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保持热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保持热爱英语!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保持热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保持热爱英语!

(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成为终身成长者)

十年前关注的一个大V「鬼脚七」,一直在我的公众号关注清单里面,很久没有看他的信息了。

他以前在阿里巴巴工作,后来爱上了佛学,潜心学佛和写作。今天早上看到他推送了一遍文章,讲了他最近的生活。他已经出家五年了,远离尘世遁入山林,潜心修行。他在文中写道:

「失去和外界一个多月联系后,我再开机,看到的大多是关于是否“阳”了的担忧。我所待的地方,以及我平时的行动轨迹,应该没有“阳”的机会,但还有父母子女在红尘,总还是有些牵挂。提到父母小孩,很多人又会指责我,说我这种远离尘世遁入深山的行为,是自私是逃避是不负责任。他们说的都对,但这并不妨碍我走自己想走的路。」

我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这十几年一直在学习,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写的关于在佛学修行顿悟方面的体验,然后把他的所有文章都看了一遍,收获良多。后来又陆续学习了《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正念的奇迹》、《冥想》,以及南怀瑾和李叔同论佛的系列书籍。曾经一度产生远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想法。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越发迷茫和痛苦。因为我还有父母妻儿,做不到这么决绝,放下所有红尘牵绊。没有想到「鬼脚七」真的走到了这一步。

佛学讲究出世,可以修心。当你迷茫烦躁或者抑郁的时候,学习佛学可以让你有勇气直面自己心灵深处,持续向内探索,让你更清明,获得心灵的宁静。

但是学习佛学也容易产生遁入空门的想法,如不及时调整,这种想法会越来越强烈,越学习越痛苦,当你在学佛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一种宁静和愉悦的状态,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世俗之事不得不面对。你要工作挣钱,要养家糊口,要去设计商业模式,每天要面对三教九流各种人物。一旦进入世俗,就发现你学的佛学好像毫无用处。本已宁静的心境很快就变得一团糟,你会有担忧、会有恐惧、会有开心、会有忧愁,这些都是没办法完全用佛学的智慧去解决的。

意识到这种迷茫和痛苦之后,很长时间我放弃了佛学,开始学习儒学道家、法家等等。这十年间陆续研究孔子荀子、孙子、王阳明曾国藩梁启超、南怀瑾等人的学术著作和传记,这期间读了《论语》、《大学》、《中庸》、《近思录》、《传习录》、《孙子兵法》、《道德经》、《商君书》、《中国哲学史》、《曾国藩全集》、《王阳明》等等。

后来我终于在王阳明这里找到了答案,让我逐渐开悟。

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梁启超曾评价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可见王阳明对国人影响至深。

王阳明少时沉迷于“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老。三十一岁之后,终于悟出老庄和佛教之不足,转而笃信儒教。

他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时因替大臣戴铣求情而入狱。当时戴铣因弹劾宦官刘瑾不成,反而被打入死牢。后来,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就是在那里,他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并提出“知行合一”说。

他三十九岁出任庐陵知县,历任南赣汀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在此期间,他先平定了南方叛乱,四十八岁时又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四十九岁时他创立“良知”说,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因有框定社稷之功,生前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追封为新建侯。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虽然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是陆九渊,但集大成者则在王阳明。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根据心中良知去行事。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让我开悟呢?

通过广泛阅读研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体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只能说是一点点认知,还没有入门),我总结为儒学修性,佛学修心,理学修行,知行合一“。

传统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内圣外王,着重道德和品行的修养强调立志,做人,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佛学强调个人内心的修炼,主张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推崇出世,通过禅修、正念、内观等方法修炼内心。禅宗认为万物由心造,定能生慧,通过戒定慧的修炼方式,提升专注力,聪明智慧就会提高,能力就会更强,身心也更健康。

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万事万物的原理获得知识。理学认为外界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行为,所以要研究世界运行的原理和规则,以求事事通达。「这里说的理学不仅仅指宋明程朱理学,还包括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计算机、物理学等等」

