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生态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生态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这个调度会,主要是想面对面鼓鼓劲、压压担子、理理思路。这两天,我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沿着县域内的*河、*山步道走了走,看了看。在*镇段河道旁,看到几个老人在清理河岸的杂草,边干边说“现在水清了,鱼多了,咱得守好这方水”;在*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老周拉着我看田埂边的生态沟渠,“您瞧这水芹长得旺,既净化水质又能卖钱,比单纯种庄稼划算”;但也在*社区转角处发现了零星的垃圾堆积,在*企业外围闻到了若有若无的异味——这些细节让我很感慨:生态建设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河水、每一次选择里的民生工程。刚才,*局长通报了上半年生态建设工作进展,数据很详实,亮点很突出,但问题也不容回避。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必须把生态建设抓得更紧?当前哪些环节还没抓到位?下一步怎么抓出更大成效?
    一、从“国之大者”到“民之盼者”,深刻把握生态建设的时代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对我们这个山区县来说,生态既是“金名片”,更是“命根子”。
    先看“上级要求”。去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项问题,我们整改完成了*项,但还有*项需要持续推进;今年省里出台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明确将我县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上级看的不仅是数据达标,更要看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
    再看“群众需求”。我在调研中发现,现在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学校周边的空气质量”;村民代表会上,大家争着提“河道清淤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村”;就连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都把“生态环境”作为选址的重要指标。前几天,一位80岁的退休教师给我写信,说“小时候在河边摸鱼的日子又回来了,但希望这种好光景能一直持续”。这说明,生态建设不是“政府要干的事”,而是“群众想要的事”。
    最后看“发展需要”。我们县的*茶叶、*竹编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靠的是什么?是山清水秀的好环境;去年引进的*新能源项目,为什么选择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态指标符合企业“绿色园区”的要求。可以说,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正在变成“幸福靠山”。但也要清醒看到,如果我们现在松一松、缓一缓,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态口碑就可能“归零”,好不容易引来的优质项目就可能“转向”。
    二、从“点上问题”到“面上短板”,精准查找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
    上半年的工作有亮点,比如*镇的“林长+护林员+志愿者”联动机制,让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了60%;*村的“生态积分超市”,用旧电池换肥皂、用塑料袋换绿植,群众参与度高达85%。但问题更值得警惕,我梳理了三个方面:
    一是“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去年投资*万元建设的*湿地公园,初期景观效果很好,但现在部分区域杂草丛生,亲水平台的地砖破损了没人修,标识牌歪了没人扶。问了才知道,是“重建轻管”的老毛病——项目验收时热热闹闹,后期管护却找不到责任人。类似的问题,在农村污水管网、垃圾分类设施中也普遍存在:有的管网建好了,却因为运维经费不足长期“晒太阳”;有的垃圾桶配备了,却因为分类指导不到位,群众还是“一包丢”。
    二是“各自为战”的协同机制尚未打通。?生态建设是系统工程,但有的部门还在“单打独斗”:农业农村局在推秸秆还田,有的乡镇却为了赶农时偷偷焚烧;住建局在抓城镇绿化,有的村却为了种粮毁林开荒;生态环境局在监测断面水质,上游的矿山开采企业却未按要求做好防尘覆盖。上周,*河上游的一个砂石厂因为违规作业导致下游水质超标,暴露的就是部门联动不紧密的问题——如果能在日常巡查中互通信息,何至于等到污染事件发生?
    三是“群众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群众,但有些干部还是“政府干、群众看”:有的村搞垃圾分类,干部比群众还积极,结果群众觉得“这是任务”;有的乡镇搞植树造林,选的都是“好看不好活”的品种,群众私下说“不如种点能结果的经济林”。我在*村和几位老人聊天,他们说:“要是能把村头的臭水沟改成小游园,我们自己出工出力都愿意。”这说明,只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生态建设就能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三、从“关键小事”到“系统工程”,全力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
    生态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接下来,要重点抓好“四个强化”:
    (一)强化系统思维,在“统筹谋划”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生态建设是“多规合一”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要抓规划融合。自然资源局牵头,9月底前完成《县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修编,把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多规合一”,特别是要划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要抓项目集成。发改局要建立“生态项目库”,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环保、水利、农业项目整合起来,比如把河道整治和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把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施工、资源浪费。三要抓区域联动。与邻县签订《跨界流域生态保护协议》,建立水质联合监测、污染联合排查、应急联合处置机制,特别是要解决好*河上下游“责任不清、治理不同步”的问题——上个月,邻县反映我们下游的养殖场可能存在排污问题,后来一查是我们上游的矿山废水处理不到位,这就是联动不够的教训。
    (二)强化问题导向,在“动真碰硬”中补齐生态短板弱项
问题在哪里,整改就要到哪里。一要抓“存量问题”清零。对照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制验收”,特别是对*化工园区的土壤污染、*矿山的植被恢复等“硬骨头”,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9月底前必须完成整改。二要抓“增量问题”防控。针对夏季臭氧污染高发、汛期面源污染易发等问题,生态环境局要联合气象局建立“预警预报”机制,提前发布管控提示;农业农村局要在秋收前组织“秸秆禁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