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共同回顾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彰为教育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与个人,展望新时代XX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全市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今天受到表彰的模范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XX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心怀“国之大者”、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才托举起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座的各位,以及全市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正是这份希望的承载者和创造者。
一、回顾过去,成就斐然,XX教育事业根基稳固
回首过去,XX的教育发展史,是一部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奋斗史。在一届又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我市教育事业的基础不断夯实,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教育投入保障坚实有力。财力再紧,不能紧教育。我们始终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202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78.5亿元,较上年增长6.2%。今年,市本级财政教育投入预算已超过35亿元,确保了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的政策要求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转化为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一间间标准化的实验室、一条条智能化的塑胶跑道,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办学条件实现整体跃升。我们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5所,新增优质学位近5万个。智慧校园建设覆盖率达到98%,“班班通”成为教学常态,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硬件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强教必先强师。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20余所,汇聚了超过4.5万名专任教师,服务于全市近60万名在校学生。我们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过去三年,共引进高学历人才及优秀骨干教师8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超过400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得到切实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持续高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四是育人成果亮点纷呈。成绩是检验教育质量的经验交流。近年来,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2025年高考,我市一本上线率达到28.3%,本科上线率达到61.7%,均创历史新高,多名优秀学子被国内顶尖学府录取。在职业教育领域,我市学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3金5银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XX学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彰显了XX教育的底蕴与实力。
二、立足当下,正视挑战,XX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成绩喜人”的背后,同样存在“形势逼人”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新课题。学龄人口数量的结构性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构成颠覆性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期望不断提高,这些都要求教育体系必须作出更加敏锐和深刻的调整。
另一方面,内部发展的瓶颈亟待新突破。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硬任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压力。此外,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偏弱等现象,也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彷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结合XX实际,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人民满意教育新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核心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此,我重点强调七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固本铸魂与改革图强的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改革如何深化,技术如何变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能忘、不能偏。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也要认识到,守正不代表守旧,传承不意味着僵化。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锐气,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教育评价、考试招生、资源配置等关键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改革破除束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处理好执行落实与创新作为的关系。上级的决策部署,是经过深思熟虑、着眼全局制定的,是推动工作的基本遵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防止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和走样。但同时,执行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XX有XX的实际情况,各个学校也有各自的特点。必须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与XX实际、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既不能搞“一刀切”,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更不能搞“花架子”,为了创新而创新,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要鼓励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第三,处理好教育均衡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教育的良心。但均衡不等于平均,更不等于同质化。在着力“补短板”、兜底线的同时,必须鼓励和支持学校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之路。普通高中可以有学术型、科技型、人文型等不同侧重;职业学校要紧密对接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精品专业和品牌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要看升学率,也要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既要办好公办教育,也要依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民办相互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四,处理好纯粹校园与参与实践的关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净土,必须坚决把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的社会性事务挡在校园之外,切实为教师减负,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站上三尺讲台。要营造一个安静、纯粹、安全的校园环境。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象牙塔里培养不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统筹好“进校园”与“出校园”的关系,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适度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体悟生活,在广阔天地中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厚植家国情怀,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五,处理好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