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办主任在县委办领导干部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县委办主任在县委办领导干部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县委召开这次专题研讨会,聚焦违规吃喝这个顽瘴痼疾进行深刻剖析和集中研讨,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刚才,XX书记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县深化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县委办公室作为县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必须带头学习领会、带头查摆反思、带头整改落实。下面,结合办公室工作实际,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违规吃喝问题的极端危害性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违规吃喝问题看似是“舌尖上的小事”,实则是作风上的大事、政治上的大事,其危害绝不容小觑。
    第一,这是侵蚀政治忠诚的“腐蚀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一顿饭、一桌菜,看似是人情往来,但对党员干部而言,背后却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较量。违规吃喝往往是“四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很多腐败分子都是从一顿饭、一杯酒开始,逐渐放松警惕,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国共查处违规吃喝问题6483个,处分1.6万余人。这触目惊心的数据警示我们,违规吃喝绝不是无伤大雅的“小节”,而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两个维护”的“经验交流”。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身处中枢机关,一言一行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在这方面守不住底线,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全局性的。
    第二,这是滋生腐败问题的“催化剂”。“酒杯一端,原则放宽”。违规吃喝往往与利益输送、请托办事、拉帮结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饭局圈”“人情网”“利益链”。有的干部通过“吃老板”搞权力寻租,有的通过“吃下级”搞压力传导,还有的通过“相互吃”搞团团伙伙。这些“饭局”的背后,是人情和利益的勾兑,是纪律和规矩的践踏。一顿不该吃的饭,可能就是一个腐败案件的开端;一个不该进的“局”,可能就是一个政治骗局的开始。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就会严重污染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使正常的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庸俗化、利益化,最终导致纪律松弛、正气不彰。
    第三,这是阻碍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当前,我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全县上下都在提倡“过紧日子”,要求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为民办实事上。而违规吃喝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更败坏了社会风气,消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试想,一个单位如果沉溺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干部们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饭局”上,哪还有时间去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哪还有心气去攻坚克难、推动发展?这不仅与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背道而驰,更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漠视和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我县当前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
    根据县纪委监委的通报和我们日常掌握的情况,经过持续整治,我县面上违规吃喝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高压之下,一些问题开始改头换面、潜入地下,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表现,隐蔽性、复杂性、危害性更强。
    一是吃喝地点由“明”转“暗”,穿上了“隐身衣”。随着对高档酒店、私人会所的监管趋严,一些违规吃喝行为转移到了位置更隐蔽、发现更困难的场所。比如,转移到机关、企业、单位的内部食堂、培训中心,有的甚至躲进“一桌餐”式的居民楼、农家乐。这些场所管理相对封闭,外人难以进入,为违规吃喝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二是吃喝由头由“公”转“私”,打起了“障眼法”。一些人巧立名目,将违规吃喝包装成“正常”的公务活动或私人交往。有的以招商引资、项目考察、学习交流为名,行大吃大喝之实;有的则以“同乡会”“战友会”“同学会”等为幌子,行利益勾兑之实。这种方式更具迷惑性,使得监督执纪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是参与人员由“多”转“少”,搞起了“小圈子”。过去那种大规模、公开化的吃喝场面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小范围、私密性的“圈内”饭局。参与者往往是利益相关的特定人群,饭局的指向性、目的性更强,更容易形成攻守同盟,也使得问题更难被发现和查处。
    四是费用支付由“公”转“企”,玩起了“障眼术”。在公务接待管理日益规范的背景下,公款吃喝的空间被极大压缩。于是,一些人便打起了企业的主意,将吃喝费用转嫁给管理服务对象或私营企业主承担,或者通过虚开发票、拆分报销等方式套取资金。这种“不花自己的钱,不花单位的钱”的侥C幸心理,使得违规吃喝行为更加隐蔽和顽固。
    这些新动向、新表现警示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拿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决心和措施,精准识别、精准打击。
    三、深化根源剖析,坚决斩断利益勾兑的链条和人情往来的“圈套”
    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止、花样翻新,表象在“吃”,根子在“腐”,其背后是复杂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和文化因素。
    一是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把“有面子”“会办事”等庸俗观念奉为圭臬,把吃吃喝喝看作是联络感情、拓展人脉的必要手段,甚至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当理想信念的堤坝出现裂缝,各种歪风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整治违规吃喝,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思想根源问题,补足精神之“钙”。
    二是监督管理这个“探照灯”出现了盲区。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虽然我们出台了公务接待、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但在一些单位,制度成了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稻草人”,执行起来“打白条”“搞变通”。比如,无公函接待、超标准接待、陪餐人数超标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监督责任没有压实。有的单位“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不力,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自身不正、带头违纪。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有时也存在“末端发力”不够的问题,日常监督、抓早抓小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是人情文化这个“潜规则”造成了影响。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无酒不成席”“办事靠饭局”的“酒桌文化”和“圈子文化”依然有市场。一些干部把吃喝应酬当作能力,把组“局”攒“局”当作本事,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这种扭曲的人情观,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混淆了纪与法的关系,为违规吃喝提供了所谓的“文化土壤”和“心理认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