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本周回顾
02 反思
03 人际
04 想法
05 读书会
06 自我认知
07 读《看不见的女性》感悟
08 摘抄
01 本周回顾
1.周一上午发周记,剪视频。午觉2h,下午找导员,晚上看书。
2.周二上午看书,下午剪视频、研究养老院、去找心理健康中心、午觉30min。晚上整理筛选问卷、整理10月月记。
3.周三上午研究痘印、计划看医生。下午看书、keep。
晚上看《少年菀得》:把小人物的故事讲得很好,配乐很好听但搜不到。每个人物都很可爱,我觉得老师演得最好!
看多了偶像剧还以为女主会给男主补习,没想到是陪他训练。

??? 4.周四上午去一医院看痘印、复查视力、看牙、看痛经——难得去趟医院,把感觉不适的地方都看了一遍,省得留下疑问。但问题是没有留下报销单。

?
下午逛街好累,午觉1h。晚上看书。
5.周五上午刷视频,下午看书,晚上和很久没见的书友视频2h,交谈甚欢,很开心!发现现实并没有书中写的那么极端和残酷。
6.周六上午看书,下午整理表格新get一个excel技能,keep。晚上组织了10月第6场线上活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可惜找不到截图了。
7.周日上午看书,中午第一次体验兼职收银1h。午觉40min,发下周活动。

?
4:40-8:40发问卷,真累。
8.本周看论文0天,读书打卡7天,运动3天。听新闻2天,吃水果5天。
9.这周竟然没看论文。发1视频,7视频号。
10.本周周均入睡时间11:29,比上周早3分钟,有一天因为焦虑晚睡,还有一天太累了。
11.本周的开心:
(1)第一次在图书馆收到小纸条~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学妹。
(2)收到一位书友对我昨天书评中困惑的解答,没想到真的有书友会认真看我的书评。
12.下周计划:
(1)11:00前上床睡觉。
(2)运动3天。
(3)看论文2天。
02 反思
1.不要凡事亲力亲为,而是整合身边的资源,从而发挥最大效用。 ???
2.希望能沉稳,不急躁。但这点真的好难啊。 ?????
3.讲话慢一点! ???
4.下次遇到挫折记得微笑——滴!又增加一点经验值! ???
5.以后身体不舒服就早点去医院,不要自己在网上看!——然而每次身体不舒服时,都没时间去医院。 ???
6.刚开始做不好很正常,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
7.以后一定要坚持每天吃水果!比如一天两根香蕉。
8.一定要坚持看书,多视角了解世界。
9.晚上一定不要做耗脑的事情。 ???
10.累的时候真的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还要求自己学习,累的时候就休息。
11.当发现问题、有改变的想法后就要开始实施,一开始可能不会有很大成效,但今后可以不断优化改进。
12.感觉最近压力有点大,不知从何而来。
仔细分析下压力大的原因:
(1)焦虑未来成不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能力没达到理想的样子。
(2)难以接受自己的平凡——比较要强,比较自负,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
(3)难以平衡他人需求和自己需求——多关注自己,慢慢改掉讨好型人格。 ???
(4)总是给自己提过高的要求。 ???
(5)不想接受真实的自己,难以面对自己的缺点。
(6)引起我焦虑的很大原因就是那些消极信息,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从而引起恐慌,然而现实有时并没有别人描述得那么极端和残酷。
综上所述,这段时间太向外求了,太急于关注外界的变化或者信息,而忽略了关注自身。?
03 人际
1.在新的环境、面对新人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
2.不要因为有一些人很乐于助人地帮你就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帮你。
3.关注他人反感、抗拒的事,不要强迫别人。
4.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想当第一个。
5.得和身边的人学学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选择性不回消息——真的很无语,别人找我我及时回复,我找别人别人就选择性回复。
6.发现我导在未居高位时经常流露出对这些的不屑,现在升职后开始频繁在朋友圈分享所做的政绩。——在其位,谋其政。 ??
升官使人脾气变好?这是主动还是被动造成的呢? ?
