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镇安全生产工作暨食品安全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并专门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部署。刚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同志围绕汛期食品安全、群体性聚餐风险防范以及“两个责任”工作机制,为我们作了非常专业、非常及时的专题培训,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县市场监管局长期以来对我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民生的基石。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指标是硬实力,平安稳定则是软实力,而食品安全,就是这份软实力中最有温度、最接地气的一环。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恢复提速的关键期,季节性、区域性风险挑战进入交织叠加的凸显期,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
借此机会,结合今天的会议主题和刚才的培训内容,我再讲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勉励。
一、正视成绩与挑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食品安全之弦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了平稳向好的态D势。我们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我们建立健全了镇、村(社区)两级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广大基层干部、网格员、食品安全协管员默默奉献、辛勤工作,深入一线排查隐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我们今天的这份“安全”,离不开在座各位以及全镇所有安全工作战线同志们的辛勤付出。这些成绩,我们必须充分肯定。
但是,肯定成绩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镇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潜在的风险点和监管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
一是季节性风险带来的严峻考验。当前正值主汛期,高温高湿天气与强降雨过程交替出现,这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和消费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和种养殖环境,导致原材料从源头上就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湿热天气极易造成食品腐败变质,细菌滋生,引发食源性疾病。特别是汛期可能涉及的转移群众集中供餐点,人员密集、供餐量大、条件有限,一旦发生问题,极易演变为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新业态发展带来的监管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订餐、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它们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这些业态往往具有主体虚拟化、交易网络化、流程复杂化的特点,给我们的传统监管方式带来了冲击。同时,我镇辖区内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九小场所”量大面广,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这些新兴业态和传统难点都有效纳入监管视野,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三是基层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我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农村“坝坝宴”等群体性聚餐活动,承载着乡土人情,但其场地简陋、设施不全、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也使其成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带。此外,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仍然不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出事就没事”,在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过程控制、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上打折扣、搞变通,这些都为食品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四是责任落实上存在的“温差”。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调“两个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可能存在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的现象。有的干部可能认为食品安全是市场监管部门一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包保干部在督导过程中可能满足于“走到了、看到了”,但在“问深了、查实了、督严了”方面还存在差距。这种认识上的“温差”和行动上的“落差”,是实现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最大障碍。
面对这些风险、难题和挑战,我们全镇上下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把保障食品安全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把各项工作抓得实而又实。
二、深化落实“两个责任”,以“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治国必先治安,治安必先安民。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就在于责任的落实。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并推动建立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折不扣地推动这一机制在XX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首先,要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扎根”。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个定位绝不能动摇。企业的主体责任,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需要融入到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的刚性约束。我们要督促和引导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到位”:
第一,是制度建设要到位。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食品安全总监或安全员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第二,是风险防控要到位。企业要主动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具备识别和防控风险的能力。比如,餐饮企业要知道后厨操作的规范流程,食品生产企业要了解添加剂的合规使用范围和剂量,流通企业要掌握不同食品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第三,是投入保障要到位。企业要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舍得投入,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改造,还是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都不能含糊。要把安全成本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成本,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支出。
第四,是诚信经营要到位。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作为最高的职业道德和商业信誉。对于那些见利忘义、以次充好、违法添加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使其付出沉重代价。
其次,要推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生根”。属地管理责任,具体到我们镇、村(社区)这一级,就是包保干部的督导责任。包保干部不是去代替企业承担主体责任,而是去督促、指导、检查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我们的每一位包保干部,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四要”:
一要情况清。对自己包保的单位,其基本情况、主要风险点、管理水平如何,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不能只看台账,更要深入后厨、车间、库房去看现场,与负责人、从业人员多交流,做到“眼见为实”。
二要指导明。督导不是简单的“找茬”,更是“服务”。对于企业在落实主体责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我们要积极提供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水平。要变“监管者”为“监管服务者”,体现管理的温度。
三要督导严。对于督导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必须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并跟踪问效,形成闭环管理。要坚决做到会议上强调的“督导发现问题整改率100%”,绝不能让问题悬而不决,让隐患由小拖大。
四要报告实。对于发现的重大风险、违法线索,或者企业拒不整改、屡教不改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绝不姑息隐瞒。包保干部的担当,就体现在这种较真碰硬的精神上。
“两个责任”不是两张皮,而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企业主体责任是“内因”,是根本;属地管理责任是“外因”,是保障。只有当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我们的包保干部精准履行督导责任,形成“双向奔赴、同向发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才能真正织密食品安全的防护网,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三、聚焦关键领域和环节,以“抓铁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