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12岁的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当时的孩子普遍缺少营养,我也一样。黑瘦黑瘦的,个也没长起来。不像现在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像个大人。
父母,姐姐看到我是中学生了,都很高兴。父亲跟我买了一把黄色的胶布雨伞,一双雨鞋。大姐把自己珍爱的黄挎包(姐夫复原的军用挎包)送给我做书包。家离学校的距离听大人说是10里路,因为都是小土路,多数是田埂路,七弯八拐,翻山越岭。实际路程至少是十多里。道狭草木长,早晚露水,秋冬的霜雪,到学校裤腿都是湿的了。
我们那一届招了三个班,初一(1)班,初一(2)班,初一(3)班。我是初一(2)班的。还有好多小学毕业生没有机会上初中,后来各个大队小学自己办初中。来解决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难的问题。当时我们能上公社办的中学是很幸运的。
我上初中刚好遇到学校搬迁,从周家山搬到牛角墩,一山一墩,上上下下,经过两冲田,有上坡路,有下坡路,有田埂路,大约有四五里的路程。砖瓦是我们用箢子挑的,檩子椽子是我们抬的。新的学校没建起,老的学校又拆了,第一学期基本没有上课,学生按年龄大小分成劳动小组(取名战斗组)我们12岁的同学属于年龄最小的一组。搬来的檩子椽子,要取出旧钉子,砖要修理好,瓦要摆放好,这些事都是我们学生完成。做学校的大工师傅是公社安排的瓦工,小工基本上都是我们学生,有活沙灰的,有提沙灰的,有递砖师傅做的。
经过一学期师生的努力和大工师傅辛苦的付出,一栋用旧青砖,旧黑瓦做的三个教室的房子基本建成,外墙用石灰和沙子粉一下,内墙没有粉刷,地皮用旧砖铺一下。这样的教室在当时是相当上档次的。由于教室的地皮是用旧砖铺的。学生扫地全是灰,我有一次扫地,灰吸入喉咙引起咳嗽,喉咙里咳出血了。
有了新教室,我们就可以上课了。开的课程相比小学就多了不少,有语数理化,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那时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学点文化,学校家长都没给学生多大的压力,也不知道以后还要上高中,更不知道还要考大学。上学就是为了学点知识,长成大人。接受教育,还要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还有校内外的劳动。
由于我住的村庄只有我一个孩子上初中,加上又偏远。每天早上母亲大约四点半起床,那时家里没有钟,更没有手表,晴天看星星月亮,雨天听鸡叫。母亲做好了饭就喊我起床,大多数时候是炒剩饭吃。有点青菜就不错了。然后送我一程,母亲回到家再去生产队干活。由于没有钟,很多时候把我送到学校还没天亮。我放学回家一般到了五六点钟,吃点剩饭剩菜。接着做家务。中餐学校没条件提供,学校也没有小卖部。即便有也没有钱买。偶尔大姐就给我三角五角钱(大姐是民办老师)。我跑到附近的街上买一碗包面吃,那个滋味终身难忘。学校星期六上半天课,星期天休息。说是休息其实主要是帮家里干活,有时还要跟生产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两年的初中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快乐的度过。
现在看来那时的办学条件很艰苦,但在国家的重视下,教育始终是向前发展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普及率不断提高。也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功不可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