叫高行健。在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金庸说:莫言不是华人得此奖的第一人。那么第一人是谁?就是高行健。上个世纪80年代,高行健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是领军人物。他把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引入我国,并在戏剧上亲自操刀写作剧本进行先锋派戏剧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四大支柱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都由田老师在十月杂志上排出版面一一发表,帮助高行健完成了这次戏剧实验。不知道这位后来旅居法国获得诺奖的知名人士,是否还记得80年代祖国和文学界朋友对他的帮助。

我们几个熟悉田老师的朋友,曾私下议论过田老师当编辑的“神奇”之处:她能让一些作品起死回生,并大放光彩。比如我同学邢军纪、曹岩的《疯狂的盗墓者》,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杨黎光的《没有灵魂的家园》,这些作品都是京城名刊的退稿,但是当稿子转到田老师手里时,便命运逆转,有的发了《十月》的头条,有的开了作品研讨会,有的还得了“鲁迅文学奖”。用“神奇”二字来评价田老师的编辑“神功”,一点不为过。其实我们知道,这就是因为她有一双慧眼,她有一副敢于担当的铁肩,使得她的编辑工作中出现这种“神奇”的现象。

除了编辑工作的明显成就之外,田老师自己也有创作。她写小说,写散文、写纪实文学,她小说里的篇章被译成英文、法文,在国外传播。她的散文曾经获得过“老舍散文奖”等奖项。但是田老师说,写作是她的副业,她正是通过写作,才能了解作家们创作作品的思路,才能够更好地在编辑工作中读懂作者。田老师认为,每一篇创作都是作者的一次灵魂的出行,因此无论是编辑工作还是文学评论,都应该找寻到这次灵魂出行的轨迹,由此才能读懂作者,从而更深的了解作品。

这些都是我对田老师一些了解的略为简单的介绍,现在要介绍的就是田老师的文学评论。应当说,在文学评论这一点上,是田老师学术生命最高的一个阶段。

2018年11月,年届80岁的田珍颖老师,获得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最高奖“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特殊贡献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对她的报告文学创作、评论和编辑工作,三个方面的成就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在谈到评论时,颁奖词用了“机智独到”四个字。并且说,“因为她的贡献,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收获了许多优秀作品,不少的报告文学作家得到进步和灿烂。”颁奖词还说,“在几十年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场域中,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存在和身影。”

田珍颖老师全力进军文学评论界,是在她从《十月》杂志退休之后。那时,她摆脱了编辑部繁复的工作,一心一意地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研究报告文学理论。当时她不断地出席许多作品研讨会,并经常有语惊四座的发言。她的评论文章也经常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有些作家的文集的首页也经常出现田珍颖老师所写的序。

有人惋惜地说,田老师的评论有些大器晚成。

其实,她的评论是她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升华,有了编辑工作的硬功夫,即:超强的阅读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她的评论起点很高,平台很高,因此收效很快。这时她在公众场合被介绍时第一头衔是“著名评论家”。原有的编辑家、作家都排列其后。

她并不是在评论界横空出世,这条研究报告文学的路,她已经走了千里万里。她几十年编辑生涯中,许多篇审读报告,都是一篇篇完整的文学评论文章。

在她走入评论界的时候,应该说,这是她学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生命时段。对于这个时段,她有一首打油诗曰:“不采东篱菊,勿听山中语。埋头作品堆,自弹评论曲。”这首打油诗,应当是她投入文学评论之后的一种自我写照。

田珍颖老师的评论,与专职评论家的宏大评说相比,与教师授课时的细致入微、循循善诱相比,她的评论兼有这二者的特点,却自有了一种编辑的特点。

编辑的评论有什么特点?我在读了田老师的多篇文学评论之后,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紧紧地依靠文本,内容具体而充实,不作大而化之的评论,不说空话和套话。读她的评论,能感觉到她对文学总体的精准把握。

第二,读田老师的评论,能感到对文本精耕细作后所做的深度梳理(这个深度,之前也许作者都很难自觉体会到,经评论一点,豁然开朗)。

第三,精细地掌握了文本的大枝小节后,再三斟酌,确定文本的亮点,然后突出地进行阐述和论辩。这时文本的亮点和她的评论的亮点,会双双绽放。评论显出十分的精彩。

第四,田老师的评论,十分讲究切入作品时角度的选择。她认为,角度即是评论文的特点,没有合适的角度,评论文会陷入平庸。

先以王宏甲的力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评论来分析:这篇作品,宏甲安排了层叠的庞大结构,是一篇大制作,全篇从大方向来看,是按时序安排的,但是在每个时段里,作者调动了各种写作方法,进行了大小不同的回环与铺陈,使每个时段都能自立成章。这样的作品,如果从结构做切入口来评论,田老师认为,那会很宏大,但比较枯燥。她在精读时发现,每个时段都出现了历史的闪现、现实的铺叙和作者的出席,这三者联袂的在场,不断地把每个时段的内容推向纵深。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后,田老师感到作者没有用传统的叙述语言来写作,而是选择了一种演讲式的语言来展开,语言的总体风格,雄辩而气概非凡。她似乎从中读出作者激越的情绪。这使她确定:这种演讲式语言的推进,是这部大作品的亮点。于是她为发言提纲搭建了这样的三条框架:一、历史的演讲;二、现实的演讲;三、作者在场的演讲。一篇“机智独到”的评论文的构思出现了。出色完成了对这篇作品的剖析。田老师的评论,被王宏甲认为是最好的评论。宏甲还说,他是流着眼泪听完评论发言的。

