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2025年开学第一课
同学们,80年前,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画上圆满句号。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更是全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不朽篇章。当九月的金风送来新学期的希望,当校园再次充满青春的活力,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开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起点,更是精神传承的契机。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这些品质正是当代青少年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青年学子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史明志,以学增慧,以行践诺,在新时代的“开学第一课”中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铭记历史,回溯抗战艰苦历程
回首往昔,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是一部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在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残暴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那段历史,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却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光芒,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深思。
(一)侵略暴行,山河破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国大地,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此后,侵略者的野心愈发膨胀,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一座座城市相继陷入敌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惨案。南京大屠杀,短短六周内,30多万无辜同胞惨遭杀害,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残酷的暴行,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实现其殖民统治的野心,但他们低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斗志。
(二)全民抗战,同仇敌忾。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迅速觉醒,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皆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还是深入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亦或是广大的爱国志士、普通民众,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抗战洪流之中。在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相继展开,国民党军队以巨大的牺牲,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广大民众也纷纷行动起来,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以各种方式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物资,农民积极交粮纳赋,学生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海外华侨华人更是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祖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抗战胜利,民族新生。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经过长期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这场胜利,不仅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谱写了壮丽篇章。同时,抗战的胜利,也让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感悟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十四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挺起脊梁的精神支柱。
抗战精神首先体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民族存亡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迸发。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不仅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广大民众也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在献金运动中,连三岁孩童都让父亲抱着捐出银圆,并高喊“打倒日本鬼子”;海外侨胞则积极捐款捐物,许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参军参战,南侨机工战斗在危险的滇缅公路上,华侨飞行员血洒祖国长空。这种全民抗战的壮举表明,当每个公民都将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紧密相连时,民族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气节,毛泽东曾豪迈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气节在抗战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杨靖宇将军在东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仅靠棉絮、草根和树皮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牺牲后日军剖开他的肠胃,发现里面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也不禁肃然起敬。抗联八女投江,面对日军围追堵截,毅然集体沉江,以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张自忠将军作为集团军司令,亲临前线指挥,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壮烈殉国,用生命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这些英雄人物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永不屈服的钢铁意志。
抗战精神还表现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在正面战场,无数爱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台儿庄战役中,官兵们与日军展开惨烈的巷战和白刃战,有的阵地反复易手十余次;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抗击日军三个月,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600多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为自由独立付出的巨大代价,也是英雄气概最悲壮的注脚。
抗战精神的基石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持久战,中国人民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毛泽东《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必胜的信念,支撑中华民族最终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形成于全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实践,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不断升华。这一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照亮未来;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前行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三、开学之思,从抗战精神汲取成长力量
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开启新学期,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抗战精神能为当代学子提供怎样的精神滋养?开学阶段是确立目标、调整状态的关键时期,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宝贵品质恰恰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求学路上克服困难、明确方向。从爱国情怀到责任担当,从坚韧不拔到团结协作,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能够为青春成长提供强大动力。
爱国与责任:抗战时期的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北平爱国学生发起呼吁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抗日运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