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生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六口之家。
达达(爸爸)妈妈,俩姐姐,哥哥和我。
我六零后,出生在农村,那时我们老家农村孩子大都称呼父亲“达达”,也有个别家庭称呼“爸爸”的,再后来到70、80后的孩子基本都以爸爸称呼。
我的父母一辈子种地为生,父母都没上过学,但父亲“白识字”现在的说法就是自学,百分之九十的汉字父亲都能认识,并且自己学习写字,写得一笔非常好看的字,记得小的时候,我家因成分问题,父亲每个月要向社干写“保证书”,他一份我的母亲一份(母亲的也由父亲代笔),具体内容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要遵纪守法,好好劳动,不能私自外出(那时的外出只是去镇上赶集)。
父亲写的保证书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我儿时的玩伴那里,可能是听大人说的,某某(叫我父亲的名字)字写的特别好,就这样口口相传,大人小孩都知道我父亲写一笔好字。
可惜最后我们没能保存下父亲的手迹,甚是遗憾!
我的妈妈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针线活、粗茶淡饭可是有口皆碑的,我们那时穿的衣服鞋子大都是手工制作,白天妈妈要下地劳动,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晚上在煤油灯下缝制的,难得雨天在家,每每这时就有村里的妇女上门找妈妈裁剪衣服、剪鞋样,冬天时既帮别人裁剪棉衣还帮着编那种纽扣(先用布条缝成布绳,再用布绳编纽扣),有好多妇女不会编纽扣,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帮了这个帮那个,妈妈的好脾气,跟邻里关系相处的很融洽。
我上学时穿着妈妈做的千层布鞋,舒适合脚漂亮,同学看到后总会要我的鞋样,但当他们穿上就我的鞋样做的新鞋时,好似变了个样,我看在眼里,回家就会告诉我的妈妈,说某某要的我的鞋样做成的新鞋一点不好看,如何等等一通嫌弃。
妈妈听后就会笑着说:就你会看,人的手法不一样……
冬天,妈妈缝制的棉衣也是既合身又薄厚适中,我穿上妈妈缝制的棉衣也总能成同学们眼中的亮点,大家围在一起观看夸赞,每当此时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我时常为我的巧手妈妈骄傲。
妈妈还做的一手好饭,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虽然条件限制,没有现在的上讲究的宴席,但妈妈也是曾经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侍奉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几十口人的大家庭,练就了一身擀面蒸馍烙饼炒菜的好本事,年轻时的母亲身体好、勤快、不多嘴、没心眼,妯娌相处和谐,干活不惜力,里里外外料理的干净利落,深得长辈们的喜爱。
曾经和妈妈聊天说做饭,妈妈的口头禅:一样的米面十样的做,当初不懂其意,现在明白了,每每想起妈妈的话眼泪溢满眼眶……
父母一生勤劳宽厚,上孝敬老人,下疼爱儿女。
时间如梭东逝水,转眼已是话中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知道:
父母说的很多话是对的!
父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感觉,
才气缠身、傲气十足,
觉得自己的表现优于父母!
其实
社会在变,人在变,
本质并没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