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人大常委会赴XX区调研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5年8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XX副主任带领下,赴XX区就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展开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XX区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评估XX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现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XX区人民法院XX法庭、XX市XX学校、XX市XX学校及XX市看守所。在调研过程中,区委XX书记、区人大常委会XX主任等陪同调研并介绍了相关情况。通过深入一线,调研组对XX区在审判机关主导下,探索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体系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与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教育、民政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XX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与特色
调研组一致认为,XX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是司法保护环节。审判、检察机关等司法部门能够牢固树立和践行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先进理念,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机制创新与社会协同方面走在了前列。
(一)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XX区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置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进行谋划,逐步从单纯的案后惩戒向全方位的综合保护与源头预防转变。区级层面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保障、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保护格局。司法机关内部,普遍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双向保护和综合保护,既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又对涉罪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照与教育矫治,体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
(二)模式创新,构建“7+”特色保护体系
调研中,XX区着力探索和实践的“7+”工作模式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经梳理,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综合保护框架,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司法保护为中心,联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专业力量七个关键要素,形成闭环保护链条。
1.司法保护+专业审判:以XX区人民法院设立的少年法庭为核心载体,实现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归口审理。推行“捕、诉、监、防、教”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确保案件从侦查到审判再到执行矫治的全流程专业化、规范化。
2.政府统筹+综合治理:区政府主导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形势,部署任务。针对校园安全、预防溺水、整治网络环境、打击电子烟销售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压实各职能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态势。
3.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过程。例如,区检察院联合区公益慈善基金会设立“青未了·小风筝”未成年人慈善专项基金,为遭受侵害或生活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经济救助。同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总站建立“小风筝”工作站,由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
4.家庭联动+教育指导: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高度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联合政法、民政、妇联等部门会签相关文件,如《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监护失职或监护不当的父母依法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并委托专业机构提供指导服务,旨在修复家庭功能,为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创造良好环境。
5.学校衔接+法治教育:全面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的优秀干警担任,常态化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区法院建强用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景剧等形式,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专门教育+矫治新生:与XX市XX学校等专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实施严重不良行为、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矫治的未成年人,通过法定程序将其送入专门学校。同时,探索创设“新生学校”这一矫治与教育相结合的实体平台,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文化课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复学或就业,实现无痕化社会融入。
7.社会观护+预防犯罪:积极构建社会化的观护和帮教体系。例如,区检察院探索的“志愿服务+公益诉讼”联动工作模式,发动志愿者参与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考察帮教。团区委承接“070勇敢者行动”、“青春社区伙伴计划”等项目,针对社区中的闲散、边缘青少年开展预防性介入和关爱服务,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诱因。
(三)实践深化,打造亮点品牌项目
XX区不仅有体系化的制度设计,更有落地见效的品牌项目,将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肌理的深处。
少年法庭与“新生学校”的实践探索是其中的突出亮点。少年法庭在审理中严格执行社会调查、法定代理人到场、心理测评、法庭教育等特殊程序,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庭长XX同志等一批充满情怀的法官,在案件审理之外,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判后回访和帮扶。虽然调研中未能获取近两年精准的矫治对象复学就业率统计数据,但据了解,该审判庭成立以来,已累计帮助45名失足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帮助超过50名未成年犯实现就业,这充分说明其矫治帮扶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潜力。“新生学校”作为这一工作的延伸,为系统性开展矫治教育提供了宝贵阵地。
“小风筝”工作品牌的建设则体现了社会协同的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解决了司法救助资金来源单一的难题,为被害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及时、更充分的物质保障。通过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站,弥补了司法机关在心理疏导、社会关系修复等领域专业能力的不足,实现了司法程序与专业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帮助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通过考察期,回归正常生活,其中一名成功返校继续学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清醒地看到,对照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更高要求,XX区的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司法专业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新类型案件出现,如网络欺凌、个人信息保护、性侵害犯罪的隐蔽化等,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部分基层司法单位从事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人员仍存在配备不足、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办案人员不仅需要精通法律,还需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而这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和长效化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二)社会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
尽管XX区在社会协同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但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协作深度和广度仍有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共享壁垒依然存在,教育、卫健、公安、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未成年人相关信息未能实现高效互通,难以形成精准预防和干预的合力。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待提高,对于社会组织的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经费保障等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源头预防与综合治理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工作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