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会上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发言材料
同志们:
根据本次中心组学习的安排,我就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特别是其中关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论述,结合近期工作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个人的心得体会,以作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通过这次系统深入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习近平经济文选》并不仅仅是一部指导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全书”,更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光芒的“思想哲学宝典”。它让我对“发展”这个看似熟悉的概念,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知。过去,在思考和推动工作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看作是“硬任务”与“软指标”的关系。但通过研读原文,我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整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与“骨架”,而文化则是其“灵魂”与“血脉”。一个地方的经济要行稳致远、充满后劲,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一个地方的文化要繁荣兴盛、充满活力,也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为XX区在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实践路径。
基于这一核心认识,我围绕如何以文化之力赋能XX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三个层面的深入思考。
第一层思考,是以文塑产,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的高质量。当前XX区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任务。如何破局?《习近平经济文选》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要善于从文化中汲取智慧、挖掘价值,推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我感到,这种融合不应是简单的“文化+”,而应是深度的“化学反应”。一方面,要用文化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对区域内的传统商圈,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商品交易功能。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业态、新场景,将其从一个单纯的“购物中心”转变为一个融合了历史记忆、现代潮流与社交功能的“城市文化客厅”。这不仅能有效提振消费,更能让传统商业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的增长点。XX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独一無二的宝贵财富。应当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去谋划,加快推进XX历史文化片区、XX街文商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营,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活化,在利用中升华。
第二层思考,是以文兴城,为城市品质能级提升铸就新内涵。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程度,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文明程度。学习中我认识到,推动城市发展,必须摒弃“重面子轻里子”“重建设轻管理”的旧有观念,将文化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具体来说,要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深层转变。前者可能侧重于指标的达成,而后者则致力于文明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要求在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背街小巷和老旧管网等“硬件”工程的同时,下更大力气抓好“软件”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持续深化“XX”温暖行动、“XX”志愿活动等精神文明实践品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让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在XX区蔚然成风。当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每位市民都言行文明、精神丰盈时,这座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自然会得到质的跃升。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优质要素的强大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最持久、最深沉的支撑。
第三层思考,是以文惠民,为增进民生福祉开辟新路径。
《习近平经济文选》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文化建设,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也是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有效手段。
我体会到,文化惠民不能搞“阳春白雪”,而要力求“春风化雨”。要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