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6篇)
(202508)
目录
1.把握好作风建设的“常”与“长” 2
2.从“树叶训令”说起 6
3.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 9
4.以精准问责放开担当手脚 12
5.真调实研淬炼年轻干部硬本领 14
6.自觉涵养纪律定力 17
把握好作风建设的“常”与“长”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面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我们应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将“常”与“长”二字铭刻于心、外化于行,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向好。
日常监督须常在,织密无死角防护网。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让监督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健全完善日常监督体系,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聚焦“关键少数”,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合运用谈心谈话、督导检查、信访举报等多种方式,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监督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和坚固的“防火墙”。
教育须常新,筑牢思想根基堤坝。从思想根源上看,作风问题往往源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宗旨意识的淡薄。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滋养,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持续深化党纪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正反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真正将优良作风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歪风邪气坚持“零容忍”态度,做到露头就打、反复敲打。紧盯“四风”老问题和新表现,深挖细查改头换面、潜入地下的隐形变异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的作风顽疾,要出重拳、下猛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坚持纠树并举,在严厉惩治不正之风的同时,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推动化风成俗,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
制度体系须长立,扎紧管权治吏笼子。将作风建设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固化为制度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围绕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特别是要聚焦作风建设的关键点、风险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使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越扎越密,为作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各项铁规发力生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让遵规守纪蔚然成风。
文化涵养须长久,培厚清正廉洁沃土。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需要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
推动作风建设向上向好,须将“常”“长”二字贯通融合,一体推进。“常”中有“长”,以常态之功促长效之治。“长”寓于“常”,以长效之制固常态之效。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刚性有力的执行保障、深厚持久的文化涵养,为日常的监督、教育、纠治提供了稳定遵循和有力支撑。制度的长效性确保了监督的规范性、教育的系统性、纠治的精准性;文化的长久浸润则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使遵规守纪、弘扬正气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作风建设不再是“一阵风”,而是嵌入日常肌理,融入组织血脉,确保常态之功行稳致远。
创新驱动“常”在“长”新,激发源头活水。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监督执纪,提升精准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作风建设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新动向、解决新问题。深化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新廉洁教育载体和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常”“长”之道在时代发展中永葆生机。
从“树叶训令”说起
近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一块展板令人动容:1942年,日寇“扫荡”,又逢大旱,军民遭遇粮荒,很多百姓以树叶充饥。晋察冀军区为此下达“树叶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必须到15里以外采摘树叶,村庄附近的树叶要留给群众吃。边区部队严格执行命令,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与民争食,最终赢得了民心,渡过了难关。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铁的纪律是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更要看到,“树叶训令”绝非简单的令行禁止,而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在生死关头的价值抉择——革命队伍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守护百姓活下去的权利。
由此想到另一个故事。1948年深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严守纪律,一个都没有摘,“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
从“树叶训令”到“不吃人民的苹果”,精神内涵一脉相承: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人民至上”早已成为共产党人深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历史昭示,铁的纪律并非枷锁,而是对初心的守护。坚持自我革命,恰恰是党赢得时势人心的关键。老乡们目睹战士“让树叶”“拒苹果”,此情此景胜过任何豪言壮语。枝叶关情,让党的军队赢得了“仁义之师”的由衷赞誉。民心所向,构成了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时代,“赶考”远未结束,“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存在。我们党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让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管住“舌尖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文山会海”等一个个具体问题,实质是革命战争年代纪律传统的时代升华——将生死考验淬炼的自我革命精神,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约束,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防止脱离群众的制度屏障,解决的是“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命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四风”问题仍有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的情形,印证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也凸显了坚持自我革命、严明纪律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纪律作风的再检阅、再提升,是对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的再教育、再武装,进一步推动纪律从外部约束转向内在自觉。通过这种持续的、彻底的、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民心如镜,照见政党的本色;民心如秤,称量执政的根基。从“让树叶”的抉择,到“拒苹果”的自律,再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革新,都是对初心的再淬炼、对民心的再凝聚。当所有的纪律准绳都指向“为了人民”的原点,收获的必是亿万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这伟力曾支撑我们穿越战争烽火,也必将护航民族复兴征程。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纪律之树常青,让民心之基永固。这是百年大党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更是面向未来的根本底气。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
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养成了习惯,也就成了“自然”。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习惯的力量》中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习惯、成为自觉,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对坏习惯的摒弃。《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说一件事开始容易,但坚持做到最后很难。任何习惯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所谓“习以为常、习焉不察、习与性成”就是这个道理。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坚持学习改造的必然,是长期实践磨砺的结果;形成一个坏习惯,同样也是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习惯了讲新话、写短文,看到了老生常谈的空洞文章就会不适应;习惯了工作餐、自助餐,看到摆上的高档菜肴也会犯嘀咕;习惯了轻车简从、低调做事,自然对热闹喧嚣的场面觉得别扭。
好习惯的养成还要敢于向陋习斗争。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就是要坚持经常、不间断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严起,把好作风体现到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中,落实到细微的环节上,坚决守好思想防线,不以“下不为例”为借口,不因“盛情难却”而笑纳。要敢于摒弃见怪不怪的错误惯性做法,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严守纪律规矩,持续自省自警,决不把错误的惯性做法当作一成不变的规矩和享受特殊待遇的借口,对那些送上门的糖衣炮弹,要做到避若蛇蝎、不沾不染,以崇严尚实的实际行动净化政治生态。
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氛围的营造。什么东西一旦形成风气,便“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好的风气,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良好的风尚。因此,要注重营造形成好习惯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纪律建设历史、聆听先进人物廉洁修身故事等,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影响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好作风、养成好习惯。
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中央八项规定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朴素,是我们党好传统、好作风的延续。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优良党风政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以好作风、好形象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以精准问责放开担当手脚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指出,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不得以问责代替整改,未经规定程序、事实未查清之前不对干部进行追责问责,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问责有力,唤醒干部责任感;问责不力,挫伤干部积极性。现实中,少数地方存在问责不规范不精准的问题,有的方式简单粗暴,有的随意泛化,不分具体情况“一刀切”,以问责代替整改,一问了之。凡此种种,挫伤了改革创新热情,捆住了担当作为手脚。
问责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既不能失之于宽松软,也不能陷入泛化、简单化、随意化的“怪圈”。要立起制度刚性,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失责必问、动真碰硬,纠治守摊度日不思变、叫苦犯难不思为、被动等靠不思进等错误观念,倒逼干部把该挑的担子担起来、把干事的劲头提起来。要对准问责“焦距”,通过当面问、背后听、实地查、前后比,问清来龙去脉、搞清责任主次、分清主客观因素,正确把握干部出现失误错误的缘由、性质和影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5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