04 想法
1.每次写周记、随笔、书评、原则都感到很劳神费力时,我就开始质疑做这些事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的时间可以休息睡觉干别的轻松的事啊。
结果是很好,但过程太难熬了。
2.看书的日子让我明显感到每一天的自己都有所进步。
3.天冷饿得快。 ???
4.发现只能吃食堂里头的饭菜,吃食堂外面的饭菜,容易拉肚子。 ?????
5.看了炽道预告片也想谈姐弟恋了,还羡慕金晨的肌肉,我也得锻炼身体了! ???
6.离医院近的时候没想过去医院看看病,想去医院的时候又发现离医院很远。
7.火龙果是真的促进消化,通便。
8.实体店买的香蕉都比网购买的香蕉要甜。 ???
9.唇膏的保湿效果太强,涂在脱皮的地方马上就好了。
10.小米客服真不错,24小时接听,回复也快。 ??? ?
11.发现我的周末比平常还忙。
12.发现看多了书的副作用是了解世界的残酷后,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
13.看病后的感受:
(1)市级医院的普通号明显比省级医院的普通号宽裕很多,患者也少很多。
(2)310一颗牙?中药咋那么苦?
(3)突然发现看病的医生都开两种以上的药,那怎么能判断是哪一种药起的作用呢?还是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的呢?
05 读书会
2022.11.19《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活动复盘:
1.有2位书友报名,1位群内书友,另一位的群外书友,都是第一次参加。但最后有1位书友临时有事没来。
2.认识了1位大哥,听了很多故事,有机会可以去他们那组织活动,开心!
3.线上活动适合人少,现在成了每周和一位随机书友聊天。
06 自我认知
【6.1】优势or现有好习惯
1.我这行动力真强。
【6.2】劣势or现存问题
回顾这三年的班长经历,自认为尽力了,但也有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
1.做事太独立,很少求助、与他人沟通。
2.与其他班委和同学们沟通很少。
3.最关键问题:没复盘。 ???
4.与他人协作、管理。
【6.3】特质
1.没睡醒时状态好差,大脑明显迟钝些、运转慢了。
2.天冷了,每到下午想运动的时候就肚子饿。
【6.4】主动的改变
1.改变:不在几块钱上斤斤计较,体验了付费存包、没买月卡直接骑车。
【6.5】无意识的变化
1.当班长后,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很懵,不知所措,但也锻炼了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 ???
2.我又要飘了啊,有人请我去做特邀嘉宾,还有出场费。
3.过了爱慕虚荣、靠外在彰显个性的阶段 ???
【6.7】未来的方向
1.刚看了一篇推文,可以作为我的写作模仿对象。等我把书评全部整理完之后,开始尝试仿写。 ???
2.两个方向:仿写、翻转课堂。 ???
07 读《看不见的女性》感悟
一、
之前看《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时就关注了这本书,最近心血来潮想看看。
引言像一篇文献综述,引用的文献比较新,有很多近五年的文献。
讲述了性别数据缺口的来源和影响:我们把很多事物默认为男性,最明显是在语言上,“男女平等”中“男”位于前面,常用的代词“他、他们”。
很多人物形象更多地被解读为“男性”。
女性人数明明占据人口一半,却被视为小众、少数群体。
更气人的是女性取得的大量成就全部归于男性。
让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瞟了几眼的一篇英文文献,标题大意是“男人是万物之尺……”。
我觉得可怕的是如果没看女性主义的书,我很难意识到现存的不公正、区别对待和歧视,因为太习以为常了,没觉得有问题。
更可怕的是,甚至还有些女性觉得,这么多年了都这样过来了,为什么要去改变革新?
