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骆驼祥子在如今社会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嘲笑。

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1、北漂祥子错失三个“风口”
我不止一次看到现代人对《骆驼祥子》的解读,有人开启上帝视角,认为骆驼祥子在“北漂”路上错失三个风口。
第一是没有借助金融手段。
祥子买的第一辆新车被乱兵抢走后,他决定重新攒钱买车。祥子忠厚踏实,车厂老板愿意提供低息借款帮他买车,拉车的工友也建议他,搞民间集资买车。但祥子性格保守,觉得多付了利息,坚持继续攒钱买车,结果雇主惹事,警察借机敲诈祥子,导致积蓄归零。
第二没有借助婚姻跨越阶层。
祥子做事勤恳、为人踏实,被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相中。虎妞年纪大、相貌丑,祥子不喜欢她,但虎妞用手段“生米煮成熟饭”,再加上自己身无分文,最终祥子只能屈从。但虎妞的父亲却不甘心家产便宜外人,卖掉车厂,远走外地去享清福。祥子只得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二手车,重新卖苦力。
第三是没有看见未来趋势。
拉车是苦力活,是夕阳产业,祥子的年龄会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差,一场意外或者疾病就足以让他瞬间归零。事实也确实如此:虎妞因为生孩子难产,祥子最终只能卖掉车子医治,最终彻底沦陷。
按照所谓“风口理论”的分析,祥子之所以人生陷入困局,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勤劳,而是没有抓住“风口”,从而跨越阶层人生起飞。

虎妞设计得到祥子
2、“成功人士”给祥子设计的人生路径
按照“成功人士”的设计,祥子的人生路径应该是这样:一开始就加金融杠杆,利用手头现有资金得到一辆新车,边拉客人边还贷。随后和车厂老板搞好关系,得到老丈人的财力支持,迅速将车厂做大,从拉车夫转型成为剥削阶级的一份子。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干脆脑洞开大一点:
祥子生活的年代是上世纪20年代,祥子应该迅速和当时的民国政府官员勾结,做官府生意,进一步扩大产业;十多年后,日本人占了北平,祥子应投靠汉奸政权,确保荣华富贵;日本人投降后,祥子则要与国民党接收大员勾连,确保发达——唯有这样才能抓住每一个风口。
1949年,祥子是不是该被人民政府枪毙了?
这样的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想要塑造的那个底层劳动者吗?

祥子被警察欺负
3、老舍对祥子只有同情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创作于1936年,他以一个车夫的人生遭遇为观察点,深刻揭露旧中国的黑暗,控诉军阀、官僚、资本家……统治阶级对普通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坏社会让人变成鬼——这是老舍先生创作初衷。
祥子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钱、没有社会关系、也没有接受过教育,他没有超前的眼界,但他本质善良、勤劳,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发财。所以他的梦想并不大:养活自己、找个喜欢的女人、经营好小家庭。
这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梦想吗?
祥子喜欢沦落风尘的小福子——由此可见,祥子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不高。
小小的梦想,无情的社会却根本不给祥子喘息的机会。
对于祥子这样的劳动者,作者只有深深的同情。

向旧车跪拜的出租车司机
4、祥子的追求就是普通人的梦想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那位朝着报废车磕头的司机:这位河南大哥之前卖过麻辣烫、开过大排挡,觉得“心里不踏实”,最终花钱买车跑出租。8年时间,这辆车陪着大哥跑了80多万公里从没出过事故,如今报废,大哥觉得旧车“对自己有恩”,他虔诚跪拜。
我相信,如果那辆洋车帮助祥子实现养家糊口的梦想,他一样会跪拜——向自己的努力、梦想致敬。
在所谓“成功人士”看来,这样的梦想实在是卑微。但对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有走捷径的渠道,能够实现这一梦想已是竭尽全力。
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码农……这个社会多数的劳动者,都跟祥子一样卖力气挣钱,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些许的生存空间。
抓住“风口”的是真英雄,但并不能说其他人就是失败者。
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精英”对祥子的嘲笑,是对普通劳动者的亵渎,也是对老舍先生最大的侮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