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神圣国土的使命:建立新时代的“精神支柱”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是负责研究西藏自治区党的历史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为党的决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该研究室的成立旨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西藏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他多次发表重要指示批示,关心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发展。2021年7月,******来到雪域高原,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看望慰问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他指出,要为实现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而努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前行。他们聚焦“四件大事”和“四个创建”,努力把******为西藏发展制定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卓嘎和央宗姐妹来自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因为他们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和那“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的坚定信念,于2018年3月1日当选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个荣誉背后,是两姐妹和他们的家人们为了守护祖国的土地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有一户人家,他们的名字是卓嘎、央宗和父亲桑杰曲巴。这三个人在1964年至1996年的30多年间,一直住在这片土地上唯一的一栋房子里。这栋房子不仅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桑杰曲巴是一位老民兵和老党员,他在西藏民主改革后,从农奴的身份翻身成了主人。这个家庭在这个偏远的地方,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祖国的变迁和发展。
桑杰曲巴是一位放牧守边的老人,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守护了34年。他从未离开过这里,常常对自己的女儿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离开了,这片土地就没有人了!”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两个女儿的心中,她们明白,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卓嘎说:“我父亲曾经在巡边的时候,一路上都会挂国旗。现在我们也要继承他的习惯,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这句话充满了家国情怀,也让人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尽管生活艰辛,但一家人始终坚持放牧巡边和挂国旗。这项神圣的事业让央宗和卓嘎分别在29岁和35岁时才成家。他们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第一位离开玉麦乡去上大学的人,也是第一位回到玉麦乡的大学生。央宗说:“当儿子毕业时,我希望他能继承我和老父亲的意愿,留在玉麦,守护这片土地。”
******在2017年给卓嘎、央宗两姐妹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发扬爱国守边的精神,带领更多的牧民像格桑花一样在边疆地区扎根,成为祖国领土的守护者和家园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现在的玉麦乡,依旧是一片安宁祥和的青山绿水,果香四溢,人们团结奋进,心系党的旗帜,成为西藏新时代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典范。据说,玉麦的面积很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家;但同时,它也很小,几十年来只有一户人家在这里生活。这个家族已经传承了三代,他们用坚定的守边护边精神,不屈不挠地奋斗,为雪域高原上的新时代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精神屋脊”的象征。
以下内容是对《雪域高原:建藏兴藏展鸿志 世界屋脊是家乡》一文的重新创作:
在中国西南部,有一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它就是雪域高原。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但是却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雪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和冻土区之一。这里的冰川、湖泊、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这里也是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他们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雪域高原的保护力度,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例如,修建了青藏铁路,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发展了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加强了生态保护,保护了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雪域高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的宝藏。我们应该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保护好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让它成为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来源:2023年第9期《党建》杂志
改编后:
来源:2023年第9期《党建》杂志(经过AI创作)
监制:苗遂奇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王碧薇
校对:朱琳瑄
制作:张 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