再以作家梅洁的作品为例。梅洁是一个写南水北调大作品的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山苍苍,水茫茫》,是京城一个名刊的退稿,稿子转到田老师手里,即在《十月》排为头条。发表之后,近20家报刊转载,社会影响巨大。梅洁也一夜成名,并开始她20年的对南水北调的追踪写作。20年后,她完成了“南水北调三部曲”。这个系列作品,对工程的宏大,对世界性的影响,对时间的跨越,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来评论,但田老师在她一直跟进梅洁的作品时,发现在这个宏大的有形的工程中,深深地嵌入的是无形的人民的精神,所以她以“人民性”为切入点,在会上进行了激情的发言,使得梅洁作品的人文精神大放光芒。梅洁专门著文记述了当时评论会的现场,最后她说,这是田老师“灵魂出行”的一次评论。

在归纳了以上几个特点后,我还要特别强调田老师评论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特别提倡读懂作者。这个特点更能突出她的编辑型的评论。

她特别提倡读懂作者。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路的轨迹,是作者灵魂的轨迹,而这个轨迹在作品中藏于字里行间,时隐时现,要靠评论者在阅读中认真地挖掘和串联,将这个轨迹展现出来。评论者在挖掘这个轨迹的过程中,了解作者,进行比较。这时的阅读,应该是不断地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阅读过程,当你全部掌握了作者写作思路的时候,你才能更深地读懂作者的作品。

正是在读懂作品和读懂作者这两点的要求下,田老师对于作者的作品总能发现它的亮点,并且让这个亮点在评论中显出力度来。

对于读懂作者这个问题,田老师和王宏甲有过深度的交流。

在微信上,田老师说,不读懂作家,就很难深入作品。

王宏甲回应说,只有您提出了这一点。他还说,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研讨,而不是只对报告文学的真人真事去研究。

综合以上的内容,是我对田老师评论的一些学习心得。

田老师认为,编辑的评论应当具有“力荐性”。“力荐性”,就是要有推广、推荐、传播的力度,要让作品因你的评论而具有“社会性”,走向社会,走向读者。

田老师评论的“力荐性”,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往往体现在她在现场的语言表达中。她的评论有一个特点,就是“先说后写”。她在研讨会上从来不写发言稿,只凭几条提纲认真叙说。说得开,收得回,总是围绕文本来进行。在这样的评论中,往往带有“即兴性”。这种“即兴性”则成了她评论表达的激情点。有了这样的激情,她的评论就有了活灵活现的效果。

田老师的评论在业界有较高的认可度。

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老师特别赞佩田老师在研讨会上从不写发言稿,只凭几条提纲就“出口成章”,并“说得开,收得回”。何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功夫,他说:这是田珍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积累起来的,既有很强的“阅读力”,又有精准的“判断力”。

著名评论家雷达老师多次提到田老师对作品的“归纳力”,并谦虚地表示自愧不如。他认为,这种“归纳力”是田老师长期阅读作品而积累的,是高水平的能力。他说:田老师对作品的掌控力很强,正因此她总能选择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作品,展开评论,从而使自己的评论个性化。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和田老师有长期的合作。她在1998年组织《人民日报(海外版)》征文“中国孩子在海外”时,就请袁鹰老师和田珍颖老师做专家点评和评委。若干年后她的文集出版时,特别请田老师代为作序。当田老师把写好的序交稿时,孟晓云有四个字的评价:宝刀不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跟田老师有较长时间的理论交流,特别是在他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研讨会后,他给田老师发微信说:“田老师,您发言是所有评论中最好的。我那天听您的发言时,泪流满面。听一个文学评论会泪流满面,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现在再读一遍,仍然泪流满面。为什么?这是被您叙述的崇高之境感动,深深感动!非常感谢您用心用情用思想深度的解读!您那天就这么讲下来,这么完整,这么严谨,这么清晰,没有重复的字句,当时大家都很惊讶!好几个人给我说到这一点。绝对是所有评论中最好的。”

田老师对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评论在《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后,香港开明书店的有关领导读了这篇评论,大为感动,当即联系作者在香港用繁体字出版《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在徐迟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会上,田老师的发言也感动了与会的所有的人。会后,徐迟的家人对田老师说,您的评论,把我们想说的都说到了,把我们没想到的也说到了,让我们非常感动。

施昌学的传记文学《海军司令刘华清》的作品讨论会上,海军时任司令员、政委均出席,中国作协也邀请多位评论家参加,田老师应邀发言,她没有发言稿,却获得了一片掌声。《海军文艺》编辑根据录音将田老师的发言整理成文,并发表。会上,最受感动的是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她及时和田老师建立了联系。一年后,中央军委启动文献纪录片《刘华清》的拍摄工作,刘超英即请田老师任该片的文学顾问,并请田老师推荐脚本撰稿人,我有幸被推荐为总撰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田老师会上的发言,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参考之一。

总结我与田老师将近40年的交往,特别是近年阅读她的文艺评论文章,深感“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特殊贡献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对她的评价“机智独到”,也是独具慧眼的“智慧之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