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意蕴,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1.在守魂脉、护根脉中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创造了具有独特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的中华文明,塑造了华夏子孙心灵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党牢牢把握历史主动,高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以来,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正是保持了绵延不断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闪耀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理论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彰显出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汲取营养、彼此成就的鲜明文化特性。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破解“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迷思。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才能有效团结人民群众;只有通过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到正确的义利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主张和方案,都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表达,无不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打破了过去世界学术舞台由西方一种声音、一个语调所形成的知识垄断局面。在未来,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话语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推进全球文化传播版图深刻变革。
2.在惠民生、聚民心中夯实文化底色
如果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一整套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任何现代国家和党派都无法实施有效的领导。只有实现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凝聚,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持久动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的诉求不断增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既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需要,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幸福指数”的提升,更需要通过激发全民族的创新与创造活力,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造引领时代的精神文明。
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推进公共文化建设,通过丰沛的情感、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社会生活提供更为坚实的价值坐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和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不断涵育向上而行、向上而新的文化,用直抵人心的主流价值力量,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如“村晚”“村BA”“苏超”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就是通过激发民间的文化生命力,以“小切口、有温度”的叙事方式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合发展,实现认同与流量、“叫座”与“叫好”的有机统一,形成正气充盈的良好社风民风。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前沿科技的发展应用,探索更多的文化传播新内容新形式,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激发多民族、跨区域的文化认同与共鸣,不断发展壮大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形成价值共识,不断汇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
3.在敢交锋、勇亮剑中筑牢文化安全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由于美西方长期掌握“文化霸权”,通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策划“颜色革命”等发酵情绪、鼓动不满,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将社会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从而动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执政根基。在世界范围内,因遭遇文化渗透导致国家内乱分裂、民族衰落的悲剧还在持续不断地上演。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维护好文化安全,关键要始终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提高风险预见、应对和处置能力,掌握战略主动。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党的创新理论之“新”,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彻底摆脱西方话语陷阱,从而以中国道路的定义、中国精神的阐释、中国形象的塑造,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讲好中国故事。紧扣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目标,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