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保密工作专题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局里刚刚组织召开的专题学习会议,谈几点个人的初步学习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XX同志的发言给了我很大启发。下面,我也从个人角度,汇报一下我的三点感受与反思,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思想认识的再深化:从“例行公事”到“国之大者”
坦白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保密工作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一种“后台思维”或者“流程思维”。总觉得保密就是管好文件、锁好柜子、电脑加密、及时销毁,是一系列需要遵守的操作规程,是一项“不出事”就行的底线性工作。虽然口头上也常说“保密工作无小事”,但思想深处,并未真正将其与“国之大者”紧密联系起来。
这次专题学习,特别是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将保密工作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宏大体系中的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总书记强调,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保政治、保大局、保稳定、保发展”的重要任务。这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保密工作绝不仅仅是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保障,是我们手中每一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压舱石”。
我们从事的XX工作,看似与国家核心机密距离遥远,但实际上,大量的水文数据、工程规划、项目布局、水资源调配方案等,一旦被别有用心者获取、整合、分析,就可能对我们XX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乃至区域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认识到这一点,我才真正理解了“保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千钧分量。它不再是一纸承诺书上的文字,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今后工作的思想原点。
二、行为习惯的再审视:从“习焉不察”到“时时自省”
8月29日的学习会上,我们听取了《关于2025年以来XX地区保密专项检查情况的分析报告》,其中披露的一些泄密风险点和典型案例,让我听后脊背发凉,也促使我对自己日常的工作习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扫描”和反思。
我反思自己,是否存在“新木桶效应”的风险?传统的保密短板,如文件管理、物理隔离等,我们都非常重视,制度也相对完善。但随着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新的短板正在悄然形成。例如,是否曾为图一时方便,在连接公共Wi-Fi的个人手机上用即时通讯软件讨论过敏感工作内容?是否曾在非涉密电脑上处理过一些自认为“不算秘密”但属于内部敏感的数据?是否对一些会议纪要、内部通报的电子文档随手存放,而没有做到及时清理和加密??■本文由公文●思●享文库创作
搜索结果中展示了大量因微信泄密、计算机泄密、文件遗失泄密等看似微小的疏忽引发严重后果的案例。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很多时候,泄密并非发生在惊心动魄的对抗中,而是源于我们“习焉不察”的麻痹思想和不良习惯。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保密制度执行这不仅仅是对单位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保密意识不能只停留在专题学习的“高光时刻”,而应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一种本能的、融入血液的日常习惯。从今天起,我将把“时时自省、处处设防”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定期审视自己的工作流程,堵住每一个可能存在的“蚁穴”,真正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存的不存”让保密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三、能力方法的再提升:从“被动遵守”到“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保密形势,仅仅做到被动地遵守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主动作为、主动防范转变。
一方面,是筑牢“人防”与“技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