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情况的调研报告
赵殿军 薛鹏春 傅蓉
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市工信局以及市民建等部门单位负责人,采取实地调研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从3月份开始,深入吴起、志丹、子长、富县、宜川、黄龙、安塞等县(市、区)及延安高新区,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研。同时,赴汉中、安康市等地学习考察,召集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充分协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和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落实税费减退缓、融资信贷、财政支持等政策,加大支持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用心用情为民营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为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减税降费、稳岗留岗等政策,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会议机制,实行领导包抓、部门指导、专员服务、商(协)会联络重点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实施“1+8”平台承载、“发布+响应”、“规范+提效”、“创新+转型”等12项具体行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保障得到加强。
(二)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11年201.55亿元提高至2022年640.47亿元,占GDP比重由18%提高到30%。现有民营经济经营主体23.82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24.42万户的97.6%;其中民营企业5.5万户,占全市6.07万户企业的90.6%。今年1-8月份,新增民营经营主体21506户,同比增长15.7%;其中新增民营企业4907户,同比增长21.2%。
(三)发展态势稳步向好。截止2022年底,民营五上企业达到1525户,上市企业1户,瞪羚企业2户,高新技术企业8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597户,“专精特新”企业17户。发展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住、批零、工程、建材和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快进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贸易、节能环保、油田服务等新兴产业,培育了延安光谷、腾讯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三达膜科技、圣烯石墨烯等数十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文创、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较快增长。
(四)承载平台逐步健全。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载体,延安、安塞、黄陵高新区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洛川、富县、子长、延长、延川、宜川、志丹、吴起、黄陵、宝塔、安塞通过省化工园区现场审核认定。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5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6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个。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0亿元,同比增长29.5%。
(五)经济贡献明显提升。我市民营经济贡献了30%的国内生产总值、37.4%的税收、10%的技术创新成果、75%的城镇劳动就业、90.6%的企业数量。今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6.5%,同比提高37.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困难问题
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成效逐渐凸显,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整体实力十分薄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相对有限,能够“顶门立户”、支撑一域、引领一业的支柱型、龙头型企业付之阙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主要是有下方面:
(一)整体市场形势方面,面临“预期不高、信心不足、政策乏力”。一是市场预期普遍偏低。目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已经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市场整体疲软,消费仍不活跃,民间投资多持谨慎观望态度,下滑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之消费转型,电商经济进一步活跃,传统行业出现疲软现象,以商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市场预期普遍偏低。二是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经过三年疫情冲击,民营企业多处于发展低谷,尤其是实体型民营企业。虽然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16.5%,同比提高37.6个百分点,但从全行业看,仅旅游、消费等行业率先出现了复苏信号,其余行业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普遍存在“钱难挣、业难创”现象。三是扶持政策“花多果少”。今年以来,中、省、市提供的一揽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包”,可谓力度大、覆盖面广、红利颇丰,是民营企业难得的“及时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手续多、兑现慢、成本高、难以落地现象。比如,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有的政策看似有方向、有要求,但没抓手、少细则,不接地气,现实需求度不高;一些部门在政策宣传、解读、引导上发力不够,相关民营企业并不完全了解;有些政策附加条件太多,设置门槛过高,许多民营企业达不到要求,政策红利获得感不强,致使政策资金“空转”,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民企两头“着急”现象。
(二)营商环境方面,面临“重视程度不高、审管衔接不够、政商关系不亲”。一是民营经济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不少地方或多或少存在“抓大放小”“重外轻内”的思维惯性,工作中对国有企业和外出招商比较重视,大多数都是“一事一议”予以政策支持、项目倾斜,往往忽视本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营商环境较好的是黄龙县,民营企业普遍反应其政府部门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为民企办实事、解难题。黄龙渔业养殖基地负责人表示,黄龙县政务服务效率甚至好于一些发达地区。二是审管衔接不够紧密。由于审管部门信息共享不充分、标准不统一,仍然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重复审批的现象,“一站式”办理事项较少,许多事项仍需跑主管部门办理。据一些民营企业反应,有的部门仍然存在为企业指定第三方服务机构现象,甚至出现同时为一家企业指定不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情况。指定机构服务费用一般高于市场行情,且存在服务差、效率低等问题,无形增加企业负担。有的部门对“放管服”一放了之,不监管、不服务,变“管卡压”为“推拖绕”。有的部门乱检查、乱收费、以罚代管,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现象并存。三是政商关系“清而不亲”。一些部门和国企为了避嫌不愿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虽然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制约,但也有部门和国企主观认识上存在顾虑,担心与企业走近了落下闲话、惹来麻烦,主动服务帮助企业的少,“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停留在文件中、口号上,政企“清”而不“亲”。特别是在准入许可、土地使用、新能源指标配置、招投标等方面有准入但难进入,“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仍然存在。
