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的老家位位于离县城25公里的小山村。户口在村的人口有1000人左右,但平时并没有这么多人。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现在全民都基本实现小康了,但乡村振兴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乡村的医疗状况,村民的健康水平,是事关乡村能否顺利振兴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健康不健康,关键看老乡;振兴不振兴,关键看乡亲。今年春节,我借回老家过年之机,顺道了解了一下乡村医疗卫生的情况。
    从了解的情况看,村民看病有多种渠道,一般的感冒、腹污、头疼脑热的日常小毛病在村医务室由村医看;较重的病在镇卫生院治;再严重的就得上县、市、省的大医院治了。从整体上看,尽管现在村民有多种渠道看病,但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村民一般首选村医务室。村医治不了的,才逐级转往更高层次的医院,可以说,村医仍是村民卫生健康的守护神。他们不仅要为村民看病,还要承担一些公共卫生职责,为村民体检、为每个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疫情防控等工作。村民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不一定了解,但村医却对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是村民最鲜活的健康档案,也是农村唯一全天候、廉价、好使的医生。
    我们村里现有两名村医,甲医师70余岁的,当村医40余年;乙医师50余岁的,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甲医师因看见大了,搬回家行医,乙医师驻村行医,分片负责公共卫生。各自的服务对象是6个村小组约6、7百人。通过与村医聊天,现场查看医务室,翻阅有关资料档案等,我觉得村医现状不容乐观,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医疗水平不高。一是专业水平低。赤脚医生文化水平都较低,或中小学文化,或通过学徒从医。最高学历也有卫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决定了医疗水平,一般也只能看个感冒腹污、头疼脑热、包扎伤口等日常小毛病。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束手无策。二是医务人员少。村医自己就是医务室的全部,既是全科医生、又是护士兼勤杂人员。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活缠身。三是培训机会少。培训没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
    (二)医疗设备简陋。村医在自家腾出一两间房,添置一些简单的药柜、桌椅,在外挂一“XX村医务室”匾牌,这就算是医务室了。近年来,卫生系统为村医务室拨付了一定的资金用于改造,要求门诊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分设,也下拨了电脑等设备。但总体来看,设备依然简陋,仅有一些温度计、血压表、听筒、药柜等,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当然,太先进的也不一定会用。缺医少药也成为常态,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大量村民出现症状,但由于医务室药品储备不足,无法为村民提供必须的药品,延误了病情,有的老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三)报账手续复杂。原来村民看病、交钱给村医就行了。农村实行医保后,村民看病有一定的费用可以报销,上级卫生部门根据村医的看病量拨付一下定的费用给村医。为加强监管,卫生部门对村医也提出了要求,村医每看完一个病,要通过电脑开具电子处方。由于上级下发的电脑配置低,经过数年后基本报废。加上村医本身年纪大,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经常是看病拿药3分钟,开个电子病例却要要30分钟还不止。
    (四)非医务性杂事太多。看病之外,村医还要为村民体检、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与村民签约家庭医生等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更不用说,这些农民身份的非专职医生,还有一大堆的农活要做。可以说,村医用于医疗上的时间精力能占30%就不错了。
    (五)村医地位不高。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年到老年,一辈子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生,村医作为村民健康的保护人,一般在村里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从全国的卫生系统来看,村医的地位并不高。一是身份不明。村医从户口上来说,就是农村户口,是农民;但从工作性质来说,既作为个体医生从事医疗工作,是个体户,又承担国家基层公共卫生职责,带有公家性质,可以说是有公有私,公私不分。工作上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以公为主,为村民看病为辅;收入上主要靠非医疗性工作获得,以私为主,财政补贴为辅。
    (六)村医收入保障不足。村医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非医疗性收入等,其中财政补贴收入是村医的主要医疗收入,主要通过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收入的多少与服务的村民人口数、看病数有关,我们村的村医这块收入大概为1.2万左右。非诊疗收入主要是指村医作为农民从事农副业获得的收入。年轻的村医主要靠非诊疗收入,年纪大的村医主要靠财政补贴。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村医财政补贴政策,虽然给予了村医很大的扶持,但总额仍然偏少,一个村医负责600个村民的公共卫生和日常诊疗,一年1.2万元收,人均只有20元,这样的水平显然是很低的。而这点补贴,还存在不足额发放、不按时发放的现象。我们村的村医2022年的补贴收入到2023年1月份还没完全发放到位。
    (七)抗风险能力差。由于村医尴尬的身份,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村委和卫生部门都不出面为其撑腰,所有风险都必须由村医自己扛。一个村医每年收入微薄,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一次纠纷就可能让村医破产。有的地方就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逼死一个村医的事件。风险问题逼得村医对看病的村民不敢接、不敢看、不敢下结论、不敢用药,情况稍复杂一点的就建议病人上卫生院看,导致村民看病难看病贵。
    (八)村医青黄不接。老家的两位村医大的70多岁,年轻的也快50岁人,平均年龄60岁,年龄明显老化。但年轻村医补充不进来,村医后继无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正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危险。
    二、几点建议
    乡村医疗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还在于资金不足,医务室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村医待遇偏低,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但由于我国仍有接近4亿的农村人口,“乡村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而将长期存在。所以,还需要各级政府、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乡村医疗的困境,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村民在家门口看病,为城市医院减轻病人多的压力。
    (一)明确村医身份。要将村医务室定位为国家最基层的非营利性卫生服务机构,资产归国家所有。医务室的村医为国家最基层的卫生服务人员,类似于村干部,可比照享受同等待遇。要实行国家办村医的模式,国家投入,人民享受,这也符合全民免费医疗的的发展趋势。
(二)改善医疗设施。村民看病条件的改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村医自身力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