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写的

我家有辆上世纪50年代初期购买的“永久”牌自行车,我和妈妈多次聊起, “永久”车的来历和家里三代人骑车的故事重现眼前。

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写的

购买于1954年的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

兄弟情深 “永久”作证

父亲的回忆录里是这样描写的:“1953年10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车间技术组描图、画图、做生产记录,并担任了记录小组组长。这一年,我兄海润(自内蒙古包头市)回忻探亲,带着母亲来太原看病,住在保安里(解放路副食品大楼后面)岳母那里。有一天,我们俩引上母亲到兵工医院(现市中心医院)检查,大夫检查后说,这个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母亲一听要做手术,说啥也不看了,让兄长立即带她回家。兄长只好让大夫开了一些消炎药一一油剂盘尼西林,带母亲回到忻州老家打针治疗。

“兄长来并时见我生活很苦,上下班没有交通工具,回包(内蒙古包头市)后先给我邮来20元钱,让我买一件棉衣,1954年又给我邮来150元钱,让我买一辆自行车。我托妻兄福林帮我买了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自行车,价格是175 元。现在,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这辆自行车已破烂不堪,但它还在为我服务,许多人劝我快把它扔掉吧,可我仍把它当成一件宝贝,倍加珍惜,因为它凝聚着我们兄弟的真情。”

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自行车小故事的作者是谁写的

1972年,拍摄于旱西关金刚堰。父亲当时在太原市房地局工作

一辆车 半座城

父亲如是说:“买了自行车后行动方便了,有一次利用厂休日骑自行车到兰村纸厂看望妻子,这是她工作后我第一次去看她。造纸厂属于轻工行业,女工占绝大多数,当时秀兰已调到厂部担任通讯员。中午12时,我到厂后正是厂里午饭时间,秀兰的女工友把我团团围住,上下左右‘审视’了一番,看得我很不自然。此时,秀兰把我引到她的宿舍,特地到食堂买了过油肉和花卷让我吃,她自己却舍不得吃,没多久我便把饭菜吃了个精光。”

“永久”自行车是父亲的忠实伙伴。1954年至1959年,父亲骑着它从万柏林晋机宿舍区到厂里上班。1960年,骑着它从万柏林绕行迎泽桥新建路的市委档案处上班。1970年起,骑着它从旱西关宿舍区到府西街的房地局上班。1984年,从旱西关、老军营、桃园一巷家中到旱西门的单位上班。1994年退休后骑着它从桃园一巷家中到新建路的房地局老办公楼上班。直到2010年,70多岁的父亲在我们子女极力反对下,改为步行、坐公交出行,他才爱不释手地把车子座位用塑料袋套好放在楼道里,隔几天他便掸掸车上的尘土。

坐“永久” 看飞机

1967年夏天,包头的大伯带着他家三儿子来太原,大伯和父亲兄弟两人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大伯带着他家三儿子,父亲带着我,我们两小孩儿都坐在大梁上。我们俩小兄弟相差不过半岁,手扶车把,弯着腰,猫着头,左顾右盼,虽然大梁硌得屁股疼,但看着街道两旁的景色,兴奋远远超过了难受,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从城里返回万柏林,行走在和平北路玉门河桥上,夕阳将要西下,落日的余辉洒满不是很宽的河面,波光粼粼,泛起耀眼的光芒。这时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我抬头望向蓝蓝的天空,一架银白色的飞机掠过头顶,我惊呼:“飞机!飞机!”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坐父亲的“永久”自行车。

骑“永久” 学技能

1972年,我上四年级时,用父亲这辆“永久”学会了骑自行车。1973年一个冬日的上午,阳光明媚,我骑着“永久”从万柏林到西宫玩耍。在接近西宫位置由西向东的马路上有一个大坡,积雪融化后在大坡上积成一层薄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骑车下坡习惯性地捏车闸,由于不懂车性捏闸太用力,瞬间连车带人滑倒在地,顺着坡面滑出去很远,直到惯性没了才停下来。好在那个年代路上汽车不多,也没多大危险。年少经摔,蹭破点皮,没事。爬起来,揉揉屁股,踢踢腿,扶起车子,扭正了车把,继续耍去。

那时的孩子摔这么一跤回家也不敢告大人,怕挨骂,更怕挨打。不过在我们家,妈妈知道了没事,妈妈心软,她是绝不会训斥孩子的,要是爸爸知道了,说不定就要挨骂了。

“永久”陪读 高考榜上题名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国家掀起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当时父亲为了鼓励我在学习上更加精进,经他的一位同事介绍,我前往柳巷北端路东依仁巷曹老师家中学习语文。曹老师文学功底深厚,关爱学生,耐心地教我们几个孩子,分文不取,让我们受益匪浅。

1978年冬天至1979年春天,每天晚上7点华灯初上,我便骑着“永久”飞奔到老师家,两个小时学习结束后,我和楠楠总是一起骑车回家。他家住在解放路钟楼街和鼓楼街之间马路东边的楼房,我家住在旱西关的一个宿舍大院平房。我们总是从柳巷北口的依仁巷出来后南行至钟楼街,由东向西骑行过钟楼街再向北拐到解放路,先路过他家,而后我飞也似地骑着“永久”回家。

此时家人已经休息。那时没有电视机,人们睡觉很早。我不想休息,继续学习。那时还经常停电,我总是点亮电石灯,闻着难闻的乙炔气味,接受着乙炔燃烧冒出的黑烟,苦读到深夜。

经历了深秋、隆冬和初春,冒着凛冽的西北风,顶着鹅毛大雪,骑行在大雪覆盖的光滑的冰路上,忘记了寒冷与冰霜,心里只有努力学习的念头。当然最后迎来的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和艳阳高照的盛夏。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我终于考上大学,有了份越来越让人羡慕的职业——教师。“永久”车是我们家的老物件,为我们家立下汗马功劳。从1954年算起,到2022年,“永久”在我们家生活了68个年头,近70年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70年就是一瞬间,太短暂了。然而对于人生,70年却意义非凡,“永久”给我们家两代人留下了永久的美好的记忆。

讲述:杜利平

来源:太原记忆公众号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