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审计局关于2025年度提升审计沟通质效的工作总结报告

XX市审计局关于2025年度提升审计沟通质效的工作总结报告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局始终坚持以研究型审计为导向,致力于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工作方法。2025年以来,我局聚焦审计工作中沟通环节存在的堵点与难点,创新性地提出并全面推行“前置研判、过程融通、动态完善”的审计沟通三举措。该机制旨在转变传统审计交往模式,构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专业、高效、和谐的沟通桥梁,从而提升审计监督的精准性与建设性。本报告旨在对上半年实施沟通三举措的实践情况、初步成效、面临挑战及未来深化方向进行系统性总结。
    一、背景与动因:构建新时代和谐审计关系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审计工作在发挥经济监督“利剑”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沟通层面的挑战。部分被审计单位因对审计工作性质和流程理解不深,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或不配合现象,导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事实认定困难等问题频发。审计人员有时也因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局限,难以在短时间内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互信,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沟通障碍不仅增加了审计成本,也可能激化矛盾,使得审计结论的接受度和审计建议的落实度大打折扣。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定位已从单一的“挑毛病、找问题”向“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复合型角色转变。审计不仅要揭示问题,更要通过“治已病、防未病”发挥建设性作用,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完善内控、提升绩效。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专业对话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关系。
    因此,我局深刻认识到,优化审计沟通是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提升整体质效的关键突破口。2025年初,我局在系统梳理往年审计项目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的审计任务要求,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增进理解、化解分歧、提升公信力为核心的沟通三举措,力求将沟通工作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以此推动审计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二、“沟通三举措”的核心内涵与实施路径
    “沟通三举措”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方法论,分别对应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形成三个关键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沟通闭环管理体系。
    (一)举措一:前置研判,夯实沟通基础
    该举措的核心在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沟通的准备工作前移至审计项目启动之前,确保审计组“有备而来”。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1.深度研究业务背景:在进点前,审计组不仅要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更要投入大量精力深入学习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近年来的重大改革举措。例如,在对市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组提前系统学习了该市自2024年起全面推行的零基预算改革相关文件与实施细则,为后续的沟通与问题定性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系统梳理审计证据: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审计组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疑点都进行严谨的内部核查。从问题定性的准确性、涉及金额计算的精确性到法规引用的恰当性,均进行反复推敲和交叉复核。确保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每一个问题,都具备清晰的事实描述、扎实的证据支撑和明确的法规依据。
    3.预设沟通反馈场景:审计组在内部会商时,会模拟与被审计单位就关键问题进行沟通的场景。提前预判对方可能提出的异议、解释或补充材料,并据此制定详细的沟通预案和应对策略。这种“沙盘推演”式的准备,确保了审计人员在正式沟通时能够沉着应对,条理清晰地阐明观点,避免现场出现解释不清、回应不力的情况。
    (二)举措二:过程融通,高效化解分歧
    该举措聚焦于审计实施阶段的现场沟通,强调以专业、平等、建设性的姿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互动,核心在于“以理服人、以事明理”。
    1.清单式反馈与系统化阐释:改变过去零散、突击式反馈问题的方式,审计组在项目进行到关键节点时,会以“阶段性问题清单+对应证据材料”的形式,系统性地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已发现的问题。在沟通会上,主审会逐项讲解问题的具体表现、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或风险,并详细说明其违反的相关法规条款,使被审计单位对问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即时响应与专业解答: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审计组秉持“不回避、不拖延”的原则。第一时间调取相关审计底稿和资料,结合国家审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事实依据,逐项进行回应和解答。对于确实存在理解偏差或有待进一步核实的情况,审计组会坦诚说明,并承诺后续补充调查。这种即时、专业的反馈机制,有效避免了争议的积累和发酵,将大量潜在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建立互信与尊重的工作氛围:审计人员在沟通中始终注意言行举止,尊重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沟通的出发点不是单向的问责,而是双向的探讨,共同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探讨改进的可能性。这种清晰透明、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稳固的互信关系,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举措三:动态完善,实现闭环管理
    该举措关注审计沟通的后续环节,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审慎对待和审计证据链的动态完善,核心在于“兼听则明、独立判断”。
    1.认真倾听解释说明:审计组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将其视为全面了解业务全貌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倾听,审计人员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事项发生的实际背景、具体的操作细节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全而做出片面判断。
    2.保持独立判断与补充核实:在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审计组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审慎。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解释和补充证据,审计组会启动再核实程序,通过交叉比对、逻辑验证、数据复核、延伸调查等多种方式,对问题的性质、影响和责任进行再确认。这一过程是动态补充和完善证据链条的关键环节。
    3.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经过动态完善取证后,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加严谨和扎实。对于初始认定有误或定性不当的问题,审计组会依据新的证据予以调整或撤销;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问题,则进一步夯实证据链,使其无可辩驳。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因其充分吸纳和回应了被审计单位的合理意见,并经过了严密的再核实,其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显著增强,为后续的审计整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应用与初步成效
    自2025年全面推行沟通三举措以来,我局在多个审计项目中进行了深度应用,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以“关于XX单位202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项目”为例,该单位首次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情况复杂、专业性强,是检验沟通三举措成效的典型案例。
    应用实践:
    前期准备充分:审计组在进点前,不仅研究了国家和本市的预算管理规定,还主动联系财政部门,深入了解零基预算改革的设计初衷和核心要点。在内部,审计组专门组织了针对新预算制度的培训和研讨。
    沟通精准高效:审计过程中,发现一笔大额专项资金的使用与预算批复存在差异。审计组并未直接定性为“违规使用资金”,而是首先向该单位财务负责人系统展示了资金流向证据和预算批复文件,并请其说明情况。该单位解释称,此项支出是为应对一项突发公共事件,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后紧急动用的,相关会议纪要和补充申请正在补办流程中。
    结论客观公正:审计组认真听取解释后,一方面肯定了该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担当,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在预算调整程序上存在的不规范之处。审计组随即要求该单位提供相关会议纪要和文件,并延伸至相关主管部门核实情况。最终,审计结论客观地反映了事件全貌:肯定了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同时指出其程序上的瑕疵,并提出了完善应急资金管理和预算动态调整机制的审计建议。
    初步成效:
    通过在各类审计项目中持续应用沟通三举措,我局在提升审计质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争议显著减少:由于问题在前期沟通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释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