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关于“十五五”时期重点领域发展的规划建议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也是我乡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为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乡发展实际与阶段性特征,特制定本规划建议。本建议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四大重点领域,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构想与路径,旨在为我乡在新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一、产业发展方面,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构筑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未来五年,我乡产业发展应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三产融合的原则,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一)科学编制镇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我乡需紧密衔接《XX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关于构建五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的宏观布局,尽快启动并高质量完成乡、村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需明确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产业发展,要预留充足且集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特色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商贸物流等项目用地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差异化、集聚化发展格局,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无序消耗。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质效
我乡传统农业以小规模、分散化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如存在多个个人独资经营的养殖场,整体效益不高。“十五五”期间,必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一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优良品种,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以我乡作为全县肉牛产业重点乡镇的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粮改饲”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饲料保障。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方式,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特色产业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我乡应集中资源,全力打造以肉牛为主导,多种特色种养殖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首先,做大做强肉牛核心产业。深度融入《XX县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将我乡打造成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样板区。具体措施包括方面,第一,扩建和升级位于XX社区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升牛犊供给能力和种源质量。第二,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引导散户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场。第三,探索延伸产业链,积极向上游的优质饲草料生产、下游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市场营销等环节拓展,逐步构建“饲草种植—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其次,积极探索多元化特色产业。在巩固肉牛产业的同时,应总结推广“草莓+扶贫”、“稻虾共养”等产业发展经验,并对我乡具备一定基础的油茶、板栗、甜柿等特色林果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选择1-2个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品种,设立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对主导产业的有益补充,增强全乡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是现代农业的通行证。当前我乡农产品普遍存在“有名无姓”、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未来五年,必须将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全乡优质农产品资源,设计并注册“XX乡黄牛”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品牌,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二是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系统,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以高品质支撑高品牌价值。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支持本土电商人才、直播达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我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出XX、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五)深度开发文旅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我乡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洞中桃源”般的自然风光,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十五五”期间,应将文化旅游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深入挖掘和整合乡域内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规划设计1-2条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二是将旅游开发与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草莓采摘园、稻虾垂钓园、黄牛文化体验区等农旅融合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体验农耕乐趣、品尝特色美食。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二、乡村建设方面,补齐短板,优化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十五五”期间,我乡需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社会服务便捷度,打造让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承载功能
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骨骼”。未来五年,需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现代化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在交通方面,要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抓手,全面提升乡域内路网等级和通达深度。重点推进“XX乡石板至XX乡角口公路工程”等类似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打通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同时,要特别加强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的建设,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在水利方面,要持续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与改造,提升灌溉保证率和防汛抗旱能力。借鉴XX县建设XX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经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规划实施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同时,要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确保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在能源与信息方面,要配合县级部门完成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提升供电可靠性。加快推进5G网络、光纤宽带向自然村组延伸覆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和数字乡村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乡镇管网系统升级,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管网等“里子”工程是提升乡镇功能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我乡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首要任务是确保“XX乡污水处理工程”按期建成并投入高效运行,该项目总投资约999.94万元,对我乡水环境改善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应规划实施污水管网二期、三期工程,逐步将管网覆盖至所有中心村和人口集聚点。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从源头上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三)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塑造乡村新风貌
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我乡应将和美乡村建设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乡风文明培育有机结合。要以“XX村水库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治理项目”为示范,全面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保留乡土风貌和村庄肌理,杜绝大拆大建。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同建设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家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民生保障方面,巩固成果,优化服务,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五五”时期,我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我乡XX村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防返贫任务艰巨。必须建立和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要全面推广应用XX县“防贫预警‘民生保’”等有效做法,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进行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启动“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等措施及时干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我乡需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是加大对乡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及村级教学点的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配齐教学仪器和文体设施。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优秀教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