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沉浮几多,皆因心上心下
——萍的自省(心理案例综述和分析)
国庆放假,在萍期盼很久,本想假期多好,大家谈谈说说吃吃玩玩,其乐融融,分享开心,大家愉悦,也趁机弄点好吃的款待家人,却搞成食物中毒…….
昨天她看到以前同事某熟识的人家二女儿结婚一事,既高兴于他人的幸福,又遗憾于不能参与亲侄孙的婚礼,而这早在年初就预备好了参与的。
她很是释怀于外甥女的通情达理:没事,下次一定来我家看看。心生羡慕和佩服。这样的感觉跟朋友D和Z相处以及和其它同事或朋友相处时,也有这种舒服畅快心悦。
夜深辗转,萍终于还是起来吃了安眠药,重新躺下虽不能进入深睡,但总算能迷糊上,晨起洗把凉水,头还算清醒,只是拷问还在进行:为什么每每到该拐弯时,该承认时,该回下时,该道歉时,该认输时……总是硬顶着、撑着,来狡辩,来躲闪,甚至寻借口,而这一系列破绽百出,心下也知道,实际遇事时又总是这样。观看阿德勒的心理学书,明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自卑心理在作祟——生命最初阶段的胆小、羞怯,没有习得勇气或很少习得勇气。而这是充满危险的事,因为胆怯的同时是得到小心翼翼地照料——被家长或老师作为优点大势表扬,胆怯得到进一步强化。而这遇上困难时,会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发展出对生活有用的一面,比如努力向上证明自己不是懦夫,还有就是逃到生活中无用的一面,即用成为别人负担这一优越目标掌控他人,而后者的可能性极大。
这样的人在跟小家庭和至亲血缘关系的人相处时,常会表现出要成为他人负担,占有优越目标掌控他人。跟家人以外人相处时表现会好很多,因为此时更多的是讨好型人格占了上风——顺从为主,一旦牵扯到熟悉领域亦能侃侃而谈。
萍想:可怕的是这样带进家庭的是沉闷不轻松,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时自然带上这种模式,孩子从小习得的也是这种模式,自然遇事会硬着头皮上找借口而不会骑驴下坡,顺势而下,坦然接受现状,安于和享受现状;可喜的是这样的模式在打破,新型模式在重塑。
分析:来访者意识到即是改变的开始。帮助来访者意识是心理咨询者的职责,关键点的寻找靠智慧和知识以及阅历和经验。人格原型怎样正在错误地影响他生活中的所有情况。
首先寻找来访者早期记忆,三四岁左右捡到二分钱还是一分钱的硬币,交给奶奶,赢得的赞扬;拎篮子挑草,本是孩子的无心模仿,父母亲大力表扬懂事;不吱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只用表情表达,被誉为懂事得很。于是加倍地勤劳以赢得父母的赞扬,而把所有的不满全都掩藏起来,久之委屈也不成为委屈,即使遇上暴力欺辱也选择扛着,因为担心被誉为不懂事。后来社会意义上他获得了成功,但内心却一直紧张着,因为他对自己的成功是怀疑的,而这种怀疑又被一种优越情结所掩盖,优越情结其实是一种优越姿态。在家庭生活中,家人比他弱,他可以在他们面前以征服者的样子出现,一旦他这个征服者的地位受到威胁,他就会极力抵抗。
这包括工作朋友相处和家庭生活中的嫉妒,而嫉妒本身就是一种巨大而深刻的自卑感的结果,嫉妒是害怕无法控制他的同伴,预期自己会被再次取代的人有关。这样一看会发现,还是跟早期记忆有关,是人格原型导致。
寻找根源的过程一定曲折困难重重,因为有心里阻抗等等因素,引领而不是直接告知,让来访者自己觉察。
找到人格原型后,如河改变?其实也就是觉醒后如何改变,一定是给予信心和勇气,鼓励而不是责备和批评。说到底,是人都会有自卑情结,这不是优缺点的问题,而是成长早期的模式问题,不是谁的过错,更不需要谁来背锅,一定是为了自身更健康,身边人同事家人更和谐地相处。
适当地教给办法也是必要的。比如再次遇上被否定被拒绝被质疑时,“我可能记错了。”“对不起,我的人格原型跳出来了。”“你说得没错,幸好你及时指出。”等等,延迟三秒钟再次发表观点,还有就是不能满嘴跑火车,知道自己的人格原型,知晓自己的自卑情结,一旦跑火车,就不可能不成为脱缰野马,最终肯定让所有人不欢而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