最后,我得努力让自己成为领导者,才可能会对这个世界有一点点的小改变。
二、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讲了2件事。
1.清扫积雪的性别歧视。
最初清扫积雪只扫交通干道,不扫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而女性出行更有可能步行、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此举对女性极大不利。
后来改变扫雪顺序后受伤人数减少,实则提高生产力。
原因有2点:
(1)规划制定者是男性,所以只从自身角度思考,根本没考虑到女性。
(2)认为女性很麻烦,要求太多。
我的想法:
(1)发现原来换乘免费是更方便了女性啊。
(2)很多新举措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很完美的。
2.有小便池的中性厕所
把男厕所和女厕所换成了“有小便池的中性厕所和有隔间的中性则所”,此举公然展示了对女性的漠视,增加了对男性的服务。
原因有2点:
(1)厕所面积对半分配,但男厕里既有隔间又有小便池,导致容纳的人数更多。
(2)女性由于生理构造,如厕时间比男性要长。
从而延伸出城市规划并没有考虑到女性遭受性侵犯的风险。
最典型的是在公共场所面对的性威胁,除开严重的犯罪行为,更多的是感到不适的男性行为,如被盯着、偷摸身体偷拍裙底等等。
让我想起了10月刚通过的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中首次对性骚扰进行明确界定,是很大的进步,鼓励受侵害的女性马上报案。
最后,作为占有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有权平等享有公共资源,所以必须停止在设计和规划上排斥女性。
这本书用数据支撑,很有说服力,也很客观。
原来这本书是19年出版的,今年才译成中文,时隔三年,怪不得研究比较新。
三、
第2部分职场的第一个话题:女性做的无偿工作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即使在花钱外包的富裕家庭中也是如此。
从而延伸出来的问题:带薪产假的必要性。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女性所做的大量无偿工作,并采取相应举措。
我的想法:
1.北欧那些国家的福利待遇真好啊,最典型的是体现在性别平等上,性别差距很小。
2.想起了《俗女养成记2》中的话:“不婚不育是你现在最大的人生优势。”
四、
第2部分职场的第2个话题:优绩主义看似是根据能力论英雄,实则潜在的思维是认为男性更优秀。
以后要给自己不断地自我暗示:女生就是更优秀,女生就是更有才华。
要成为世界的主角,才有可能改变世界的运行规则。
在猜想:有没有一种介于典型男性特质和典型女性特质之间的性格类型,而这种类型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呢?
我的想法:
1.我突然发现不管在男性多的工作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等)还是女性多的工作领域(如教育),实则都是男性更受欢迎、更有优势。
2.发现看多了书的副作用是了解世界的残酷后,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
五、
第2部分职场的最后2个话题:
(1)亨利效应(简称)
职场的很多设置都是以男性数据为标准:比如办公室温度、服装尺寸、工具和设备……乃至大量研究集中在男性主导行业,女性的数据很少被关注。
需要更多的女性高管出现才能被关注。
(2)女工的困境
贫穷的工人阶级,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因此只能被迫忍受很多不合理、不合法条约。而女性因为性别,受到的压迫更多,比如性骚扰。
仔细想想现在好像也是如此,因为你不做多的是人做,所以才会有各种状况盛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女性做的工作并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不管是无偿还是有偿,都是社会和经济的支柱,必须得到重视。
六、
第3部分设计的2个话题:
(1)农业工具围绕男性的需求设计,并不适合女性,导致女性的劳作产出小。
原因是:
1.设计者根本没考虑过女性的需求。
2.设计者觉得女性应该主动适应,而非让设计者主动改变。
3.有选择的情况下,部分受教育较低的女性依然选择了对身体有害的劳作方式。
我的想法:
1.发现希拉里做了不少有助于女性的实事,比如力图缩小全球性别数据缺口、成立全球清洁炉灶联盟。果然,只有当女性身居高位,才有可能极大地推动男女平等。
2.当发现问题、有改变的想法后就要开始实施,一开始可能不会有很大成效,但今后可以不断优化改进。
(2)生活用品依据男性需求设计。
比如:钢琴键盘、手机尺寸、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语音识别、图像数据和文本库。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手机尺寸,现在的手机越来越大,已经完全做不到单手操作。
因此,看完这一章马上打电话给小米人工客服建议手机的尺寸应该考虑女性手掌的大小,但不知道啥时候能落实。
七、
第3部分设计的最后1个话题:
消费产品缺乏女性身体的数据。
比如智能手表、vr头盔的尺寸和视觉效果、汽车驾驶位的标准座椅位置,只使用了男性碰撞测试假人。
如果工具、用品不适合女性使用,会导致女性的工作效率更低,最终影响生活质量——更贫穷、更脆弱。因此,设计者需要多考虑女性的需求。
最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女装口袋设计得太小了!而手机又那么大,导致必须带包出门,很麻烦!
