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XX市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XX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亮晒成绩、比拼干劲,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切实以高质量项目建设的过硬成果,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XX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作贡献,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刚才,XX同志通报了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逐一汇报了本地新开工及计划开工的重点项目进展,特别是对关乎全市发展大局的69个重点产业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市里的几位同志也分别作了点评。总体来看,大家的汇报讲了实话、报了实情,点评点到了要害、提了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在总结复盘中坚定发展信心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强引擎”。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强产业、促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从发展态势看,主要经济指标稳健增长。今年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批关键性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背后,是项目建设的有力支撑。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80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这些增量投入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结构看,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通过精准招商和项目牵引,全市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速分别达到13%和11%,以XX空天信息产业园、XX国际生物医药园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XX炼化绿色转型、XX集团特种钢宽厚板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正加快推进,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发展后劲看,项目储备质量持续提升。各级各部门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谋划储备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目前,全市在谈、签约的重点产业项目超过300个,预计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这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宝贵能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对标先进地区,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依然不小。一是项目推进速度有待提升。部分项目存在“签约迟迟不开工、开工迟迟不建设、建设迟迟不达效”的问题。今天会上通报的69个重点产业项目中,仍有少数项目进度不及预期,前期手续办理、要素保障协调等环节还存在堵点、痛点。二是项目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工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仍然不高,能够引领产业变革、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链主”型、“杀手锏”级项目偏少。三是项目服务环境有待完善。虽然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但“拿地即开工”的承诺在个别地方未能完全兑现,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机制还不够顺畅,部分干部服务项目、破解难题的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仍需加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化认识,聚焦核心,在服务大局中强化项目支撑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项目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全市上下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项目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抓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才能把宏观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才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
  抓项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的高质量。没有高质量的项目,产业的“强筋壮骨”就是一句空话。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精准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比如,一个高端制剂产业园项目,不仅能带来10亿元的直接投资,更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巩固本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抓项目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关键举措。无论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项目作为载体。从XX化工物流园这样的生产性服务项目,到XX商业街、XX文旅小镇这样的消费性服务项目,再到XX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这样的社会事业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落地建成,都在为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添砖加瓦。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抓项目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责任。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聚焦到“项目项目、还是项目”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新高潮。
  三、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在攻坚克难中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项目建设是一场硬仗,等不来、靠不来,必须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要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打通各个环节的梗阻,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
  第一,在“谋”上求突破,提升项目策划的精准度。项目谋划是项目建设的“最先一公里”。谋得深、谋得准,才能引得来、落得好。要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思维,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进行系统性、前瞻性谋划。要聚焦产业链谋划。紧盯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明确需要填补的空白点、需要巩固的优势点、需要延伸的价值点。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不能只满足于原料药和普通仿制药,更要瞄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环节,策划引进一批研发生产一体化的项目。要聚焦龙头企业谋划。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主动上门对接,了解其战略布局和投资意向,量身定制合作方案,争取其将区域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落户XX市。要聚焦科技前沿谋划。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化动向,加强与大院大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孵化、转化、产业化,策划生成一批具有颠覆性技术的未来产业项目。
  第二,在“引”上下功夫,掀起招商引资的新热潮。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要拿出“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蚂蟥叮腿”的韧劲,全面出击、遍地开花。要创新招商方式。在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传统有效方式的基础上,要大力探索资本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等新模式,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要建强招商队伍。各县(市、区)和开发区要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团队,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带头拜访客商、洽谈项目。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想招商、会招商、能招商的干部脱颖而出。要明确招商主攻方向。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定期组织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第三,在“建”上抢时间,确保项目推进的高效率。时间就是效益,进度就是生命。项目签约落地后,必须立即转入“战时状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要强化专班推进。严格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市级领导帮包、一个责任单位服务、一套班子跟进、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对今天提到的69个重点产业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责任分解到天、落实到人。要强化并联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和“拿地即开工”模式,将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极限。行政审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全程指导,确保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高效顺畅。要强化督导考核。要用好“项目亮屏行动”等调度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核查”机制,对进度滞后的项目亮黄牌、亮红牌,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形成强大倒逼压力。力争实现项目从启动到建成投产的周期普遍缩短至两年左右,达产后能够迅速形成年产值数十亿、税收数千万的经济贡献。
  四、优化生态,厚植沃土,在塑造环境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吸引项目、留住企业、推动发展的“金字招牌”。必须多措并举,打造项目建设的良好生态。
首先,要打造标准更高的“硬件”环境。项目要落地,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