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大学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XX大学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当前我校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三个核心环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前期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25年招生就业的总体进展,XX同志介绍了暑期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总体来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在此,我代表校理事会、校委会,向奋战在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外延式扩张向量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眼光,审视自身的工作。招生、培养、就业,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工作闭环,环环相扣、互为支撑。招生是“入口”,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就业是“出口”,检验着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而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连接“入口”与“出口”的核心枢纽。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效能衰减。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树立全局观和系统观,将这三项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盘点会、分析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下面,我围绕这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研判招生工作新态势,精准施策巩固育人根基
    今年的招生工作,总体态势良好。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市的招生计划中,本科批次已圆满完成,专科批次也已接近尾声。从数据上看,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质量,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部分省份的录取位次持续攀升,高分段生源规模有所扩大。这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招生的“战役”并没有结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只是完成了物理上的“选拔”,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化学反应”,关键在于巩固新生报到率,确保录取的优质生源能够顺利转化为我校的新生力量。当前,“录取”与“报到”之间的时间差,正成为高校间竞争的“真空地带”和“关键变量”。部分学生手握多份录取通知,选择的天平仍在摇摆。因此,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广撒网”式的宣传,转向“一对一”式的精准服务与深度沟通,扎实做好招生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全链条、闭环式的新生服务与协同机制,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一,要构建跨部门协同的迎新工作矩阵。巩固报到率绝非招生就业处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校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发力的“合唱”。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招生就业处要发挥牵头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已录取新生的地域分布、专业兴趣、分数段特征,动态跟踪他们的确认意向,对可能出现波动的学生群体进行重点预判和建档立卡。党委宣传部要主动作为,围绕新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专业前景、校园生活、资助政策等热点问题,通过官方网站、新媒体矩阵等平台,持续推送高质量、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与人文关怀。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要提前介入,建立“辅导员/班主任—新生”点对点联系制度,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开展前置化的入学教育和关怀沟通,让每一位新生在踏入校门前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教务处要精心组织“专业第一课”云端导学活动,邀请名师大家、优秀学长学姐现身说法,讲清专业内涵、发展路径与学术魅力,激发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期待。后勤、财务、网络信息中心等保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线上报到流程和线下服务方案确保缴费、住宿、校园卡办理等环节便捷高效,消除新生的后顾之忧。
    第二,要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招生服务的全过程。招生工作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传递。我们的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服务,都是在向社会展示XX大学的形象。要坚决杜绝功利化、商业化的宣传口吻,而是要以真诚、专业的态度,帮助学生和家长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要重点突出我校在生物工程、医药科技等领域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讲好我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前景的未来。通过这种深层次的价值认同,构建起学校与新生之间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这才是巩固报到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全力攻坚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度的核心标尺。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我校202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去年同期,多个学院的平均就业率已达到90%以上,整体成效显著。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当前正值离校前的“就业攻坚期”和“窗口期”,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尚未落实最终去向。同时,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率这个单一数字,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所谓“高质量”,就是要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薪资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潜力;所谓“更充分”,就是要确保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特别是家庭困难、身体残疾等重点群体,都能获得有效的帮扶和支持。这对我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以“钉钉子”的精神,坚决打赢就业工作攻坚战。
    第一,要深化“访企拓岗”的内涵与实效。“走出去”是前提,“拓回来”是关键。各学院的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要继续深入企业一线,但不能满足于“访”过了、“看”过了。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目标访,重点围绕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精准对接XX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每一次访企,都要建立一份详细的需求清单和岗位资源库,力争将企业的用人需求转化为我们学生的就业岗位。要特别重视校友企业资源,发挥校友在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实习渠道、举荐优秀毕业生方面的独特作用。要把“访企拓岗”的成果,直接与各学院的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挂钩,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全员参与促就业”的强大合力。
    第二,要构建“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体系。对于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建立精细化的工作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落实“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未就业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包括他们的求职意向、现实困难、心理状态等。要组织最强的力量,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简历诊断、面试辅导、岗位推荐等个性化服务。对于部分存在“慢就业”“缓就业”心态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不足的重点群体,要用足用好各类政策,优先推荐岗位,必要时启动临时困难补助,兜牢就业底线。
第三,要强化就业数据的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就业数据不应仅仅是年底总结报告里的一个数字,它更应成为一面镜子,实时映照出我们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得与失。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常态化发布机制,不仅要看就业率,更要深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行业分布、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深层数据。招生就业处要会同教务处、发展规划处,定期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给各学院,形成一个从“出口”倒逼“入口”和“过程”的改革闭环。哪些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发展后劲足?哪些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我们的培养方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以就业质量为导向,驱动我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