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2025年度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经验的总结报告
2025年夏季,面对XX病媒传播疾病的严峻防控形势,XX街道各村(社区)党组织迅速响应、积极作为,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置于首位。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以XX村、XX村、XX村等为代表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特色、可供借鉴的防控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体系化作战,科学调度筑牢全域防控闭环
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系统性的组织架构与科学的调度机制是确保防控工作全面、高效、无死角的基础。部分村(社区)的实践证明,从宏观统筹到微观执行的体系化作战模式,是打赢防控攻坚战的关键。
以XX村党委为例,其在防控工作中建立的“三维防控体系”展现了卓越的组织效能。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其动态、闭环的管理模式。首先,在指挥调度层面,建立了“晨部署、晚复盘”的双会调度机制。每日清晨7时30分,组织村“两委”干部、网格组长等核心力量召开“战前晨会”,精准部署当日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与主攻方向。傍晚17时30分,则召开“战后复盘会”,集中分析当日入户走访、环境整治的成果与不足,动态评估风险点,并据此调整次日的工作策略。这种“日清日结”的模式,确保了防控指令能够快速传达、执行反馈及时,形成了高效的指挥闭环,拧紧了从上至下的“责任链条”。
其次,在执行层面,该村党委科学统筹了近200名防疫工作人员,构建了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三维防控”执行矩阵。该矩阵由“入户BI组”“外围突击组”和“专业消杀组”构成。
入户BI组作为精准防控的“侦察兵”,其主要职责是深入村民家中,利用专业工具对室内及周边环境的蚊虫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向居民宣传防控知识、检查并指导清理室内小型积水容器。此举将防控工作从“广撒网”转变为“精准滴灌”,有效提升了入户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外围突击组则扮演着环境整治的“攻坚队”角色。该小组由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成,重点针对公共区域、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等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进行集中清理,彻底清除大型垃圾及杂物,从源头上破坏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
专业消杀组承担着全域药物消杀的重任。该小组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使用经科学配比的低毒高效药剂,如按1:100比例稀释的4%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等,对辖区内的公共绿化带、下水道、垃圾中转站等关键区域进行地毯式、周期性消杀,确保药物覆盖无死角、无遗漏。同时,该村党委联合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了约50人的“执法+乡村”联合突击队,对巡查中发现的“硬骨头”进行快速处置。此外,创新采用了“以沙治水”的物理防治方法,对村内超过28处难以彻底清除的积水黑点进行沙土覆盖,有效杜绝了积水导致虫卵滋生的可能,打造了“源头治理+全程干预”的灭蚊闭合环。
二、标准化赋能,精细装备提升一线工作效能
一线工作人员是防控政策落地的最终执行者,其工作效率、专业形象和自身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成效。XX村党委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入户七件套”标准化工作法宝,为提升一线入户效能提供了极佳范本。
这套标准装备不仅是工具的集合,更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与责任体系的物化体现。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配置,提升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1.一件红马甲:作为统一的身份标识,使工作人员在入户时能够被居民快速识别和信任。这件马甲更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彰显了党员干部“亮身份、践承诺、冲在前”的责任与担当,有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2.一个消杀壶:针对性地对户内外的绿植、小型积水容器、墙角暗处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进行小范围、精准化的药物处理,弥补了大规模消杀难以覆盖室内微环境的短板。
3.一瓶驱蚊水:在保障工作人员自身安全、降低其在工作中被蚊虫叮咬风险的同时,也向居民传递了注重个人防护的示范信号。
4.一瓶杀虫剂:用于对居民家中的卫生间、储物间、水池底部等成蚊可能藏匿的区域进行快速灭杀,直接降低室内成蚊密度。
5.一份宣传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宣导防控知识,使居民能够直观地了解防控要点和操作方法,提升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
6.一个小喇叭:预先录制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双语版的防控要点,在入户宣传时循环播放,克服了部分居民因语言或文化水平限制造成的信息接收障碍,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
7.一个百宝袋:将上述所有物品及其他辅助工具集中收纳,便于携带和取用,极大提升了工作的条理性和效率。
“七件套”的推广应用,使入户工作流程化、标准化,显著提升了工作效能。据不完全统计,该模式推行后,社区居民对防控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提升了约15个百分点,居民主动清理积水、上报卫生黑点的频率提升超过30%,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本土化宣传,创新媒介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宣传发动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联防联控之中。XX村党委在宣传工作中,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创新的媒介手段,成功打通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营造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该村党委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说教式宣传在基层往往效果有限。为此,他们策划拍摄了题为《X》的方言短视频。视频邀请了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地方方言,结合生活化的场景,生动讲解了清理房前屋后、翻盆倒罐等防蚊灭蚊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种“乡音乡情”的宣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力,让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中领会防控要义,自觉转化为爱国卫生和灭蚊除害的实际行动。该视频在村民微信群、本地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取得了出色的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该村党委充分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930.html