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专题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镇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动员全镇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坚决打赢这场事关发展全局和民生福祉的攻坚战。刚才,*环境公司的*经理介绍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诚恳的,思路是清晰的,提出的措施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镇环卫办的同志也作了补充发言。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的思考,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差距,认清形势,深刻理解生活垃圾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我镇的城乡环境面貌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改观。大街小巷比以前干净了,垃圾清运比以前及时了,群众的直观感受有了一定提升。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长期奋战在环境卫生工作一线的全体环卫工人和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你们是“城乡的美容师”,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我们*镇的洁净与靓丽,大家辛苦了!
    但是,同志们,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标准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是“总量攀升”与“效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初步测算,我镇当前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逼近1.5万吨大关,人均日产生量达到了0.85公斤,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长。然而,我们的治理效能却未能实现同步提升。目前,全镇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为18%左右,其中可回收物占比约为25%,有害垃圾占比不到1%,绝大部分垃圾仍然是通过“一收了之、一埋了之”的传统方式处理,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更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长期且严重的潜在威胁。这种“只治标、难治本”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二是“投入增长”与“效果固化”的矛盾亟待破解。今年,我镇在环境整治与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财政预算总额达到了280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7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环卫市场化服务、垃圾转运设施维护、破损垃圾桶更换等方面。可以说,我们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是,群众的“满意度”和环境的“洁净度”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甚至在一些区域出现了“花钱越多、问题越多”的怪现象。钱花了,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根源在于我们的管理模式、考核机制和联动方式出了问题,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三是“标准提高”与“习惯滞后”的矛盾交织并存。当前,从国家到省市,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垃圾分类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答好的“必答题”。但是,反观我们自身,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还远远没有跟上。垃圾随手乱扔的现象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依然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停留在口号上、墙壁上,真正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居民寥寥无几;“环境卫生是政府和环卫工人的事,与我无关”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上的“温差”和行动上的“落差”,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最大阻力。同志们,垃圾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城乡文明程度的“面子”问题,更是关乎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里子”问题。抓不好环境卫生,我们就无法向全镇人民交代,更谈不上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镇。全镇上下必须立刻警醒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硬仗中来。
    二、深挖根源,精准施策,全面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治理新格局
    问题表现在面上,根子在思想上、在责任上、在机制上。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被动局面,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从以下三个方面下猛药、出实招。
    第一,聚焦“精准化”,彻底重塑“收、运、处”治理体系。过去我们常说“撒胡椒面”,工作方式粗放,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下一步,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一要科学优化设施布局和人员配置。*环境公司要立即牵头,联合镇环卫办、各村(居)委会,开展为期一周的全面摸底排查。要以村(居)为单位,精确统计常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街巷总长度、商业网点分布等基础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对全镇的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收集点、中转站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哪里该增设,哪里该撤并,哪里该调整位置,要拿出一套科学的、数据化的方案来,不能再凭感觉、拍脑袋。同时,要根据各村(居)的实际作业量,动态调整保洁人员和清运车辆的配置,确保“人岗相适、物尽其用”,彻底解决部分区域“人浮于事”和部分区域“疲于奔命”的两极分化问题。二要全面提升作业标准和技术水平。标准是行动的标尺。镇环卫办要会同*环境公司,尽快修订和完善《*镇环境卫生作业标准与规范》。这个标准要细化到“一言一行”,比如,垃圾桶要“日产日清、桶体洁净、无满溢、无异味”;路面保洁要达到“十五分钟巡回、路见本色”;清运车辆要“密闭运输、车容整洁、杜绝滴漏”。标准定了,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可以探讨在重点区域、主要路段试点使用小型化、智能化的清扫设备,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清运路线,探索建立一个可视化的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用科技手段为传统环卫工作赋能增效。
    第二,聚焦“制度化”,坚决拧紧“督、考、评”责任链条。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核,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必须把责任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闭环管理。一要建立对第三方公司的“硬核”考核机制。镇政府与*环境公司的关系,是委托服务的合同关系,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方必须履行好监督职责。镇环卫办要立即着手,制定一份全新的、量化的《*镇环卫一体化服务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要全面覆盖作业质量、人员管理、设施维护、应急处置、群众满意度等各个环节。要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月度测评+季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结果与服务费用的拨付、合同的续签直接挂钩。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开具“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对整改不力、屡教不改的,要坚决按照合同约定,予以扣款、处罚,甚至启动解约程序。绝不能让我们的监督考核成为“稻草人”“橡皮筋”。二要强化对各村(居)的“红黑榜”激励约束。环境卫生,属地管理是基本原则。各村(居)是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第三方公司。要建立健全村级环境卫生评比制度。镇里将成立由主要领导带队的督导组,不打招呼、不定路线,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各村(居)暗访督查。每个季度评选出“最清洁村(居)”和“最不清洁村(居)”,公开通报,挂上“红黑旗”。评上“红旗”的,在年终考核、评先评优、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挂上“黑旗”的,村(居)主要负责人要在全镇大会上作表态发言,连续两次挂“黑旗”的,要启动问责程序。要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把压力传导下去,让每个村(居)都动起来、比起来。三要明确对内部管理人员的“清单式”职责分工。无论是镇环卫办的工作人员,还是*环境公司的管理团队,都要进一步明晰各自的职责边界和工作任务。*环境公司提到的“管理层分片负责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要尽快落地。每个片区的负责人是谁,负责哪几个村,每天要巡查多少遍,要解决哪些问题,都要有明确的清单。镇环卫办的同志也要分片包干,做好对第三方公司的日常监督和与村(居)的沟通协调。要把责任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确保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
第三,聚焦“社会化”,广泛凝聚“共、建、管”治理合力。环境卫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独角戏”或者企业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唱响“大合唱”,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