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发言材料汇编(8篇)

黑龙江省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发言材料汇编(8篇)

目录

    1.XX市坚持“三个突出”深耕文明实践沃土绽放为民惠民之花 2
    2.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明根基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北安路径” 5
    3.创新引领融合共享 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伊春路径” 8
    4.聚合区域资源凝聚社会力量 让文明实践与群众同心同行 11
    5.立足“三个突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 从“有形”向“有效”跃升 14
    6.全域布局谋篇多维创新赋能 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克东答卷 17
    7.依托口岸文明实践阵地 探索建设中华文化传播平台 20
    8.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3

XX市坚持“三个突出”深耕文明实践沃土绽放为民惠民之花

    近年来,XX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坚持“三个突出”工作方法,全力打造“阵地全覆盖、活动有温度、群众共参与”的文明实践新格局。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5个,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一、突出阵地建设、强根筑基,让文明实践“扎根沃土育新芽”。一是基层阵地“全覆盖”。制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原则,高标准打造纵贯县乡村的“1+8+88”三级服务阵地,形成文明实践“全域覆盖、精准触达”新生态。二是共建共享“延触角”。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深化“阵地共建、活动共联、服务共享”,依托健身中心、农村书屋等场所,增设文明实践点18个,嵌入志愿服务站126个,让更多公共场所成为文明实践“活力节点”。三是真金白银“强保障”。累计向中央、省级争取资金130余万元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同时,探索“政府拨一点、点位筹一点、社会投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为阵地管护注入“源头活水”。
    二、突出队伍建设、凝心聚力,让文明实践“枝繁叶茂聚活力”。一是理论宣讲“进基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农家书屋为平台、“田间地头”为教学点,134支宣讲队伍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宣讲1180余场次,受众超11万人次,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移风易俗“塑新风”。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打造福、孝、礼等主题乡村22个,推选“中国好人”3人、“龙江好人”37人,29个文艺团体、5000余名文艺爱好者常年活跃在基层,引领文明新风尚。三是服务群众“零距离”。制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挂点联系制度》,推动126家机关单位与乡镇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创新建立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派单”、挂点单位“接单”、服务对象“评单”的“四单”模式,解决群众诉求705个,派单率、接单率均达100%。
    三、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特色,让文明实践“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是打造延时服务“夜间”品牌。依托“森林学坊”文明实践品牌,充分整合群艺馆、美术馆等资源,优选46名教师,开设非遗艺术、书法绘画等“夜课”14门,通过“八小时外”延时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来不了、下班时间没处去”难题,累计吸引学员2000余名。二是打造便民服务“流动”品牌。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号”品牌,细化“理论专列”“科技专列”“文化专列”3个文明实践项目,深入社区、村镇大集开展流动宣讲、农技推广594场次,惠及群众4.6万人次。三是打造志愿服务“全民”品牌。依托“爱撒骊城”品牌,成立志愿服务组织171支,推出服务项目15个,年均开展活动1400余场次、为群众办实事300余件次。
    下一步,伊春XX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持续强化阵地、队伍以及品牌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篇章!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明根基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北安路径”

    北安市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全省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任务,努力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一、赓续红色血脉,以“凝心铸魂”涵养时代新风。坚持用好用活中共黑龙江省委诞生地、共和国枪械摇篮等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声”入人心的思想引领平台。构建“跨省际”联动机制。建立“区域中心北安+革命圣地延安+经济特区珠海”合作模式,形成“从延安到北安”“海河同心金安同行”等跨省文明实践联盟,达成60余个合作意向,激活区域协同发展动能。搭建“分众化”宣讲矩阵。打造“红色担当北安回响”理论宣讲品牌,培育“北安故事会”等23支宣讲队伍,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多元场景”宣讲1170余场次,覆盖7万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热气腾腾”直达基层。创新举办“解放思想赋能发展”高端讲坛22期,邀请省级以上专家走进北安市,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创建“立体式”传播载体。健全“报台网微端屏”六位一体传播体系,开设20余个专栏,文明实践IP全网曝光量激增200%。与延安同台宣讲经典红色故事,吸引2万余人“云视听”,纳入省委党校“初心课堂”。与珠海金湾联合推出“湾来北往”媒体慢直播等品牌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南北联动”传播新格局。
    二、精准直达供给,以“枝叶关情”提升幸福质感。始终以文明实践温度,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依托306个文明实践阵地,推动微心愿与民生实事深入融合,实施“幸福北安”十大专项行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域内3家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激发文化富民新活力。北安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蚌壳画亮相亚冬会国际贵宾厅,受到国际赞誉,开设“跟我学非遗”公益课堂,培育“乌鱼绣娘”劳务品牌,实现年创收近300万元。推出漆扇制作、月嫂服务等定制化培训30余场,带动千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建70余项文化活动品牌矩阵,创意设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余万元。省内首个“村马”在赵光镇开跑,开启“农文体旅”新篇章。构筑文明善治新生态。推行“五微”工作法,打造“乡风乡语”等7个品牌,建成103个“爱心超市”,实现“助人有福”的价值转化。实施“德润北安”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11位“龙江好人”引领崇德向善风尚。
    三、赋能经济发展,以“融合互促”激活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的融合路径与创新模式,为建设龙江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文明实践兴产业。以示范阵地为枢纽,精准赋能产业振兴。成功推动北安国际陆港等18个大项目落地生根,培育壮大以金慧玲农机为代表的10余家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精心打造“北安1945街区”、金街夜经济主题街区,南京路步行街跻身首批“省级商业步行街(商圈)”,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阵地服务促振兴。加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创新推进“数智赋能助农增收”行动,打造中国最北朝鲜族乡主星民俗风情田园综合体,升级“我在北安有亩田”定制农业,助力亲民食品五度斩获“中国品牌年度大奖有机食品NO.1”,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守信践诺优环境。有效发挥文明实践在价值引领、信用建设方面的核心优势,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文明窗口,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多月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创下全国第七佳绩。
    文明实践行,润泽北安城。下一步,北安市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为建设“六个龙江”“五个黑河”贡献北安力量。
    