单独修习这几门学问,都存在一些不足,传统儒学缺少落地执行的路径,所以在春秋战国大争之世,孔孟都很难在政治上实现儒家的理想抱负。佛学侧重个人内心的修炼,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勘破红尘遁入空门。理学强调向外求索,通过外部知识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品德,但忽视了内心。

王阳明很好地把这几门学问进行了融合,而且经过自己一生的践行,最终实现道德、文章与事功的三达德。

阳明心学延续了传统儒学的脉络,同时融合了禅宗思想和方法,通过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将内圣和外王,修己与治人有机地融化在一起。

心即理强调修心,即向内探索。可以采用禅宗追求心性本体修行的功夫,包括禅修、冥想、正念等等。这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六祖坛经》、《正念的奇迹》,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关注当下,于一切住行坐卧处皆是禅。强调在生活中修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当我理解到这一点后豁然开朗,生活处处都是修行。通过禅修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看着念头的起落,看着情绪的来去,看着欲望的萌动,看着思想的初成,就像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一样,不判断也不期待,让自己时刻保持对自己当下状态的觉知,时刻保持专注力。以出世之心入世,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保持比较好的心态,比如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工作出现争吵时可以立刻觉知自己当下的状态及时调整,拥有更好的同理心等等。

致良知,即是通过修心参透人生道理,人生道理即是良知,也可以理解为你的人生理想。你的一切行为皆是围绕着良知展开。致良知是指导人生一切行为决策的指南针。如何树立人生理想,推荐大家可以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尤其是《大学》。古人上学必须先学《大学》,以明白儒家的学习方法和做学问的方向;然后再学习《孟子》,以激起自己的道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接下来再学习《论语》,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最后要学习《中庸》,以了解儒学思想的终极境界。

知行合一实现了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只有在行为上做到,才算真正的知道,这是阳明心学最大的成就。你不能只修心,只有理想,只学知识,还要在事上练,通过事上练习验证自己学习的知识。

阳明先生晚年特别强调“事上练”。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练,不仅是让我们通过做事去磨练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做事过程中磨炼我们的心。

人想要真正拥有强大的内心,除了在禅修独处时可以保持宁静,更要在日常处事时内心情感波动处去下功夫加以练习的。

光靠读几本圣贤书,听两句“人生哲理”,来个开宗明义式的顿悟。或在风和日暖、鸟语花香间做到气定神闲,一到处理生活工作事务就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难以应付,这里的顿悟都是假像。

所以无论是孔子、王阳明还是曾国藩,他们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理想,最终达到内圣和外王的巅峰境界。

我有一个朋友是国学爱好者,经常参加一些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在国学上花了很多功夫学习。每次见面也会谈一些最近学习的体悟。和他交谈几次后发现他的体悟大多停留在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上,没有进一步在生活工作中去践行。一旦聊到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却没有好想法或思路。

一个人的精进一定不只是在理论上,一定要事理双修,共同精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心路历程又必然由自己来证悟。我们要重视自身的体验,人生世事得自己体会过,才能够跳脱出书籍的束缚。书籍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书会教出不同的人,或者同样的说法会教出不同的徒弟?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语言只要说出来,就一定代表一个片面的观点。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名之为道”,就是实在不得已才用一个“道”来代表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学习了一个道理或知识后,要去行动,在事上练,通过事上练来验证这个道理或知识是否有用,是否真的学习理解了。这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还不是真的知道。

”事上练“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现在看完一本书或者学习到一个新理论后,就会立马去实践,去尝试,通过尝试来验证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让自己在认知和行为上可以不断精进。比如最近我看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就立马下载了flomo软件,使用flomo实践卡片笔记的笔记和写作方法,对自己的写作帮助很大。

「鬼脚七」先生也是如此,年轻时在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见证了阿里巴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事业取得成功后,转入自媒体,研究佛学,潜心写作,到最后出家。读他的文章,你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人生体悟,而不是无病呻吟,纸上谈兵。

自从顿悟到”儒学修性,佛学修心,理学修行,知行合一“之后,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思想通透后,很多原来纠结的事情一下就破云见日,豁然开朗。

因为,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