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岁月(后记)(六)
盐城中学同学、校友,群友点评摘抄(中)
《大学岁月》读后感
我回来了!带着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别子,四年寒窗苦读。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首批录取,也可称文革后第一批大学夲科生,好人回来了!
我回来了!昨天还是高校的学生,今天我成了高校的教师!功成名就!
我回来了!第一时间向发妻发出:玉洁,我毕业了,回来了!你丈夫是最棒的!谢谢你四年来为家庭,为孩子,为父母作出的辛勤付出!
我回来了!我要在盐城的大学教育事业上奉献我的知识,贡献我的力量,实现我的理想,抱负和担当!
我回来了!这声音响彻苏大校园,在向母校告别。这声音穿过长江,在向苏北挺进。这声音响彻盐城上空,盐阜人民的儿子,四年的大学生活,该是回报的时候了!这声音洪亮又自豪,激情又豪迈!我要甩开袖子大干!我要奉献盐阜乡亲!
一句“我回来了”,落下了大学生活的幕布,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此时此刻,一家子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
我要为培坤先生的大作《大学岁月》叫好!要为他鼓与呼!同时也作一些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部八万多字的小说《大学岁月》结尾很好!也是我想要的!
其次,一位盐中六六届高三校友,一位年满三十的已结婚生子的我国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师,又在他退休十多年后,七十多岁的今天,拿起笔,写下了那么长的感人肺腑、感天动地的《大学岁月》小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写作,由起初的思路给自己留下些回忆,给儿孙晚辈留下些记忆,到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一部好的作品自然会引起相应的呼应的。我竟成了这部小说的忠实的读者。拿时髦话说,成了粉丝。以致我在作品发表后,每天都自觉和情不自禁地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成了我每天的晨读必读。我不敢想象,读完了培坤的《大学岁月》后我还能再读些什么?真希望再写一部《后大学岁月》或者是《执教岁月》。这样培坤兄的《知青岁月》、《大学岁月》和《执教岁月》三部曲就完整了,完美了。就是一部人生三部曲!
培坤先生在七十多岁,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这在当今文学领域是少见的,尤其是在业余文学创作领域更是罕见的!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好人精神!好人是一生平安的!作为串场晚晴群的群员,好人的作品已不属于他自己的了!他把全部的爱和热情,热心地奉献给串场晚晴群,让它成长,为它宣传。就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串场晚晴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疑,培坤先生树了个很好的榜样!
当培坤先生完成了这部史诗般著作,终于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徜徉在苏州中心和金鸡湖畔。老人家望着高耸入云的大楼,望着碧波荡漾的金鸡湖,昔日的姑苏已今非昔比。感慨万千!当年我回来了,回到了盐城。如今又回到了难忘大学岁月的苏州,成了新苏州人。脸上露出了满意、自信的笑容。心情无比轻松,胜似闲庭信步!
——邱丕民 (盐中老三届校友,串场晚晴群群友)
吉老师的中篇小说《大学岁月》,描写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前些日子,我因为骑车不小心摔了一跤,卧床休息,正感觉到困顿无聊的时候,看到了吉老师的中篇小说《大学岁月》连载,每天一集,内容精彩,一下子吸引了我。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不同于现在,由于中断了十一年高考,他们中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中的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本身就有故事。吉老师又是过来人,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整整十一年,终于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了大学,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小说经过吉老师的精心构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这一届大学生的艰难困苦、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可以说,这一届大学生是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因为恢复高考,薛松才有机会跨进大学的门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党和 政府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才有了薛松的妻儿以及岳父岳母的返城。因为党明确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了十二个家庭困难、年龄偏大的大学生“本改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小说客观地讲述了这一届大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读了让人振奋——把十年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们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向社会做了最好的回答。小说中不乏有情感方面的故事,有的同学成了恋人, 像李亚兰和陈军山;有的同学互有好感,因为家庭的原因,成为要好的朋友,像谢小林和钟承;小说着墨较多的讲述了大学辅导员韩梅和大学生洪岩的情感故事,两个年龄相当的年轻人亦师亦友,有着共同的梦想和追求,通过刻苦学习、互相激励,一起考上了研究生。虽然故事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看到韩梅和洪岩的恋爱约定,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一定会在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令人羡慕的伉俪。
中篇小说《大学岁月》三十三集今天全部结束了,让人看了意犹未尽,期待吉老师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张正华 (串场晚晴群群友)
《大学岁月》记忆永恒
十年沉浮,终圆大学梦。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共和国的骄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走进校园后是什么样的状态?吉培坤先生新作《大学岁月》,一幅全景式的扫描展现在我们眼前。
追剧般的读完,和薛松、洪岩、韩梅等人物每天相处在一起,现在居然有了一种要分手的感觉。略微一想,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吧。
碍于篇幅,人物塑造的不多。但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作者采用记实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他们学习、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尽管发生一个校园,相信是当时所有大学的一个缩影,因此这部小说是极具历史价值的。
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生活世俗化的描写,人物情节矛盾化的冲突来体现大的场景和大的时代,而这部小说采用记实的表现手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也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感谢培坤先生,在古稀之年还在逞少年之勇,给我们奉上了呕心之作,这,就是那一届大学生的风范吧。
——周忠良(串场晚晴群群友)
预祝《大学岁月》早出版
闻鸡舞,
挑灯战。
大学岁月,
完美收官。
展现新三届,
著书八万言。
求知无畏艰辛,
考研不惧困难。
满腹真情说旧事,
一腔热血谱新篇。
频频传,
纷纷赞,
预祝大作早出版。
——徐 杉(盐中老三届校友,串场晚晴群群友)
吉老师用他的才华和心血终于将三十三集的中篇小说巜大学岁月》完整地奉献于读者了!
