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从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从创新生态的构建到创新人才的培育,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需要系统性谋划、协同性推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一、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全球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强化技术霸权;欧盟推出“地平线欧洲”计划,聚焦绿色技术、数字转型等前沿领域,力图重塑创新优势。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若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5G通信、高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关键领域,仍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供应链脆弱的问题。例如,我国高端芯片自给率不足20%,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依赖进口;工业软件市场被欧美企业主导,国产CAD、CAE软件市场份额不足10%。这些“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安全,唯有强化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我国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带动了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增长2.5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二、我国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一)创新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政策体系;在投入方面,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3万亿元,占GDP比重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首次超过7%;在平台建设上,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平台网络。
    (二)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问题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创新体系和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创新不足。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成果较少,如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基础研究占比不足30%。二是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66%,低于发达国家3%的平均水平。四是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顶尖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有待拓宽。
    (三)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因素。科研管理中“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应用”的评价导向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配、风险投资等配套机制不完善;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重复,部门间、区域间协同不足;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创新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力争到203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达到15%。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推行“长周期”“代表作”评价,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研究。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三)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