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党办系统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事的发言,很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算起来,从2018年盛夏踏入机关大门,到今天已经有七个年头了。七年时光,仿佛白驹过隙,却也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从一个对机关运转懵懵懂懂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的办公室干部;也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人生角色转变。这期间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以一个普通办公室干部的视角,谈三点不太成熟的体会和反思,算是对自己过往的一次回望,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学”的思考
办公室工作,常被形容为“匠人琢玉”,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我深刻体会到,这块需要雕琢的“玉”,首先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当我从县级机关遴选到市级机关,工作平台、服务对象和业务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曾一度笼罩着我。过去熟悉的工作方法似乎失灵了,过去积累的经验好像也不够用了。那段时间,我像一块渴望吸水的海绵,疯狂地汲取着养分。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雷打不动地拿出一小时进行“充电”。我把阅读优秀的时政评论、深度报道和政策解读文章,当作一日三餐一样重要。看到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会反复揣摩其逻辑;遇到精准凝练的表达,我会立刻摘录到我的“语料库”里。渐渐地,我的电脑里建起了一个个分类清晰的文件夹,从宏观政策到具体案例,从领导讲话到理论文章,它们构成了我的“百宝箱”。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抓住要点,也让我在提笔行文时多了一份底气。
学而后知不足。办公室的工作节奏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常常让人身不由己。特别是当工作压力与育儿责任交织在一起时,挑战更是加倍。那些孩子入睡后的深夜,成了我专属的学习时间。一杯清茶,一盏台灯,陪伴我啃下一份份厚厚的政策文件,消化一篇篇深奥的理论文章。我知道,倘若有半点松懈,思维就会被禁锢,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在办公室这个人才济济的环境里,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因此,我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努力让自己的成长速度,能跟上组织的期望和岗位的要求。
二、关于“干”的体悟
如果说学习是“内功”,那么实干就是“外功”。办公室是检验干部能力最好的“试炼场”。这些年,我愈发觉得,要在这方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锤炼出一副铁肩膀,能扛事、能成事。
首先,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办公室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中枢”,其工作的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一份建议的起草,可能影响一项决策的科学性;一份文件的流转,关系到一项部署的落实效率;一次会场的布置,决定着一场活动的效果;一通电话的接听,传递着机关的形象与温度。我所在的XX科,更是“办公室的办公室”,工作更加具体琐碎。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能因为事情小而掉以轻心。从写好一篇会议纪要,到校对好每一份文稿的标点符号,这些“一钉一铆”的工作,背后都关联着大局,承载着责任。只有用“绣花”功夫把每一件小事办好、办到位,才能确保工作链条的严丝合缝,不因“一子落错”而“满盘皆输”。
其次,是于艰难之处显担当。“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办公室从不缺少难题和挑战。当一项改革举措推进遇到阻力、当部门之间的协调陷入僵局、当群众的诉求纷繁复杂时,正是考验我们年轻干部韧劲和担当的时刻。我曾负责过一个跨部门的协调任务,初期困难重重,各方都有自己的考量,工作一度停滞不前。那段时间,我内心也曾有过焦虑和退缩的念头。但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选择主动上门沟通,逐一了解各方诉求,耐心细致地分析利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当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时,那种成就感远非完成一项常规工作可比。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挑战越大,成长的空间就越大;任务越重,能力的提升就越快。直面矛盾、攻坚克难的过程,就是干部淬炼成钢的过程。
最后,是于纷繁之处求智慧。办公室的工作,常态就是“多线作战”,宛如“十指弹琴”,既要弹好日常工作的“主旋律”,又要应对好突发急事的“变奏曲”。每天,我们可能要同时处理来自不同渠道的十多项任务,每一项都标着“紧急”“重要”。如何在这种“乱”中保持清醒和高效?我体悟到,关键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