按理说,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应尽可能地活得轻松些,不必为难自己。可吉老师却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废寝忘食地赶稿,其精神何等可嘉!
我知道教授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一是自己就是故事的亲历者,有东西写。二是四年的大学生活积累了许多的故事,太想和别人分享。三是源于一份责任,想让人们了解这群大学生当年的大学生活状况,当然也想让历史记住这群大学生。
小说真实地反应了当年江南师院一群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这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由于文革,大学多年停招,他们早已过了上大学的年纪,有的甚至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圆他们的大学梦,为了自己的前程更加美好,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这是一群勤奋学习的大学生!从课堂到图书馆,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点点知识。这是一群关心政治的大学生!在一次次讨论、辩论中,明辨了是非,捍卫了真理。这是一群负重前行的大学生!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少数人不得不无奈地中断学业,提前毕业。这是一群重情重义的大学生!环境变了,身份变了,但对爱情的忠贞始终没变!
面对他们求学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力,我的心是沉重的。当小说结尾薛松在车上大声喊道:延城,我回来了!玉洁,我回来了!我顿时轻松起来!激动起来!家乡迎来了优秀的学子!玉洁迎来了亲爱的丈夫!
美好的明天在向这群大学生招手!
——陶玉琨 (串场晚晴群群友)
年逾古稀的吉培坤老师倾心撰写8万多字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中篇小说《大学多月》今天完美收官。整部小说描写了恢复高考首届77级这个特殊大学群体在校时的学习和生活。
小说文字优美,结构布局新颖,人物设置巧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中间还将国家和社会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串连起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很完整、很精彩的历史画面。
吉老师为写这部小说确实动了脑筋,花了心血,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禀赋和责任,祝贺教授在有生之年完成存在于心中多年的夙愿。
——孙方红 (串场晚晴群群友)
读《大学岁月》,心潮起伏,很是感动。不仅是感动,同时又作了思考。过去,春天我们曾经的小吃叫“韧珍”。名称书写是否准确待说。每年仲春时节,风和日丽,农民挑着担子卖“韧珍”。当接过食品时一股青香朴鼻而来,吃到嘴里很有咬嚼,隐约一种甜美。真是一种时鲜美食。
可曾知道,这时卖“韧珍”的农民都是无奈之举。三春头上,陈粮已断,新粮未接。饿久的肚子需要充填,唯有刚灌浆不久还在生长的麦子刚好能吃。就用手把麦粒捋下来,用石礳制成螺蛳式的小矻嗒,捏成长型团式咬着吃。殊不知“韧珍”好吃却是农民的无奈之举。这样吃法是解决了眼前的饥饿,却大大减少当年的收成。
两事相联,考上梦寐以求的本科,却拿了大专文凭提前回家,只是先顾眼前。这批提前毕业的学生达到百分之十二。这是旷世奇闻,也是特殊年代特殊产物。“文革”祸害害人不浅。我们的老邻居田作民也是这种情况提前毕业的。当然了,这种情况也不会再有了。
——孙继中 (盐城老三届知青,上海情愫群群友)
过去的经历难以忘怀,只有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亊,才能有切肤之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中,只有珍惜当下向前看,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石松龄(上海情愫群群友)
(未完待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418.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