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老百姓称之为饥饿年代,史称困难时期。
这个时期,就是一个字,饿。每天喝苞米糊糊,配以甜菜丝或者柳蒿芽兑点苞米面蒸熟的“窝窝头”。那个甜菜丝真的难以下咽,柳蒿芽那股怪味,至今一想,都无法忍受。有一次班级到农村去劳动,赶上拔葱,因为饿,偷偷的一把一把的揪葱叶子吃。因为吃得多,至今,见到葱叶子还觉得恶心。

当时,多数同学面色灰暗,除了几个家境殷实的比如家长当区长当科长的几个人,还有就是住在城里身份是农村户口的几个学生,吃的比较好以外,其他同学无一例外,都感觉吃不饱,饿是经常的事儿。

可就是这样的时期,人的精神没有垮,甚至“斗志昂扬”。可以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来形容当时的精神状态。中学生亦如此。有的在默默的学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有一个同学竟然看过资本论以及西方比较文学,墙报上贴出他写的带有论文性质的文章,有点高深莫测,他的观念和思想走在了同学的前面;有的受到话剧《青年一代》的影响,发誓要做里面主角萧继业一样的人,大学报考采矿专业,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还有的要去非洲做酋长,领导那里闹革命。等等不一而足。

学习上用功,不负青春。有的能够背诵整本新华字典,还有的能够一字不落的朗读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等等,同学洋溢着激情和远大的理想。饿着肚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不忘世界革命。这是一段人生最美丽的时期,每个人的心中都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充满希望,这就是青春的力量;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愿把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未来。

六十年前,那是一个物质贫乏而精神世界丰富的时代。青年一代不为名不为利,不抱怨,和国家共命运,同呼吸,时代特色鲜明。经典作家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但愿我们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激情洋溢的时代,年轻人充满理想,精神奋发体魄强健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时代。前几天某地抢老师麦克的那个同学,发出“我们中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值得赞许的。

以上图片选自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