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情节概括,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一、缘起

上个周末看了《黄昏的清兵卫》,2002年的片子,拍的日本民治维新之前的底层武士黄昏的清兵卫,没及时写影评,不想盲人摸象,想着还看一下《菊与刀》,这本据说是写日本人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的书,今天书也看完了,也该动笔写这部电影了。

黄昏的清兵卫,是一个底层身份地位的武士,电影故事发生在当年的世界百年或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明治维新之前。看完后,觉得清兵卫符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形象,温润如玉。

2002年,我刚大学毕业,可能更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电影,绝顶高手,笑傲江湖,快意恩仇,年岁渐长,现在更关注隐入尘烟的普通人。

2002年是中国入世第二年,当年普通中国人突然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直接面对一个更大的世界,面对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正的做到了胸怀天下。我国除了因为入世而在经济上取得长足发展之外,在文化上,一个普遍现象是,获得其他生活方式的知识增加了大众对我国自身文化的热爱,比如周杰伦在2001年开始的中国风艺术创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今天我儿子,一个2010年出生的少年,还非常兴奋的告诉我他多么喜欢周杰伦的歌。

二、日本人的百年历史回望

文化不是静止的,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也是人们面对困难的精神力量和解决方法的源泉。2002年,距离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将近10年,日本人从号称可以买下纽约,到很多人背负着新增加高额银行贷款一夜回到原点,很多日本人面临着经济和人生前景的黄昏。

清兵卫,身份多维,一个兼顾家务与农事的豹隐武林高手,一个收入微薄丧偶底层武士,当时一个叫海土反藩的地方公务员,具体工作可能是会计或者出纳,一个痴呆妈妈的儿子,两个未成年幼女的爸爸,有一个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高的朋友饭沼,也有认可他人品的儿时女性玩伴,最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在当地很少见才貌双全的朋江。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采取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金禄公债”和 “征兵制”,将日本农业文明的精英阶层——武士的职能全部替代。电影里面说,清兵卫在和朋江结婚后第三年,就在和皇军的作战中被火枪打死了。即使他不死,他的武士身份也会隐入黑暗之中。

电影名的黄昏,既指每天黄昏之前一定回家照顾家庭的清兵卫,也指清兵卫武士阶层的黄昏。

自明治维新,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和战败投降,又到成为战后亚洲四小龙之一,再到房地产泡沫破灭,再回望这段日本“富国强兵”的历史,“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 尽心上》),这部电影就是日本人对所存下来的“神”的深深的历史回望。

三、日本的儒家文化

(一)儒家中应对变化的力量

电影里,有好几处镜头,给的是清兵卫的女儿背诵或者学习《论语》。据《菊与刀》,日本从六七世纪的时候开始向中华民族学习儒家文化,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还可以从孟子那里找到出处。日本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日本特色的思想和道路改造,在江户时期,还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和《语孟字义》等论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也是日本儒学“堀川学派”的学系后人。现在还可以看到对孟子思想日本化阐述的寓言《猫之妙术》等。

清兵卫说他小时候常读《论语》,真叫人怀念呢,10岁的大女儿问他,学好裁缝之后,将来可制作和服或浴衣,但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清兵卫说,读书也许不像学裁缝那么有用,读书使你有思考的能力,使你懂得思考,不论世道如何转变,只要能思考,就能生存下去。这个道理放之男女皆准。

清兵卫的思考,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如他因为没人照顾身体经常很脏被藩主批评,舅舅要帮他说一门亲事,说以他的家境,只要对方身体健康就行了,遭到了清兵卫的拒绝,他后来对女儿们说,又不是买卖牲口,说只要身体健康就行了,太无礼。这体现了孟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电影中,日本社会处于巨大变化的前夜,清兵卫的朋友饭沼从江户(东京)带回来最新的局势形势,为清兵卫这样的人才留在乡下而遗憾,并想推荐清兵卫到江户某个好职位,被清兵卫拒绝。清兵卫为什么会拒绝?既因为他不汲汲于名利,也因为他已经预见了武士阶层的消失,所以,他宁愿去当个农民,以承担自己家庭责任为要。

观一叶而知天下秋。全日本失去工作和领地的武士——浪人越来越多,世道正在变化,武士正在经历着不可逆的阶层消亡,清兵卫熟读儒家经典,他经过思考,决定不执着于武士身份,也因为嫡亲要求给妻子办一个像样的葬礼,贫困的他把象征武士精神的武士刀卖了。