08 摘抄
来源于《看不见的女性》
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通常只剩沉默。
一旦你意识到,“不加说明就是男性”这种思维定式植根于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语言本身,就不会惊讶于它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思维。
只是她们没有“广泛的知名度”,因为还没等到一个女人死去,她就已经被人遗忘——或者,还没等到她死去,我们就把她的作品划到了一个男人的名下,使其成为性别数据缺口。
实际上,这些所谓事实一直在欺骗我们。它们是扭曲的,因为未能对另一半人类做出解释——至少不能以我们半真半假的言论来解释。不能解释,就会导致数据缺口,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发生了腐坏,助长了男性普遍性的神话,而这才是事实。
数据缺口导致占全球一半的女性被定义为少数群体,拥有一种特定的身份和主观的观点。在这样的框架下,女人就被设计成可以遗忘的、可以忽略的、可有可无的存在——在文化上、历史上、数据上,都是如此。因此女性就成了隐形人。
他们并没有刻意排斥女性。他们只是压根没有想到这些,没有考虑女性的需求是否会有所不同。
“针对出行妇女的性犯罪(凝视、碰触、摸索、射精、暴露生殖器和完整强奸)是一种被严重漏报的罪行。”
这种不平衡很早就开始了(5岁小女孩做的家务活都比她们的兄弟多得多),并且随着她们年岁而加剧。
问题是,女性不可能毫无负担。只不过她们做的工作别人看不见而已。
他没有想到,他不需要周五请假,原因不在于他比他的女同事更优秀,而是因为她家里没有一位全职太太。
一些人认为,是女性自己选择了被集中划分到低收入岗位。但这种说法很可笑,因为根本没有合理的选项,若非如此,她就只能任由孩子没人照看,家务没人做了。
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养老金政策一样,这一政策犯了一个标准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对女性从有偿劳动中抽出时间从事无偿照护工作进行补偿。
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女性的无偿工作,所以它们才被低估吗?还是因为我们低估了无偿工作,所以它们才没有被看到?
由于政策忘记了一半人口可以而且往往会生育女性失去了工作。
没有政府强迫,男人是不休陪产假的。
人们喜欢把被认为是由男性完成的研究与“更高的科学质量”联系起来,背后也可能是男性默认思维在起作用:这可能是纯粹的性别歧视的产物,但也可能是把男性视为普遍、把女性视为小众的思维模式的结果。
才华偏见是一味可怕的毒药。
没有表现出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他的女学生不喜欢计算机科学。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偏见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你不收集数据、不花一点时间来建立基于证据的程序,你就将盲目延续过去的不公正。
我们继续依赖对男性的研究数据,就好像他们能同样适用于女性。
我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传统上有女性主导的行业中的风险,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工作通常是妇女家庭工作的延伸(只不过规模更大,因此也更繁重)。但是,职场女性的数据缺口不仅出现在女性主导的行业。
只要设计师从最基本的缩小性别数据缺口出发,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所谓的性别中立产品到头来只“适合所有男人”,这种做法对女性不利。
女性在购买产品时支付了与男性相同的价格,得到的服务却较为逊色,这不仅不公平,还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某些女性需求是男人不会考虑去满足的,因为这涉及男性根本不会拥有的体验。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这种需求,那么要让他相信这种需求客观存在,就并非易事。
技术开发人员甚至忘记了女性,尽管她们可能是潜在的主要客户。
最终我们会得到什么技术,完全取决于谁在做决定。#秋日生活打卡季#
全文6070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