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代表在政协常委会会议大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13篇)

参会代表在政协常委会会议大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13篇)(范文)

目录

1.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3
2.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5
3.大力提振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6
4.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
5.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9
6.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1
7.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2
8.深化文明探源和边疆考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4
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跃上“高峰” 16
10.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 18
11.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20
12.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2
13.强化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4
14.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26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建议:准确把握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要求,统筹做好中长期目标和远景目标的有效
    衔接。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同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增加基础研发投入,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性要求,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编制规划的战略基点。更加突出宏观政策积极有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夯实消费增长基础。更加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等方面投入。更加突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十五五”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独特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赋能和应用。
    加快开发行业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分行业组织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内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垂类智能体,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智能化等各个环节,在“两新”支持政策中的设备更新专项中单列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推动企业间、行业间进而全社会层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建议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数据、企事业单位掌握的个人数据的权属,按照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等不同属性,在保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行数据开放和共享。
    发展多品类机器人推动智能化产品落地。建议基于我国丰富的制造业门类和广阔的消费场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现有的程序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开发具有更多智能的服务机器人。

大力提振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十五五”时期大力提振消费须在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意愿、拓展消费场景、扩大消费供给等方面多措并举。
    提升消费能力。首先要稳住就业,让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工作的人有获得收入的机会。千方百计把稳企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扩大相关专项贷款支持范围、加大失业保险返还力度等措施,继续加大企业稳岗力度。继续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水平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
    提振消费意愿。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入力度,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大力支持兴办质量高、方便接送的托儿所、幼儿园,尤其是嵌入社区和单位的托儿班。
    拓展消费场景。顺应青年人的消费文化、消费风尚,打造更多具有社会体验和情感的消费场景,满足有收入、愿消费群体的现代消费。
    扩大消费供给。一方面继续放开准入,规范鼓励外资、民资、合资企业兴办医院、康复中心等。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国家对养老、卫生、教育等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建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大力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健全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定位合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活动组织机制,加强政策协同。
    分类部署实施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重大战略任务。持续加强“卡脖子”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紧扣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锚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发现和支持,力争取得一批新技术重大突破。
    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推动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加快构建颠覆性技术“全生命周期”培育新范式,完善适应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保护科技攻关成果。
    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培育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新的系统性挑战。“十五五”时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议:
    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学龄人口阶段性增加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建立国家和地方层级的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通过托幼一体幼儿园建设、优化高中阶段办学资源等措施,有效应对渐次到来且分布不均的基础教育入学高峰。有效扩大现有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以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峰就学需求。
    着眼长远,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出发优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根据学龄人口规模变化,适时对各类教育配置标准进行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大教育教学投入,鼓励学校开展小班化、个性化教学。
    优化结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前瞻研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类型、专业、层次和素质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类型及层次结构的统筹优化和动态调整。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时期。建议: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乡村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推进“种业芯片”攻坚,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发展定制农业、共享农场、农产品电商直供、体验式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
    着力健全要素保障,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探索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完善数据要素规则,制定农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确权授权规则、安全流通与价值评估体系。创新金融支持工具,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好宜居生态家园。强化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资本和技术向绿色低碳农业领域聚集。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智慧系统,发展农业碳汇智能监测与交易。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网络,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议“十五五”时期,着眼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让民营企业在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瞄准以县带乡行动方向。立足县乡村全域及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探索建立“联县包乡兴村”梯次结对机制,健全完善项目信息库,衔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和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强化企业发展特点与城乡资源禀赋的适配性结对。
    强化产城互促政策导向。加强部门协调、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重点将县域富民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纳入政府扶持范围。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障碍。优化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坚持共建共享价值取向。统筹发展产业与带动就业,完善产业扶持与吸纳就业挂钩机制,鼓励企业依托县城内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实施更多“造血”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就近就业和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统筹企业效益与农民利益,如探索村集体、农民以“项目合伙人”方式嵌入产业链价值链,持续获取增值收益。
    激发由内而生参与志向。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营造合力促融合、致共富的氛围。
    

深化文明探源和边疆考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十五五”时期,应进一步挖掘和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拓宽研究范围。在编制“十五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时,重点关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等关键问题,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大对边疆地区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和重点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支持力度,提升边疆地区考古研究和展览展示水平。
    深化先进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协同。推动“十五五”时期文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边疆省份集约建设一批区域性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提升考古科技成果转化、考古科技创新、考古设施建设和装备配置水平。指导部分高校结合实际增加边疆考古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大文物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提升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集中力量开展边疆考古研究与展示工程,建立海陆兼备的中国边疆考古学术体系。研究设立国家考古资料整理和出版经费专项,支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边疆考古等高水平研究报告出版。畅通“请进来”和“走出去”渠道,拓展国际学术交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跃上“高峰”

    近些年文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大众文艺的崭新面貌。人人参与文艺创作,既表明人民生活的变化,也让文艺创作的主体发生位移。其所标志的文艺与人民、与时代、与传统等重要论题的变化,为文艺高峰的创造打开了宏阔视野。建议:
    锚定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健全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探索设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荣誉制度和表彰奖励项目,增强文化人才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让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文艺大奖的评审体系改革,吸纳新文艺群体的创造成果。坚持“普及”和“提高”并举,让优秀文化成果有效抵达基层,全面提升国民对文学艺术的认知能力与审美水平。
    坚持长期主义,从民族文化发展大局着眼,有效抵御功利化、物欲化。以更加包容、开阔的胸襟,发掘民族精神之魂魄,吸纳世界之长,创造中国审美的新境界、新高度。既要让有品质的文艺成果不断经受人民检验,也要与世界交流。以国家或学术机构名义,设立世界级文学艺术大奖。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

    “十五五”时期亟须将人口高质量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构建支撑体系,激活发展动能。建议:
    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深入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在国民经济规划、区域布局、产业政策中,前置人口要素评估机制,推动人口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促进人口规模优势向质量红利跃升。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优化生育补贴、生育休假等制度安排,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强化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口健康、教育、技能和素质。
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形成与常住人口挂钩、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