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驰而不息纠“四风”、担当作为树新风、以优良作风为园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党课,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温和深化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持续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奋力谱写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提供最坚实、最可靠的作风保障。
当前,我们园区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处在我市“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战略布局中担当作为、勇挑大梁的前沿阵地。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就越需要我们锤炼过硬作风。下面,我围绕主题,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大意义
作风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作风建设摆在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启了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十余年持之以恒,八项规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金色名片”。我们必须从历史、时代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自我革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两个务必”,再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一部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作风建设史。八项规定,看似只是几条简单的规定,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它继承了我们党“讲认真”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更彰显了“刀刃向内”的革命勇气。
回顾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的历程,可谓是“徙木立信”的生动实践。它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的却是大问题;从具体事抓起,改变的却是大风气。它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这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党下定决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对于我们园区而言,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二)从时代维度看,这是新征程上行稳致远的“压舱之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园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寄予厚望,赋予我们打造XX新区、建设XX产业高地的重任;挑战在于,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优良的作风就越是事业发展的“压舱之石”。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看项目,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环境,而环境的核心就是作风。试想,如果一个地方官僚主义盛行,企业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客商怎么会来投资?如果一个地方形式主义泛滥,政策悬在空中,项目落在纸上,发展又从何谈起?
近年来,我们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数据上看,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2年的310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85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7%,今年有望突破4500亿元大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0.5:55.5:44.0,调整为2024年的0.3:51.2:48.5,第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5%。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XX新材料基地、XX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什么?归根结底,靠的是我们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靠的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环境。可以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我们园区的落地生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强劲、最持久的动力。
(三)从实践维度看,这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根本保障”
规定就是规矩,是“铁规矩”,是“硬杠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各项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遵循。它为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划定了行为边界和思想红线,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诱惑、保持清正廉洁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动力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它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差不多、过得去”的松懈思想,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态,拿出“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力;要求我们必须纠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不为,激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
我们园区当前正大力推进的“标准地”改革、全域营商环境优化、重大项目攻坚等重点工作,每一项都是硬骨头,都需要我们以过硬的作风去啃。如果作风不实,调查研究浮光掠影,情况就摸不清;如果担当不够,遇到矛盾绕道走,问题就解决不了;如果纪律不严,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环境就搞不好。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推动园区发展是完全统一的,作风建设抓得越紧越实,我们的发展基础就越牢固,发展后劲就越充足。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零容忍态度纵深推进作风建设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作风建设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高压之下,“四风”问题树倒根存,由明转暗、改头换面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高度警惕,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常抓不懈的韧劲,坚决打赢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一)正视顽瘴痼疾,精准靶向纠治“四风”问题
当前,我们必须聚焦“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拿出精准有效的措施,露头就打、寸步不让。
一是要下大力气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隐形壁垒”。这是当前作风建设中最突出、最顽固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和干部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表现为文山会海改头换面,会议层层套开,文件层层转发,看似传达了精神,实则增加了基层负担,并未解决实际问题。有的表现为调查研究“被调研”,满足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不愿深入项目一线、企业车间、群众家中,对真实情况一知半解,决策部署自然难以精准。还有的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时,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企业反映的关于XX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水电接入不及时等问题,部门之间协调不力,迟迟没有拿出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和企业信心。更有甚者,在工作中搞“精致的利己主义”,报喜不报忧,数据层层“注水”,搞虚假政绩,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坚决纠正的。
二是要时刻警惕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变异回潮”。随着正风肃纪力度的持续加大,明目张胆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基本刹住,但一些“穿着隐身衣”的享乐奢靡问题需要我们高度警惕。比如,违规吃喝转入内部食堂、私人会所、农家乐等隐蔽场所,“不吃公款吃老板”;公车私用花样翻新,打着公务的幌子办私事;收送礼品礼金更加隐蔽,通过快递、电子红包、预付卡等方式进行。近期,我们在纪律检查中就发现,个别干部以“项目考察”为名,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和旅游活动。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二)紧盯“关键少数”,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风向标”,你们的作风直接决定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整个园区的风气。抓作风建设,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一要发挥“头雁效应”,以上率下作表率。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遵守、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为广大党员干部立好标杆、作好示范。要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构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二要扛起主体责任,敢抓敢管严监督。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作风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能只当“二传手”,满足于开会传达、文件转发,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要敢于较真碰硬,对本单位、本部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敢于亮剑、严肃处理,绝不搞下不为例、姑息迁就。要把作风建设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创新监督方式,构建常态长效的制度“笼子”
作风建设既要靠思想自觉,也要靠制度约束。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一要全面梳理、健全制度体系。要对现有关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评估,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及时修订完善;对制度存在空白的,抓紧研究制定。要确保制度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创新监督、增强监督合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督”模式,加快建设“园区作风建设数字化监督平台”。这个平台要整合纪检、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公款消费、项目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天候、无死角”监督。同时,我们要深化运用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探索出的“1+2+3”工作机制,即制定一个总方案,综合运用“线下走访、线上比对”两种核查手段,构建“园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监督格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
三要强化考核、突出实干导向。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作风建设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要将干部在重大项目推进、急难险重任务处置、服务企业群众等一线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作风实不实、能力强不强的重要依据。要建立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