创新引领融合共享 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伊春路径”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伊春市立足实际,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在精准谋划中构建联动格局,在载体创新中破解实践难题,在为民服务中筑牢群众基础,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加强资源整合,阵地全域覆盖“活起来”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一张蓝图”。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65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体系。制定《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22项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将文明实践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二是建强阵地体系,构筑“一个矩阵”。组建“10个中心+44个实践所+319个实践站”的阵地架构,实现城乡阵地全覆盖。同时,将文明实践触角进一步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景点等延伸,拓展文明实践点等各类新型阵地205个,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构筑“全域贯通、惠民便捷”的服务新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拧成“一股合力”。推动司法、文旅等28个部门资源下沉,共建共育文明实践队伍688支,吸纳志愿者等社会力量6000余人,开展“政策解读面对面”“数字生活普及课”“文化下基层”等送理论、送技能、送服务主题活动2000余次。
    二、突出载体创新,文明实践融入发展“大场景”
    一是宣讲“活”力足,政策入人心。组织道德模范、乡村文化能人等,建立“小板凳”、“草根”宣讲队,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乡土话”传“新思想”。2024年,组织开展宣讲活动830余场次,推出《歌声里的中国》
    《一双大手》等优秀宣讲案例32个。二是文化“靓”点多,生活添色彩。开展农村(林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主题活动,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示范一条街28处。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举办“新风宣讲会”“移风易俗作品展演”等主题活动500余次。探索建立“好人工作室”20个,开展“身边的感动”文明实践微宣讲200余场次。三是互动“热”度高,群众齐参与。以“森林学坊”公益课堂为重要载体,线下延伸打造“森林学坊实践梦想”主题活动,搭建“群众为主角”的才艺展示平台;线上推出“森林学坊”文明实践云课堂、线上直播跟练课程等,让文明实践在虚实融合中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三、注重需求导向,服务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
    一是服务“量身造”,群众需求“把握准”。我们以“小板凳工作法”沉入基层,依托常态化上门走访、实时化微信群互动等渠道,精准收集民生需求,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宣讲内容定制、特殊群体关爱行动等600余件点派单高效落地,让群众可感可及。二是项目“清单化”,推进落实“不含糊”。组建市县两级文明实践项目库,形成10大类287个文明实践服务项目。结合伊春旅游热需求,组织7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文明‘伊’起来满意在林都”文明旅游提升行动,累计开展宠客服务、不文明行为劝导5300余次。同步实施文明实践志愿者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并采用积分量化激励机制,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三是品牌“亮出来”,成效提升“看得见”。“森林学坊”公益课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工作经验先后被央广网、人民网、黑龙江宣传等中央、省级媒体宣(刊)发,并入选“2025年全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友爱友好来敲门”深耕爱老助老“关键小事”,铁力市“文明实践号”将文化服务“打包”送达,大箐山县“‘衣’旧有用传真情”深植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目前,全市23个文明实践品牌特色服务已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重要工程。伊春市将以此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持续对标省委宣传部有关工作要求,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创新的举措,勇担使命、戮力前行,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贡献伊春智慧和力量!
    

