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镇“十五五”发展面临问题与规划初步设想的报告
为系统谋划我镇2026年至2030年发展蓝图,科学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回顾总结“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效,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形成初步设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四五”发展回顾与成效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5.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约45%。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三五”末的25:45:30优化调整为20:48:3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8万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乡村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我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加工业。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实施了“XX万亩高标准绿色稻米基地”和“XX精品果蔬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8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全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形成了“东粮西果、南蔬北加”的产业初步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空间布局日趋优化。“十四五”期间,我镇坚持规划引领,启动了镇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明确了“一心、两轴、三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即以镇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即沿XX国道和XX省道形成的两条产业发展轴;“三区”即XX河流域的生态涵养与文旅融合区、中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北部的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集聚区。空间布局的优化,有效引导了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避免了过去项目分散、遍地开花的无序状态。
(三)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我镇积极探索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路径,推动农文旅融合。投资2.5亿元建成的“XX稻田公园农旅综合体”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该项目集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宿餐饮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此外,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深入实施,全镇建成电商服务站20余个,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2亿元,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我镇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其中,XX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与全镇超过2000户农户签订了订单种养协议,提供统一的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价收购服务,户均年增收超过1.5万元,形成了稳固的产业化联合体。
(五)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激发。我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创新创业。设立了500万元的乡村振兴创业引导基金,并建成XX镇乡村创客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十四五”期间,全镇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50家,其中家庭农场8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余家,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要素保障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镇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约300亩,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空间。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创新“劝耕贷”、“产业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近5亿元。同时,柔性引进农业专家顾问团队,并常态化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累计培训超过5000人次。
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镇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这些将是“十五五”时期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
(一)产业层次偏低,市场效益亟待提升。我镇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种养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多数农产品仍以“原字号”形式对外销售,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端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科技支撑不足,创新驱动能力偏弱。尽管进行了一些技术引进和推广,但我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短板,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乡土专家匮(三)三产融合不深,新业态培育滞后。目前的三产融合多停留在“农业+旅游”的浅层结合,文化挖掘不深,创意设计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康养、研学、会展等高附加值的新业态尚未有效培育起来。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完整的、相互赋能的业态闭环,导致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显现。
(四)利益联结不紧,共同富裕基础不牢。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仍较为松散,多以简单的“订单收购”为主,农户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弱,难以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增值收益。部分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空壳社”现象依然存在,未能真正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作用。在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合作模式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设计尚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五)要素制约趋紧,政策供给有待优化。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产业发展的用地指标日趋紧张,一些优质项目因土地问题难以落地。同时,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此外,部分涉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有时出现“急转弯”现象,给经营主体的长期稳定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高素质的产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之一。
三、“十五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谱写XX镇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质效优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村人文融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形成多业态叠加、多功能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共建共享,富民为本。始终把富裕农民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全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乡村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5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5:50:35,二、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产业质效实现新提升。培育形成2-3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1。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1-2个。
——融合发展呈现新格局。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乡村休闲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翻番。
——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通过产业带动新增高质量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
——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农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四、“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与重大项目设想
围绕上述目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