(三)民营企业自身方面,面临“管理不优、能力不足、动力不强”。一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缺失。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自家人”管理,“一言堂”决策,经营管理粗放,决策存在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普遍没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不足。调研中发现,我市民营企业中只有嘉盛石油机械公司等少数企业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企业管理科学,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稳定占有市场份额,效益连年攀升。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研发投入少,缺少核心产品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三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民营企业普遍将经营重点集中在“盈利”方面,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投资计划,企业宏观掌控能力差、市场敏感性弱、内生动力不足。
(四)外部发展环境方面,面临“融资难、人才缺、要素保障不足”。一是融资渠道不畅。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民营企业普遍对现代金融制度不熟悉,重“资产”轻“资本”,本身资信度不高,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不够,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但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贷款门槛依然偏高,手续繁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有的金融机构服务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有的仍然存在惜贷甚至抽贷、断贷现象。二是人才匮乏。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对人才重视不够,缺乏长远的用人观念,加之大部分民营企业社会保障不完善,薪酬水平较低,贡献与收入不匹配,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很难招引人才。此外,民营企业普遍用人机制不活,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特长难以发挥,晋升机会有限,很难长时期留得住。三是要素保障不足。民营企业所需的园区配套、土地供应、用电保障等难以得到满足。我市现有大部分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滞后,达不到企业入住要求。由于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供给矛盾突出,且供地模式单一。许多企业反映,企业开办阶段获得用电手续比较繁琐,除了向供电公司申请报装外,还要到政府有关部门审批,耗时长、成本高。账款拖欠清偿难度大,今年仅清偿中小企业账款1.82亿元,虽然台账内0.46亿无分歧账款均已签订还款协议,但客观上,各级政府和国企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特别是“隐形债务”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壮大。
三、意见建议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国家大政方针。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期,需要爬坡过坎、“破茧化蝶”。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处在关键期,需要政府和市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国有和民营、引进市场主体和本土市场主体等方面共同发力“大合唱”。我们要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确定的“164”工作布局、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重视程度上做到无以复加,推进落实上做到不遗余力,扶持发展上做到不惜血本,真正以战略之举、体制之力、理念之变,全面引领、推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一是更好落实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建议发挥地方立法权作用,探索制定《延安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贯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等平等保护原则,打造延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在涉企政策制定和修订时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清理废除有违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原则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明晰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职权,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保障作用,减少行政干预,从法治层面切实保护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二是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上。民营经济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要立足延安实际,聚焦实体经济,进一步开放能源、文旅、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吸引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让民间投资真正“有得投”“放心投”“投得好”,让民企切切实实参与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中来,融入到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的历史进程中来。三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改,化解民营经济资信资质不高、治理结构缺失导致的市场准入难,更好发挥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和国有企业国资背景两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带动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五上”,加快打造一批能够引领一业、支撑一域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四是全力抓好政策落地。加强市、县及部门间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措施,细化相关条款,强化政策集成,增强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可及性和协同性,抓好扶持民营经济政策体系落地落实,精简政策兑现环节,打通政策实施梗阻,增强企业获得感。特别是对全市各级政府自主出台的政策,加大落实兑现力度,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熨平疫情带来的疤痕,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
(二)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