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林业局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党组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对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局党组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内容,与林业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为推动全市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局党组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截至2025年8月,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集体学习12次,专题研讨4次,系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献。我们创新学习形式,将集体研讨与个人自学、专家辅导相结合,组织中心组成员围绕“科学绿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碳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主题深入林区一线开展现场教学和调研,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通过学习,班子成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得到显著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压实主体责任,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局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年初即调整充实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和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与各科室、下属单位签订了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听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汇报,针对网络舆情、干部思想动态等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确保了林业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平稳、可管可控。
(三)加强阵地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一是管好网络阵地。对局官方网站和“XX林业”微信公众号进行改版升级,加强内容“三审三校”,围绕国土绿化、森林防火、林权改革、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中心工作,发布各类信息300余条,政策解读文章20余篇,有效提升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二是建强宣传队伍。组建了由办公室、业务科室骨干及下属单位通讯员构成的网络评论员和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三是抓好实体阵地。依托我市XX国家森林公园等国有林场,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设立宣传栏、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弘扬林业精神。局党校全年举办了2期科级干部和青年骨干培训班,将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
(四)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协同发展。一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与植树护绿、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超过500人次。二是宗教和反邪教工作扎实有效。加强对林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日常巡查和政策宣传,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严防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持续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确保了林区和谐稳定。三是文化事业和产业稳步发展。投入专项资金约150万元,支持XX森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初步探索“林业+旅游”、“林业+康养”等新业态,推动生态优势向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局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
(一)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与转化效能存在差距。
一是学习研讨“深”度不够。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有时存在“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领读原文、传达文件多,结合林业工作实际、聚焦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深度研讨思辨少。部分班子成员在研讨发言时,谈理论多、谈感悟多,但联系分管领域具体工作、提出创新性思路举措少,导致学习成果未能完全转化为推动“实干兴邦”在林业领域落地生根的强大动力。
二是成果转化“实”效不足。虽然组织了学习,但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与林业产业发展、林区文化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具体工作紧密结合,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制度性的安排。学习的成果主要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在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如解决林业投融资渠道单一、林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上的成效尚不明显。
三是学习覆盖“广”度不均。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局党组和机关层面,向基层林场、站所延伸不够,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基层单位对新思想、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存在滞后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加强。
(二)意识形态责任制压力传导层层递减。
一是“上紧下松”现象依然存在。局党组层面高度重视,但压力传导到机关科室和下属单位时出现衰减。有的科室负责人认为意识形态是“软任务”,与业务工作关系不大,未能真正将“一岗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指标、轻思想动态,对分管领域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了解不深、掌握不准。
二是考核问责机制“硬”度不够。虽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了年度考核,但考核指标相对笼统,量化标准不清晰,操作性不强。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使用的“硬挂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个别单位对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整改落实浮于表面,难以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三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对干部职工“八小时之外”网络言行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存在空白地带。对于微信工作群、朋友圈等“指尖上的阵地”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存在潜在的舆情风险。对林业领域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风险预判和应急处置预案的精细化程度不高。
(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一是网络新媒体阵地吸引力、影响力不足。局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内容更新仍以转发上级文件、发布工作动态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语言较为“官样”,缺乏运用网言网语、短视频、图解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政策宣传和形象展示的能力。原创性、接地气、能够引发网民共鸣的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导致平台关注度和活跃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共识、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实体宣传教育阵地功能发挥不充分。部分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虽然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科普教育基地”的牌子,但实际上“重旅游、轻教育”的现象突出。相关的历史文化、林业精神等内涵挖掘不深,展示手段陈旧,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强,教育功能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内部思想文化阵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