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机关党支部自身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提升机关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期,我们围绕“加强机关党支部自身建设”这一课题,通过梳理工作台账、开展座谈交流、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XX机关党支部建设的现状、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XX机关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密结合机关党建工作实际,在建强组织、抓好学习、带好队伍、服务群众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机关党支部自身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压实主体责任。坚实的组织基础是党支部战斗力的根本保障。机关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按照组织程序成立了XX机关委员会,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和党委委员,第一时间明确了组织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为有效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机关党委研究制定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考评细则》和《考核评价实施方案》,清晰界定了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党支部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及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形成了机关党委抓总、党支部具体落实、党小组跟进学习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政治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筑牢思想根基,提升理论武装水平。机关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党委会、党支部会的“第一议题”,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入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中,为每名党员配发指定学习书目,定期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依托“三会一课”制度,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个人自学、研讨交流、观看红色影片、参观革命旧址、开展党员述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加深党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为确保学习成效,建立了“每课有检查、每周有问教、每月有点评”的闭环式教育管理制度,并将学习成果纳入支部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标准。各党支部积极创新学习模式,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专题学、聚焦主题的研讨学、习语点读的相互学、先进典型的引领学、红色教育的感悟学、攻坚一线的实践学等“六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穿插开展“饭前小广播”“会前小练兵”“睡前小课堂”等微学习活动,并鼓励普通党员走上讲台分享学习心得,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富活力,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三)激发队伍活力,展现党员良好风貌。机关党委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机关内部营造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浓厚氛围。为激发党员队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定期组织各支部赴XX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参观见学,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队誓词等政治仪式,激励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坚持“开门抓党建”的理念,结合省直机关“双百共建”活动,与XX街道XX社区等地方党组织开展“联学共建”,在交流互动中积极学习地方党建及业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共同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有效促进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此外,为丰富党员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标准建成了党团活动室、廉政文化长廊,并开设了“机关影院”“党员俱乐部”“机关健身房”等功能区。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迎新春”联欢会、“芬芳机关”妇女节主题活动,组建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走等兴趣小组,并成功举办了两届机关运动会,开设了瑜伽、健身舞等培训班,极大地提振了机关党员队伍的士气,增强了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践行根本宗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机关党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为更好地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程序和组织原则,民主选举产生了首届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建立了工会经费专用账户,明确了预算标准,并配备了专职会计,构建起一套管理有办法、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督、职责有追究的工会经费规范使用制度。工会组织始终以“关心机关党员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己任,严格按照标准为工会会员发放节日慰问品,并认真做好会员婚育、生病住院等时期的慰问工作,让党员干部职工切实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机关党支部自身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生活质效有待提升。调研发现,部分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程序、轻实效”的现象。虽然“三会一课”等制度能够按期执行,但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组织生活会满足于程序走完、材料备齐,但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辣味”不足,存在以工作建议代替思想交锋、以相互“点赞”代替相互“揭短”的情况,未能真正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从数据上看,尽管机关党委层面要求对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量化管理,但部分支部对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平均出勤率、党员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和分析。
(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尽管机关层面推出了“六学”模式等创新举措,但在具体落实中,部分党支部的党员教育方式仍然较为传统,习惯于“开会念文件、培训请专家”的固有模式,互动式、体验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不足。教育内容上,有时存在“上下一般粗”的情况,未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知识层次党员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滴灌”式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在党员管理方面,多侧重于参加会议、缴纳党费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对于党员在“八小时之外”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社交圈子等方面的了解和引导不够深入,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有待加强。这导致部分年轻党员觉得组织生活“枯燥无味”,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三)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深入。“党建业务一张皮”是长期以来困扰机关党建的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机关党委和各支部都在强调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但在实践中,融合的路径和抓手仍然不够清晰、不够有力。部分党建活动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就党建抓党建,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比如,主题党日活动有时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未能紧密围绕本单位的业务重点、改革难点、服务堵点来设计和开展。在考核评价上,党建成效与业务实绩的关联度不强,未能完全建立起以业务发展成果检验党支部工作成效的评价体系。这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仍然将党建工作视为一项“软任务”,未能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四)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尚需健全。近年来,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各党支部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但从长远来看,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当前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被动式”“零散化”的特点,缺乏一个系统性、前瞻性地发现和响应群众需求的制度化渠道。比如,对于群众需求的收集多依赖于党员的个人观察或上级交办,缺少主动深入基层、定期走访、系统梳理的“需求发现”机制。服务效果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多以解决问题的数量来衡量,而对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持续跟踪问效关注不够,未能形成“需求收集—精准派单—跟踪落实—效果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这使得服务群众工作在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上受到一定限制。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着眼于推动机关党支部自身建设全面过硬、全面进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聚焦提质增效,严肃规范组织生活。一是建立党建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过程记录和数据化管理。平台应具备活动签到、会议纪要上传、学习时长统计、党员互评、满意度在线测评等功能,将支部工作的“软指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硬数据”。截至2025年9月,机关各党支部已累计召开组织生活会70余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近1500场次,参与党员超1.1万人次。未来应通过数字化平台,精准分析党员参与率和满意度波动的原因,为优化组织生活内容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会前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谈心谈话;会上要引导党员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