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自2025年3月以来,一场旨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全国性专项行动全面展开。本次专项行动严格遵循《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本报告旨在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从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整治成效分析研判、经验做法总结提炼、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四个方面,全面呈报相关工作。
一、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情况
本次专项行动的核心任务,是精准识别并坚决纠治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行动伊始,各地区、各部门便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全面动员,深入排查,将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一)聚焦四类重点,明确整治靶向
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反映最为强烈、问题最为集中的四个方面,展开靶向整治。
一是“四乱”问题,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此类行为直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是本次行动整治的重中之重。排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无法定依据收费、超标准收费,随意设定罚款项目、提高罚款额度,未经批准随意开展检查、检查频次过高,以及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企业财物等现象。
二是违规执法行为,主要包括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部分执法单位为追求部门利益或地方“创收”,突破管辖权限进行异地执法,或选择性执法、“以罚代管”,严重损害了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是执法标准不一问题。在部分领域,尤其是跨区域经营活动中,由于各地执法标准、裁量基准不统一,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增加了合规成本和经营负担。行动着力推动相关领域统一执法尺度,规范行政裁量权。
四是执法作风问题,具体表现为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简单粗暴执法等严重违反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的行为。此类问题不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更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二)紧盯关键领域,深化排查深度
为确保排查工作精准有效,专项行动将与企业生产生活关联密切、行政执法事项多、裁量权空间较大的关键领域作为排查重点。这些领域包括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城市管理以及交通运输等。通过聚焦这些高风险领域,各级执法监督机构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形成有力震慑。
(三)坚持自查自纠,压实主体责任
专项行动强调压实市、县两级政府的主战责任和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主体责任。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开展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工作,对照四类突出问题和关键领域,主动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通过内部自查,一批程序不规范、执法不文明、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基层层面得到了初步纠正,为后续的重点督办和系统整治奠定了基础。
二、整治成效分析研判
经过数月的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取得积极的阶段性成果,行政执法环境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企业获得感与满意度得到初步提升。
(一)量化成果显著,企业负担切实减轻
专项行动的成效首先体现在一系列关键数据上。根据全国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平台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21日,各地区、各部门共汇集问题线索6232条,已督促办理5246条,办结率达到84.2%。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治,累计涉及案件金额高达3.35亿元,成功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881.35万元。在公安系统开展的平行专项行动中,截至7月,已累计为企业解冻、释放资金46.2亿元。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专项行动在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企业财产权益方面的直接成效。
(二)执法行为趋于规范,营商环境得到优化
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有力遏制了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顽瘴痼疾。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全国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罚没收入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有效约束了地方“创收”冲动和“趋利性”执法行为。同时,“乱检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明显减少,企业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程序正当和文明规范,因执法不当引发的行政争议和企业投诉数量有所下降,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根基得到进一步夯实。
(三)清醒认识不足,持续加大整治力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整治成效仍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部分深层次、复杂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整治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个别执法单位依然存在惯性思维,整改不够彻底,甚至出现规避监督的新花样。对此,下一步工作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问题查纠整改的监督力度,对纠治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将通过约谈、通报、公开曝光等方式严肃问责,确保专项行动不走过场、走深走实。
三、经验做法总结提炼
本次专项行动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创新方法。总结提炼这些经验做法,对于巩固成果、推动常态化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协同
行动的成功首先源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坚强领导。司法部作为国务院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对政府系统专项行动的统筹协调。通过指导省、市、县三级同步建立工作专班并配强工作力量,形成了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同时,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发挥条线指导作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条块结合”工作格局。这种高效的协同机制,确保了中央决策部署能够无折扣、无偏差地传导至执法一线,形成了全系统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强大合力。
(二)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精准监督
本次专项行动的一大亮点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司法部牵头开发建设了全国统一的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平台,实现了对问题线索的实时汇集、智能分析和自动分送。企业和群众可以通过便捷渠道反映问题,线索直达相应地区和部门,极大减轻了基层信息报送负担,提升了问题处置效率。平台还建立了数据监测预警模型,如将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的地区设为预警值,系统自动提示,要求相关地方说明情况并接受重点核查。这种“技术+制度”的监督模式,实现了对执法活动的动态感知和精准“画像”,让监督长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三)注重分类指导与能力建设
为确保基层“会干、能干、干好”,专项行动工作专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业务指导。先后出台了多份工作指引和提示,对政策口径、工作流程、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定期遴选并公开发布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可参照的实践样本。司法部同步发布的8个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以及后续各部门、各地区发布的案例,涵盖了对执法不规范、程序违法、滥用裁量权等多种情形的监督纠正过程,起到了“发布一批案例、规范一类行为”的良好效果。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2.4万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和超过30万名一线行政执法骨干进行了系统性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法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四)以典型案例为抓手推动问题解决
在专项行动中,通过查处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警示作用。
一类是针对“过度执法”的监督案例。如XX省XX市司法局在接到某高新技术企业反映,称其在半年内接受了来自不同部门的11次执法检查后,立即启动监督程序。经核查,发现市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检查计划存在交叉重叠,且部分检查未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市司法局随即向相关部门发出执法监督意见书,要求其立即整改,并牵头建立了涉企联合检查“一件事”工作机制,将多个部门的检查事项整合为一次联合检查,大幅降低了对企业的干扰。
另一类是针对“趋利性执法”的监督案例。XX省XX县交通运输局在一段国道上,以“超载”为由对过境货车进行高频次、高额度处罚,罚没收入远超正常水平,引发大量司机投诉。省司法厅接到线索后,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