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化七解”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
“七化七解”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
薛延飞
2021年以来,宜川县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共同富裕,立足资源优势,确立发展以苹果和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把食用菌打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和高效循环农业的示范点。通过几年努力,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持续完善,产业效益加快释放,被确定为全省食用菌产业链建设重点县。为加快推进全县食用菌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系统调研,认真分析了食用菌发展现状,全面查找问题短板,深入研究推进措施,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组建了食用菌工作专班,依托高校帮扶科技优势,建成了集产学研、农科教于一体的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被作为市级食用菌产业链主企业培育扶持,与延安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建成菌业研发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引进研发香菇新菌种3种,驯化野生食用菌4个,推广新品种16类24个,获得实用型专利6项。
(二)坚持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整合巩固衔接资金和新吴区、中盐集团、农业农村厅等对口帮扶资金,实施食用菌及其冷藏库等配套设施项目10个,建成食用菌产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乡镇区域性食用菌集群生产加工基地8个,辐射带动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445座,全县菌棒、菌种生产能力分别达标600万棒/年、300万斤/年。
(三)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聘请专业技术团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适合陕北地区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模式,通过技术指导、抓点示范、生产调研、科技培训等措施,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技术团队从大棚棚温、湿度控制、菌棒转色管理、出菇前准备、夏季出菇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对种植户进行详细辅导,培养了一批香菇生产技术能手。
(四)坚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菌棒加工上,利用果树修剪枝条、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加工菌棒,每年消纳果树木屑8000吨,增加农民收益224万元。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上,将废旧菌袋、菌棒和果枝粉碎后制成生物质颗粒,每年节约生产成本200万元以上,收益1200万元。产品深加工上,培育了香菇脆片、香菇酱生产等食用菌加工产业。产品销售上,与上海、西安等多家食用菌销售公司签订了长期销售协议,培育了山水裕源出口贸易公司,打开了国际市场,实现了延安香菇出口“零突破”。
(五)坚持联农带农,群众参与。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从政策、技术方面为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将各乡镇建成的出菇大棚流转承包给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增加村集体收入,并组织群众在出菇大棚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发挥联农带农作用。2023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就业200余名、增收396万元,人均增收1.98万元。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县内食用菌全产业链现状调查,并与河南省泌阳县、西峡县等先进地区对比分析,制约宜川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的问题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四化、四链、四保”方面:
(一)“四化”水平不高。一是“规模化”发展有待提升。产业发展起步晚,工厂化、集约化、规划化程度偏低,栽培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提升较弱。食用菌生产规模小,产业规模化集聚效应尚未显现。二是“标准化”发展有待提升。虽然推广了一批适合陕北种植食用菌的技术模版,但食用菌标准化建设滞后,缺乏既符合国际、国家标准,又具有当地特点的区域标准体系。三是“品牌化”发展有待提升。食用菌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缓慢,品牌化发展还有差距,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野生食用菌驯化、珍惜菌种研发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四是“绿色化”发展有待提升。在废菌棒及菌袋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应用方面还有明显短板,有机肥加工、生物质颗粒加工产业发展滞后。此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推广力度不大。
(二)“四链”抓得不实。一是“生产链”还需规划布局。菌种生产上,“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种植规模上,菌种和菌棒生产能力、养菌能力、菌产品生产能力都比较弱;种植结构上,绝大多数是木腐菌种植,草腐菌种植比例很小;食用菌品种上,香菇、平菇较为普遍,稀有菌种种植较少。二是“加工链”还需拓展延伸。加工产品主要是简单烘干处理,初级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孢子粉、多糖粉、酵素、药物提取等产品开发还是空白。三是“流通链”还需加强建设。对食用菌市场研究分析不够深入,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定点采购的规模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气调库仓储、冷链运输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供应链”还需巩固提升。主要是对菌材长远供应的谋划不到位,没有以战略性思维建立中长期菌材供应机制。菌材林生产抚育基地、菌材加工储运等项目滞后,影响菌材稳定供给。
(三)“四保”支撑不强。一是“人才保障”不到位。主要依靠美泰泰菌业公司带动,公司研发人员依托延安大学和外聘人员为主,一线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技术人才短缺。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食用菌产业科技研发、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品牌创建等方面资金保障不够有力。三是“科技保障”不到位。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人才短缺等,科普楼、实验室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田间地头的科技支撑不强。四是“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对食用菌产业统一布局和远景规划,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政策保障还有欠缺,推进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合力没有形成。
三、优势机遇
宜川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五个方面优势:一是气候优势。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具有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二是菌材优势。全县食用菌栽培基质15.5万吨/年,年生产菌袋约1.4亿个、有机肥约9万吨。加之延安市2023年启动建设全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市330余万亩苹果将迎来二次革命,未来几年产生大量的果木可作为优质菌材。三是交通优势。宜川承接南北、连接东西,境内309国道、242国道、沿黄公路、青兰高速、榆蓝高速、浩吉铁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四是政策优势。食用菌产业已列入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陕西省把宜川列为食用菌重点发展支持县,延安市把甘草食用菌研发生产基地作为链主企业培育,为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技术优势。可培养出每年4至10月份出菇的“反季节”品种,有效填补陕北乃至国内香菇市场“空挡”期,将成为全国香菇市场主要供应地区。
国家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2017年、2019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步入最佳发展期。机遇一:食用菌产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抓手。食用菌产业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优势明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机遇二:食用菌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健康食品”。据统计,国内香菇表观消费量从2006年开始,年均增速12.7%,人均年香菇消费量由1.8公斤增加到7.35公斤。机遇三: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食用菌产业可以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国很多地方都将食用菌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选产业,推动“果菌融合、循环互补”正当其时。机遇四:食用菌产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长期使用食用菌的饮食习惯。陕西、延安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与相关国家在地区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十分密切。据统计,平均每1小时4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使出,这为食用菌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来了良好机遇。
四、对策建议
以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释放产业效益为重点,以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提出“七化七解”思路举措,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提升。
(一)突出专业化生产,解决规模小的问题。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动作用。扶持食用菌产业实体做大做强,内育外引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菌业经济的组织能力,带动食用菌产业工厂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成一批专业合作社,把更多脱贫群众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二是发挥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推动甘草菌业研发生产基地由基地化生产向园区化发展转型,整合种质资源开发保护、菌材供应、菌棒生产、菌种培育、菌类生产销售及精深加工产业,引导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高标准推进建设铁龙湾香菇产业园,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拉动作用。巩固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8个区域性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成果,最大限度释放基地产能。同时,继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努力发展新的生产基地,发挥好基地促进就业、带动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1+2+N”(一批龙头企业,2个产业园,N个生产基地)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二)突出产业化配套,解决链条短的问题。一是聚焦聚力“研发生产链”。强化菌业研发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投入,建立完善菌种研发长效机制,深化与中国食用菌协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做好野生食用菌菌种提取、培养和规模化种植推广及配套技术引进,培育出更多适宜黄土高原生长的食用菌新品种,并建立种质资源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宜川打造成全市食用菌菌种培育供应基地,辐射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学研用”。二是聚焦聚力“精深加工链”。加快食用菌延链补链强链,短期内推动香菇酱、香菇脆片、香菇饼干等初级加工产业发展壮大。着眼长远,加快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系列产品,推动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三是聚焦聚力“菌材供应链”。组建菌材供应保障团队,提前做好周边地区菌材资源普查调查,推进实施国家储备林、菌材林生产抚育基地项目,建立菌材供应短、中、长期供应体系,保障食用菌产业发展刚需。四是聚焦聚力“仓储物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