聚合区域资源凝聚社会力量 让文明实践与群众同心同行

    近年来,尖山区作为双鸭山市的中心城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双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展现中心城区的文明担当。
    一、深化认识,在“破”字上找方法
    立足中心城区特点,坚持党委统筹,着力破除理念、路径、机制方面障碍。一是以固本意识破“任务思维”。打破“为完成而推动”的思维定势,推行“支部建在实践站、党员带头做志愿”模式,通过打造“小院课堂”等一批宣讲品牌,让理论宣讲融入家长里短,政策解读对准急难愁盼,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培植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园”。二是以共治格局破“单打独斗”。通过组织农业部门办技能培训、民政部门抓养老服务、卫健部门进站义诊等主题活动,将文明实践嵌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推动资源向实践阵地倾斜。三是以互动闭环破“单向灌输”。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志愿接单”机制,通过网格员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动态调整实践项目,激发群众内心认同,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融入”。
    二、攥指成拳,在“聚”字上求突破
    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全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一是聚队伍。联动市级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组建“银龄宣讲团”等特色志愿服务组织324个,引导各方力量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助老助残等文明实践活动,将分散的人力资源整合为力量支撑。二是聚阵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场馆等场所,针对服务群体不同特征,差异化设置党员宣讲、中老年书画等功能区域,推动服务前移,激活基层“沉睡”阵地资源。三是聚人气。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文明实践站“一对一”结对共建机制,吸引缘聚文化艺术协会等41家社会组织入驻文明实践所站,合力开展环境治理、卫生健康、文艺下乡等活动800余场次,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心系群众,在“暖”字上做文章
    扛起中心城区责任,让文明实践持续聚焦民生所需。一是让宣讲“接地气”。推出“微宣讲”、“文艺宣讲”等特色品牌,将课堂搬到广场、小区、农家院,面对面讲理论、讲政策、讲技术、讲安全,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二
    是让活动“贴民心”。在公园广场等人流旺地举办“社区艺术节”等活动,针对“一老一小”开展“暖心守护夕阳红”、“温情暖童心”等系列活动,开设公益课堂18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三是让成果“展新风”。打造“迎新春民族音乐会”等一批活动品牌,举办大型活动90余场次,先后荣获优秀志愿服务典型、“三下乡”服务标兵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3项,展现了文明实践工作的蓬勃活力和积极成效。
    下一步,双鸭山市尖山区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聚焦文明实践“精准化、常态化、品牌化”,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建强用好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更多优质文明实践项目,用心、用功、用情构筑起覆盖全域、触手可及、浸润人心的文明实践矩阵。
    

立足“三个突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 从“有形”向“有效”跃升

    近年来,XX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向“有效”跃升。
    一、突出阵地建设,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形”。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理念,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一是全域推进建矩阵。建成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1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对乡镇、村和社区原有场所提档升级,新农村大喇叭、文明实践云平台等陆续上线,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纵深发展。二是深挖特色树标杆。大力发展文明村特色产业,将星火稻乡旅游景区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标杆,景区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总体运营收入突破400万元, 网络曝光量3.8亿人次,景区火爆场面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星火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三是整合资源优服务。实施“文明实践+”工程,把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创新结合,整合政法、信访、社会工作等部门资源,建立社会治理监督处理中心,23家职能部门采取常驻、轮驻和随叫随驻方式动态进驻,有效引导群众依法、有序、文明反映诉求。
    二、突出榜样力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魂”。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培育和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养。一是深化典型培育。制定全县重大典型培育选树计划,组建“XX好人库”,储备各类好人70余人。扎实做好典型榜样挖掘选树,相继培育出陈忠安、潘丽霞等10余名“中国好人”“龙江好人”典型,带动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二是深化文明宣讲。坚持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工作主线,积极打造“好人宣讲”“文明进万家”等宣讲品牌,累计开展宣讲300余场次,受众达4.2万人次。三是深化文明创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创建。近年来,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6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 全国文明家庭1个,社会新风正气更加充盈。
    三、突出文化浸润,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做新时代文明的实践者、号召者、引领者。一是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抗日英雄冷云、赵敬夫等红色资源,组建“志愿名嘴”红色宣讲团,开通XX红色研学之旅线路,打造出“红石榴”“巾帼铭志”等30余个文明实践宣讲品牌,推动红色文化在文明实践阵地巡演巡讲全覆盖。二是弘扬历史文化。深耕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诞生地、三江平原水稻种植发源地等历史资源,用好博物馆阵地,讲好非遗故事,开发瓦里霍吞古城遗址,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三是弘扬志愿文化。高质量举办全民冰雪节等节庆活动,3000余名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让民俗特色、城郊休闲、农事体验在文明实践阵地上“百花齐放”。
    下一步,XX县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传播XX好声音、宣讲XX好故事、展现XX好形象,走好新时代文明实践“XX路径”。
    

全域布局谋篇多维创新赋能 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克东答卷

    近年来,克东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全域文明实践,构建了阵地全覆盖、服务全贯通、资源全共享的工作体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一、全域化加强阵地建设,筑牢文明实践“硬支撑”
    投入310万元提档升级三级阵地,建设特色实践点31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围绕“乳豆水肉菜+新能源”优势产业,建设克东腐乳等重点企业文明实践矩阵,其中飞鹤乳业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串联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打造乡村特色阵地群;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开发克东文明实践智慧平台,打造“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闭环系统,今年累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二、全时空丰富活动内容,激扬文明实践“新活力”
构建“1+5+38+N”宣讲体系(即1个县委宣讲团,5个特色宣讲小分队,38支基层宣讲员队伍,N个基层宣讲支队),打造“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青年讲新风”的“三讲”模式,累计开展线下宣讲5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