(二)武士道中的儒家文化

武士道精神有三个来源,佛教的禅宗、神道和儒学。在清兵卫两次决斗中,都出现了佛教。第一次是代替饭沼与高级武士丰太郎在般若寺后面决斗,第二次是与余吾善右卫门决斗,清兵卫出发之前,他可能痴呆也可能不痴呆的妈妈,在念《般若般若蜜多心经》,对应佛教禅宗,小女儿出门的时候,在背诵《论语》中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对应儒学,到了余吾善右卫门家里的妻子女儿的家氏神,对应神道。第一次决斗为第二次决斗埋下了伏笔,第二次决斗的时候,武士道的三个来源都积聚齐全。

第一次决斗之前,清兵卫属于豹隐,他是小太刀的高手。“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周易 象辞》)大人是有权有势的人,清兵卫显然不属于,他可能属于电影台词里的“小人”,顺以从君也。

但他更可能具有君子属性,对朋友饭沼忠,无论是否处于工作中,都居处恭,对工作也敬,可以直接回答藩主突然的提问。所以,他的变,是豹变,他隐藏自己小太刀高手身份,也属于豹隐。所以,电影中的小女儿才会说以他为荣,他的所作所为和他说的话,“其文蔚也”。

但正因为如此,随着各条外在矛盾线的发展,本来与世无争的他被推到武士道轨道上,这其实是他本来极力想逃脱的,他本来只想做个农民,他也一定想看着他女儿出嫁,可惜三年之后,就因为被迫与天皇军作战而被火炮打死。第二次决斗,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各种矛盾冲突的高潮。第二次决斗,也是埋藏已久感情爆发的高潮。第二次决斗的胜利,具有偶然性,清兵卫第二次决斗三年后的死,具有必然性。

清兵卫必然被推到武士道的轨道,无论是否会有明治维新,他武士道结局一定是横死,无论他是不是君子,无论他是否想成为武士道战士。

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清兵卫的命运,不由他自己决定,不由他的性格决定,不由他的人品决定,而是由他所处的文化、时代和环境所决定。他死之前,可能既遗憾又不遗憾,遗憾的是,不能看到女儿长大,也遗憾不能和朋江白头到老,不遗憾的是,在战场上死,是他的武士身份最光荣的死法。

本片又留下了希望,就是清兵卫对她的大女儿背诵《论语》时说的,“读书使你有思考的能力,使你懂得思考,不论世道如何转变,只要能思考,就能生存下去。这个道理放之男女皆准。”

武士道中的儒学,给了这部电影以希望。

(三)武士道精神依然在日本存在

清兵卫其实不算严格意义上武士道,比如他一开始准备放跑余吾善右卫门,这在日本文化里,可能算”仁“,”仁“在日本儒家文化里,与中华儒家文化不同,并不算个好词。再比如他在决斗前在朋江面前表露真实情感,这也与日本传统正统文化是相违背的,日本文化里,感情应该是隐忍而不是显露的。但这些反而显的清兵卫很真实,是真实的武士道。

紧接这部电影所处时代之后的日本,发布了《教育敕语》和《军人敕谕》,当年要求日本学校人人会背会默写,这两个文件把儒学、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以儒学为底,打造日本民族自尊和自强,以武士道精神为用,打造日本民族精神的“一念横生,锋锐无比”,以军国主义为引,合儒学和武士道精神之力,打造了盛极一时的日本战车,也打造出了当年日本国的富强。

如果没有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其实无法引导如此之多普通日本人狂热参与日本对外征战,最终导致二战失败,导致很多普通日本家庭家破人亡。如果没有武士道精神,房地产泡沫也不会在日本放大到几十年经济无法恢复的程度,很多普通家庭在经济上的损失,也不会如此之大。

2017年,日本安倍内阁同意恢复《教育敕语》做教材。2022年9月,有日媒曝料称,日方政府计划列装1000多枚巡航导弹“对准中国”。

四、这部电影是日本的和平反思

如果没有军国主义,日本可能也会富强,很可能也会选择和平,可以成为中国人民的友好邻邦。

这部20年前的对日本百年历史反思的电影里,并没有军国主义,这说明日本文化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黄昏的清兵卫身上的所表现出来的儒家修养,得到广大日本普通民众的认可,很多日本人也为之而自豪,说明很多普通日本人也是值得交往的。

扩大、鼓励中日民间往来、交流和借鉴,让更多日本文化进入中国,有利于增加中国人对我们国家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中日两国交流和发展,虽然中日两国对儒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还有很多方面的理解和认知是相同的,这是交流和沟通很好的基础。

这个结论,或许也适用于一切国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